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意武学

 白猿五行通背拳 2015-02-17
 如意武学-简介


如意武学,又称“长门”。据师传是清代道光年间,由终南山一隐道(丁豁子)所创。


如意武学-特点


丁祖师穷毕生所学,集太极、形意、八卦、通背等众家所长,创立了“如意”这门具有鲜明特点的独特武学。如意武学是一种内外兼修包罗成象、自成一派的完整武术体系。“如意”以心静为修,心练为功,周天为根做法则;以松柔求顺,圆中求活,活中求灵,灵中求巧为要求;按法鼻练,循序渐进,最终可达到无拘无束,无形无相,随心所欲的如意境界。
     易学易练,老少皆宜,不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行走坐卧皆可练功,既可延年益寿,又可防身自卫。如意武学,又名“长门”,因其集众家之长而成;再者在运用当中,又体现了身长与手长,手长与法长的特点,所以又称“长门”。
       如意武学通过按法盘练,、拔骨、通络活节,达到协调性、感应性、灵动性的效果;通过内功的吐纳、调吸之法,使气血相平,生精固本,达到五脏六腑的相生与相养,从页产生延年益寿的作用。如意的“松筋”是为了拔力,之所以是“松筋”而不是“抻筋”,在于“抻”过则易伤,而“松”则宜养,“松”中求“抻”才是正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筋长则灵,骨重则沉的效果。
      “如意”在与人较技之时,是在急速运动中调动对方重心,破坏对方的稳定性,使其处于无根状态,造成其力无源而形滞,防不胜防,充分体现了本门武技“技在先,击在后”的特点。

如意武学-相关历史


      如意武学是由终南山隐道丁豁子祖师传入宫中,因该功不劳筋损骨,行走作卧皆可练,且又具有极高的技击效果,所以倍受宫廷贵族青睐。后由清朝晚期戚太师偶传民间,首传民国初年保定府旺家之子梁晓棠。梁艺成后,到京城发展,曾先后与京城一些武学大家切磋武技而获胜,从此梁晓棠的如意功夫名震京城,如意武学也崭露民间(据师传,当时名震武林的武学大家张长桢对梁晓棠的武功十分赞赏,后递贴欲成为朋友,因其他原因而未成。张曾说,如谁能得梁晓棠一手,便可在京城走一走)。民国中期,梁晓棠将如意武学传给京城的高士义和陈乃致等人。高士义老师以如意的“抹眉”手见长,因其不喜争强好斗,故武林之中知其名者甚少;陈乃致师叔以如意的“吊袋”手见长,其功夫凶猛霸道,且经常与人较技,因其一手吊袋的功夫无人能敌,人称“震三山吊袋王”(解放后,与陈乃致师叔失去联系,我等多方寻找未果,望其后代传人或知其下落者,与我联系)。解放后,高士义老师因故定居河北张家口,七十年代末因年事已高,为不使这门绝学失传,方传给我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我于七十年代末,拜高士义先生为师,习练如意武学,潜心修炼至今,悟其道,通其理,能以形鉴真,以文观法。为丰富自身的武学修养,曾先后走访过一些武学圣地,与人切磋武技,还不曾不过失手。

如意武学-如意武学拳谱


       头似顶,项如领,双膀如灵扇,双手似心传,打的是冷、弹、脆、硬;攻的是急中之疾,刻不容缓;无机无时,得机不易。
      第一掌迷魂掌,第二掌,第三掌阴阳合掌放倒羊。
      进者退,固者用,粘连疾进,逗引埋伏;两臂相接,必有一滑;遇空则钻,遇物则缠,遇劲疾调;深而亦远,远而亦宽。
曲为长用,长为身补,行如龙形,性似虎性,出手无人见,神鬼见愁。
      如意基本二十四式
      1五法松肩、2抹眉、3掏腮、4吊袋、5顺手牵羊、顺水推舟、6拽掌、7拍掌、8搓掌、9抢拽、10抢拍、11抢搓、12豁、挑、搂、刨、13圈手、14分心、护心、15随形手、16双连撞针、17佛口、18摆掌、19 朋掌、20托、按、21陇虚步塌掌、22双手抱门、23入步点佛、24甩头一指。
      如意掌型
      1瓦楞掌、2龙爪梅花瓣等。
      如意步法
      1顺步、2调步、3倒步、4撞步、5踏步。
      如意腿法
      1龙形腿、2随形腿、3鸳鸯腿(男)盘俯腿(女)、4点腿。
      如意兵器
      铁筷子、金针镖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