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肾炎妙方(方11首)

 学中医书馆 2015-02-18

治肾炎妙方(方11首)
1疏凿饮子
【来源】 宋·严用和《济生方》
【歌诀】 疏凿饮子治水肿,商陆羌活姜木通,秦艽槟榔赤小豆,大腹椒目泽茯苓。
【组成】 泽泻、赤小豆、商陆、羌活、大腹皮、椒目、木通、生姜皮、秦艽、槟榔、茯苓皮
各等份。
【用法】 上药共为粗末。每取15克,水煎服。日服2次。
【功效】 利水消肿,疏风解表。
【方解】 疏凿饮水所治水肿,乃水湿壅盛泛溢肌肤所致。本方根据《内经》“平治权衡,去
宛陈莝”,“开鬼门,洁净府”的理论创制而成。方中“以商陆为君,专行诸水;佐羌活、秦艽、腹皮、
苓皮、姜皮、行在表之水,从皮肤而散;佐槟榔、赤豆、椒目、泽泻、木通、行在里之水,从二便
而去。上下、内外、分消其势、亦犹神禹疏凿江河之意也”(《医宗金鉴》)。

【主治】 表里俱实、不偏寒热、而水湿过盛、遍身水肿、喘促气急、烦躁多渴、二便不利。
可用于急性肾炎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病症。
【加减】 若见水湿壅盛、遍身水肿而腹满便秘甚者,加大黄、葶苈子;水邪迫肺、呼吸喘促
甚者,去羌活、秦艽,加苏子、葶苈子、白芥子等。
【附记】 凡阴水或体虚之人不宜用。
2胃苓汤
【来源】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歌诀】 胃苓汤中用二苓,苍术陈皮厚朴随,官桂白术与甘草,健脾利水此方宗。
【组成】 苍术9克,陈皮9克,厚朴9克,茯苓15克,猪苓15克,泽泻15克,官桂6克,
白术15克,甘草6克。
【用法】 上药共为粗末。每用15克,加生姜5片,大枣2枚,水煎服。或用饮片作汤剂水
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 健脾和中,利水化湿。
【方解】 本方为平胃散和五苓散合方。方用平胃散运脾燥湿,合五苓散利水渗湿。合而用之,
共奏健脾和中,利水化湿之功。标本兼顾,且利水力强。
【主治】 寒湿内阻、脘腹疼痛、泄泻、小便短少、舌苔白腻。可用于急、慢性肾炎,急、慢
性肠炎,痢疾等病症。
【加减】 若见脘腹胀满较甚,加枳壳、砂仁;不思饮食,加山楂、神曲;恶心呕吐,加半夏、
生姜;神疲乏力,加党参、薏苡仁;湿热较甚,去官桂,加黄连、苦参;寒湿重者,加干姜、砂仁;
痢疾,加当归、木香、炮姜;急性肾炎,加半边莲、马鞭草。
【附记】 方中药性偏温燥,且利水力强,而耗伤阴血,故血虚阴亏者慎用。
3防己茯苓汤
【来源】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歌诀】 防己茯苓汤黄芪,益气通阳配桂枝,本虚标实水肿病,利水消肿此方施。
【组成】 防己15克,黄芪15克,桂枝15克,茯苓3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益气通阳,利水消肿。
【方解】 方用防己、茯苓利水消肿为主;合以黄芪健脾益气,脾健则水湿无以生;桂枝通阳
化气,气化则水湿自利,益正而祛邪。合而用之,共奏益气通阳,利水消肿之功。
【主治】 皮水,症见周身浮肿、四肢肿胀、小便短少、或兼疲乏无力、或兼四肢聂动者、可
用于特发性水肿,急、慢性肾炎水肿等病症。
【加减】 若见水肿、皮肤作胀,加大腹皮、冬瓜皮;小便短少,加猪苓、泽泻;属膀胱气化
失司,加白术、葱白;疲乏无力,加党参、白术;兼有畏寒肢冷,加附子、干姜。
4防己黄芪汤
【来源】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歌诀】 金匮防己黄芪汤,白术甘草枣生姜,汗出恶风身肿重,表虚湿盛用之良。
