圣方济各是中世纪的一位圣徒,他参与过基督徒对穆斯林世界发起的十字军东征。
【中穆资讯】(三毛marcia译自onislam)开罗消息:新上任的教皇豪尔赫·马里奥·贝尔奥利奥选用中世纪一位圣徒的名字,此举引发学者的争论,因为那个名字涉及到基督教历史上最具暴力性的事件——基督徒向穆斯林世界发起的十字军东征。
“尽管顺从民意很重要而且值得敬佩,但我不信他只是为了顺从贫民的意见才取这个名字的。”圣方济各会教友,威斯康辛州圣约瑟市的威廉·雨果牧师对《今日美国》报说。
首位当选教皇的拉丁美洲主教贝尔奥利奥选择方济各(Francis)作为自己的名字。
圣方济各是中世纪的一位圣徒,他因清廉和谦卑而受人尊敬,参与过基督徒对穆斯林世界发起的十字军东征。
“圣方济各寻访阿卡米的故事无疑显示了他乐于向被驱逐者伸出援手并与之联合的愿望。”雨果提起1219年东征军包围埃及古城杜姆亚特时的事。
圣方济各离开军营进入穆斯林的地界,跟埃及苏丹马力克·阿卡米见面。
然而过去的几百年里,学者们对他那次寻访的目的一直有所争议,有些认为他是去求和,另一些认为他是为了让对方改宗。
“圣方济各的目的当然是让对方改宗,而不是和平共处。”弗吉尼亚州威廉玛丽学校的历史学教授菲利普·戴利德(Philip Daileader)说。
“虽然13世纪一些批评十字军暴力行为的评论家并未将圣方济各列为被批者之一,但他参与第五次东征的行为表明他默认东征的合理性。”
十字军东征是1095年到1291年间以基督徒为主的欧洲发动的宗教战争。
东征战役大多是经罗马教皇批准的,目的是从穆斯林手里夺回耶路撒冷和圣地。
调解者
但其他学者为这位参加过东征的圣徒辩论,认为他的主要目的是进行调解,促进和平。
“他想见苏丹是因为觉得愧疚而且痛苦,”新书《从圣方济各的著作看其人》(Francisof Assisi In His Own Words: The Essential Writings)的作者乔恩·斯维尼(Jon Sweeney)说。“他目睹了自己的教众对他人进行的屠杀。”
贝勒大学研究基督徒-穆斯林关系的学者克里斯·范·科尔达(Chris van Gorder)认为圣方济各是基于怜悯之情、厌战之心和向他人学习的愿望去东征的,是“为了搭建和解和治愈的桥梁”。
“圣方济各是一位被自己时代的暴力和掠夺所震惊的坚定布道者和无畏调解者。”他说。
《圣徒和苏丹》的作者保罗·摩西和范·科尔达观点类似。这本2009年的书探索了圣方济各跟伊斯兰世界的主要接触。
“我们看到,如今的教堂将圣方济各视为沟通的纽带,”摩西说。“所以这个名字在穆斯林看来应该是正面的。”
圣徒的改革
不管是出于求和还是劝对方改宗的目的,圣方济各和埃及苏丹的会面都改变了很多欧洲人为证明东征的合法性而散播的对伊斯兰和穆斯林的误解。
“那时人们对穆斯林的敌意超出我们的想象。”范·科尔达说。
“圣方济各做好了殉道的准备,他的同伴警告他苏丹的皇宫悬赏基督徒的人头,他如果固执己见去苏丹的军营势必难逃一死。”
虽然没有此次会面的第一手资料,但史学家称此次会面对双方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以宽容著称的君王阿卡米尊重基督徒的信仰自由,他热情地接待圣方济各,让他待在自己的皇宫里,甚至允许他布道。
他们两人谈论宗教、战争和其他事务。
圣方济各待在皇宫期间没向苏丹提出过任何请求,只在即将离开的时候要求一餐饭,大概是想要跟阿卡米共餐(化干戈为玉帛之意)吧。
“根据圣徒传记的描述,这两人对彼此都有着深切的影响。他们为了和平而携手,获得了对方的尊敬。”雨果说。
这次会面对圣方济产生了深切的影响,他回到意大利后就改变了自己的规定,允许方济会信徒和穆斯林和平共处并接受穆斯林政权的统治,也不再试图让穆斯林改宗。
在此会面之前,他允许方济会信徒以劝对方改宗为目的接触穆斯林。
“这在当时是具有改革性的。”摩西说。
对很多人来说,圣方济各的态度为21世纪穆斯林和基督徒间的对话树立了榜样。
虽然不知道新上任的教皇是否会效仿圣方济各的做法,促进信仰间的交流,但他之前的确有教皇这么做。
1986年,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在圣方济各的诞生地亚西西举行“世界和平祈祷日”(World Day of Prayer for Peace),邀请不同信仰的宗教领袖参加。
本笃教皇在摩西看来不是很支持“世界祈祷日”(World Day of Prayer),于是他于2011年“世界和平祈祷日”(WorldDay of Prayer for Peace)25周年之际恢复了这一传统。
“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将圣方济各视为榜样,认为他为当今社会如何处理宗教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参考。”
“亚西西这个地点的选择并非仅仅因为离得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