【组成】 防己12克,黄芪15~30克,白术9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3枚。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方解】 本方所治风水、风湿,乃表气不固,外受风邪,水湿郁于经络之证,治当益气固表。
方中重用黄芪补气固表;配以防己祛风行水,与黄芪相配,补气利水之力增强,且利水而不伤正;
佐以白术健脾胜湿,与黄芪相配,益气固表之力更大;甘草焙土和中;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药共
六味,扶正祛邪,标本兼顾,使表虚得固,风邪得除,脾气健运,水道通利,则表虚水肿、风湿之
证自愈。

【主治】 风水或风湿,症见汗出恶风、身肿而重、小便不利、或风湿肢体重着麻木、舌淡苔
白、脉浮。可用于心源性、肾源性及营养不良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化腹水,妊娠水肿,更
年期综合征水肿,血吸虫病等病症。
【加减】 若见喘者,加麻黄;胃中不和者,加芍药;气上冲者,加桂枝;下肢陈寒者,加细
辛;湿盛腰腿重着者,加茯苓、苍术;胸腹胀满而痛,加橘皮、枳壳;风湿兼见心悸,加桂枝、茯
苓;急性肾炎,加浮萍、苏叶、益母草、鲜茅根;慢性风湿病,酌加附片、秦艽、当归、川芎。
【附记】 若是水肿实证,兼有恶心、腹胀、便溏者,忌用。
5五皮散
【来源】 《华氏中藏经》(成书年代待考)
【歌诀】 五皮散能消水肿,桑橘大腹姜茯苓,健脾化湿又理气,以皮行皮可建功。
【组成】 桑白皮、陈橘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份。
【用法】 上药共为粗末。每用9~15克,水煎,不拘时温服。亦可改用饮片水煎服,各药用
量按常规剂量酌定。丸剂:每服9克,日服2次。
【功效】 利水消肿,行气健脾。
【方解】 本方“治水病肿满,上气喘急,或腰以下肿,此亦肺之治节不行,以致水溢皮肤,
而为以上诸症。故以桑白皮之泻肺降气,肺气清肃,则水自下趋,而以茯苓以上导下,大腹之宣肺
行水,姜皮辛凉解散,理气行痰。皆用皮者,因病在皮,以皮行皮之意。肺脾为子母之脏,子病未
有不累及母者。故肿满一症,脾实相关。若脾有健运之能,土旺则自可制水,虽肺之治节不行,难
致肿满之患。是以陈皮、茯苓两味,本为脾药,其功用皆能行中带补,匡正除邪,一举而两治之,
则上下之邪,恐恶皆涣散耳”(张秉成)。
【主治】 皮水,症见一身悉肿、肢体沉重、脘腹胀满、上气促急、小便不利、苔白腻,脉沉
缓。可用于急、慢性肾炎,心脏病水肿,肝硬化腹水,妊娠水肿,以及羊水过多,荨麻疹等病症。
【加减】 若水肿于腰部以上、或兼有外感表证,加苏叶、荆芥、防风、白芷;湿热下盛、腰
以下肿,加车前子、防己、薏苡仁、泽兰;肠胃积滞、大便不通,加大黄、枳实、郁李仁;腹中胀
满,加莱菔子、厚朴、麦芽;正气不足、脾虚体弱,加党参、白术;寒湿内盛、肾阳不振,加干姜、
附子、肉桂;实热壅盛,加黄芩、黄柏、大黄、黄连。
【附记】 马有度云:“使用本方消肿,常选加冬瓜皮、车前草、黄芪之属,或与五苓散合方,
利尿效果均较单用本方为强”。
6中满分消汤
【来源】 金·李东垣《兰室秘藏》
【歌诀】 中满分消治寒胀,参芪乌泽连二姜,升柴荜麻朴蔻柏,夏苓茱归果益香。
【组成】 川乌、当归、麻黄、荜澄茄、柴胡、生姜、干姜、人参、泽泻、黄连、青皮各6克,
厚朴、吴茱萸、草果、黄芪、黄柏各45 克,升麻、木香、半夏、茯苓、益智仁各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食前热服。
【功效】 温散寒邪,理气消胀,益气健脾。
【方解】 方中“川乌、二姜、吴茱、澄茄、益智、草蔻,除湿开郁,暖胃温肾以祛其实;青
皮、厚朴以散其满;升麻、柴胡以升其清;茯苓、泽泻以泻其浊;人参、黄芪以补其中;陈皮以调
其气;当归以和其血;麻黄以发其汗;半夏以燥其寒;黄连、黄柏以祛湿中之热,又热因寒用也”
(《医方集解》)。全方药味甚多,但配伍颇合法度。攻补兼施,使邪去而正不伤;升清降浊,使
气和调畅而胀满除;寒热并用,使寒邪散而热不生,临证投用,治中满寒胀可收良效(程宝书)。
【主治】 中满寒胀,症见二便不通、四肢不温、腹中寒、心下痞、食入反出、下焦躁寒沉厥、
奔豚不收。可用于慢性肾炎。
7急性肾炎验方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李玉奇方)

【歌诀】 急性肾炎验方灵,细麻萍侧白茅根,知母滑石地肤子,归苓连翘薏苡仁。
【组成】 麻黄、生侧柏叶、地肤子、猪苓、薏苡仁、连翘各15克,浮萍、知母各25克,滑
石、当归各20克,白茅根100克,细辛5克。
【用法】 上药用冷水浸泡半小时后再水煎2次,共煎取药液300毫升。每日1剂,分3次
服。
【功效】 清热解毒,利湿消肿。
【方解】 急性肾炎多属中医“阳水”范畴。其发病多因风邪外袭,导致肺气失宣,不能通调水
道,下输膀胱,风水相搏,流溢于肌肤,发为水肿。故其治疗,应以疏风解表,宣肺行水为大法。
方中麻黄,既能发汗,又能利尿,是水肿伴有表证之要药;浮萍一味,前人谓其“发汗胜于麻黄,
下水捷于通草”,故方中重用之;白茅根、滑石、猪苓、地肤子淡渗利尿;连翘清热解毒;当归养
血活血;细辛辛散风邪;生侧柏叶凉血清热;知母滋阴清热,兼可制约麻黄、细辛之温性。诸药合
用,俾风邪自表而散,温邪自下而趋,水肿自消。
【主治】 急性肾炎。
【附记】 使用本方,应忌油腻,少进盐,慎风寒。
8复方地肤子汤
【来源】 《新中医》(5)1987年(钟思潮)
【歌诀】 地肤子汤是复方,荆芥苏叶白皮桑,车前蝉蜕瞿黄柏,急性肾炎获效良。
【组成】 地肤子15克,荆芥9克,苏叶9克,桑白皮9克,瞿麦9克,黄柏9克,车前子
9克,蝉蜕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发汗利尿,清热除湿。
【方解】 现代医学认为,急性肾炎是变态反应性疾病。本方可能有抗过敏作用。方中地肤子
苦寒入膀胱经,消皮肤之风邪;车前子利尿;瞿麦治血尿;黄柏清下焦湿热;蝉蜕、荆芥散风邪;
苏叶解表。诸药配伍,可收到发汗利尿,清热除湿之【功效】。临床屡用,确有良效。
【主治】 急性肾炎。
【加减】 若病势较急,地肤子用量可增至18克;血尿较重,可加重瞿麦用量;蛋白尿较重,
可加重苏叶、蝉蜕的用量;尿中白细胞较多,可加连翘,并加重黄柏用量;管型较多,可加石韦。
9实脾饮
【来源】 宋·严用和《济生方》
【歌诀】 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草果附姜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
【组成】 附子(炮)6克,白术6克,白茯苓6克,干姜(炮)6克,厚朴(姜制)6克,
木瓜6克,木香6克,草果仁6克,大腹子6克,甘草(炙)3克,生姜3片,大枣3枚。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方解】 水肿一病,大体可分为阳水、阴水两大类,阳水属热属实,阴水属寒属虚。本方所
主乃脾肾阳虚、水气内停所致之阴水证。《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治当温
阳健脾,行气利水。方中干姜、附子、草果温肾暖脾,扶阳抑阴;白术、炙甘草、生姜、大枣健脾
补虚,扶土制水,使土实则水治,阳复则水化;寒水既停,三焦气滞,必兼行气利水,使气行水行,
其效方捷,故又以厚朴、木香、槟榔、茯苓行气消胀,导水下行;又温燥渗利太过每易伤阳,所以
更佐一味酸温的木瓜,敛阴护津,使水去而阴津不伤,与仲景真武汤用白芍异曲而同工,虽无白芍
育阴之效,却有化湿和胃之用,涩津不虑恋湿,实较白芍为优。诸药合用,使阳所复,运化健,气
行水去,诸症自愈(乔模)。
【主治】 阴水,症见阳虚水肿、半身以下肿甚、胸腹胀满、或腹大身重、体倦食少、手足不
温、口中不渴、大便溏薄、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沉迟者。可用于肝硬化腹水、慢性肾炎、慢性
肝炎、肾病综合征、心功能不全、水肿等病症。

【加减】 方中大腹子,现临床多改用大腹皮。若尿少,加泽泻、猪苓;疲乏无力,加党参、
黄芪;便溏,加生苡仁、莲子;脘腹作胀,加陈皮、砂仁。此外,尿中蛋白阳性,去甘草,加鹿蹄
草、芡实;心悸怔忡,加重附子用量,并加生龙骨、灵磁石;肝区胀痛,加青皮、三棱、莪术。
【附记】 水肿属于阳水者忌用。
10廓清饮
【来源】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歌诀】 行气消肿廓清饮,枳壳厚朴白芥子,萝卜茯苓大腹皮,泽泻再配广陈皮。
【组成】 枳壳6克, 厚朴45 克, 大腹皮3~6克, 白芥子15 ~21 克 (或3~6
克),萝卜子(生捣)3克,茯苓(连皮用)6~9克,泽泻6~9克,陈皮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行气消肿,化湿利水。
【方解】 方用枳壳、厚朴、大腹皮疏理三焦气机,行气消肿;配以茯苓、泽泻化湿利水;白
芥子、萝卜子、陈皮理气散结,通利气机。综观全方,使气行则水行,水去则气畅,共奏行气消肿,
化湿利水之功。
【主治】 水湿壅滞三焦,症见胸膈肿胀、小便不利、通身肿胀、或肚腹单胀、胸闷者。可用
于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肝硬化腹水等病症。
【加减】 若见内热盛、小便赤涩者,加山栀、木通;小腹胀满、大便不通者,加生大黄;气
滞胸腹疼痛者,加乌药、香附;食滞者,加山楂、麦芽;身黄、小便不利者,加菌陈。
11加味真武汤
【来源】 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
【歌诀】 加味真武用桂枝,附子甘草白芍随,茯苓白术与生姜,温肾化水效堪夸。
【组成】 茯苓30克,熟附子15~30克,白术12克,桂枝9克,白芍15克,甘草9克,
生姜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温肾化水。
【方解】 本方由真武汤合桂枝甘草汤而成。方用桂枝、附子温肾化水;配以茯苓、白术利湿
健脾;白芍、甘草缓中而制桂、附温热之性能;生姜温胃以行水气。合而用之,共奏温肾化水之功。
【主治】 心力衰竭水肿(肾阳衰微型),症见水肿重在下肢或在脐下、四肢清凉、心悸头眩、
筋惕肉、小便短少、行动气喘、舌淡少苔、脉沉细。
【加减】 水肿甚者,加冬瓜皮30克,以消水利尿;头晕甚者,加泽泻30克,以利水湿,通
清阳。
【附记】 印氏云:此方经过多年临床反复使用,目前已作为本人常用的“抓主症”之方,凡西
医诊断为心力衰竭,而见症以水肿为主,周身见有寒象者,率先用此。虽不能尽愈诸病,但对很多
危重病人,确实能起到回阳救逆,纠正心衰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