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版古籍收藏

 汉青的马甲 2015-02-18

在古籍收藏中,明版古籍是藏书爱好者们最为珍爱而又“不可求”的。因为明版古籍虽较于清版古籍存世要少,但是并不是说就一定碰不到,而是碰到一部就贵一部,只要是明版,大家就争相高价出售,所以一般藏书爱好者是很难入手。即使是一部普通的明版古籍,哪怕是残本,也会高价。这是古籍市场的通病,需要改正。但是明版古籍的确较清版要珍贵。


明代作为承袭宋元文风最为浓厚的朝代,其刻印书籍始终以典雅、优美而著称于世。其中尤以明朝嘉靖年间的刻本颇具宋书遗风,但价格却相对较低,因此也成为了古籍收藏中的一大热点。


而纵观明朝的刻本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明朝初期的刻本,继承元朝风气,多为赵体字黑口,纸多用白棉纸,被藏家珍视为“黑口白棉纸”本,有人认为可与宋元本并立;中期的明刻本,又被称为嘉靖本,那时翻刻宋本十分流行,特征是白口欧字、字体方正严谨,也多用白棉纸;后期的明刻本也被称为万历本。万历本鱼龙混杂,精良之作虽不多但却常有内容稀见的珍罕本,其特征是多用黄色竹纸,字体横轻竖重。


明万历年北监刻本《晋书》40册全 (藏品编号:165463005)


明正德九年(1514年)内府本《少微通鉴节要》一厚册 (藏品编号:165421005)


据资深藏书家及专家分析,在今后的几年内明刻本还会是市场的主流,这里边有很多原因。首先是明刻本毕竟经历了五六百年的风风雨雨,存世有限,符合物以稀为贵的原则,民国时就有以收集100部或200部嘉靖本为宏愿的藏书家,说明在当时就已经收集不易。此外,相对于清版书和民国书来讲,明刻本是古本,收藏古本代表着一种品位,容易引起高端收藏家的重视。明刻本既有一定的量,市场潜力也比较大,相对于宋刻本更易购得与操作,这些因素无疑也会对投资者具有一定的诱惑力。所以,可以这样说,对藏书者而言,拥有明刻本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对投资者而言,明刻本则是一种热门的投资佳 从拍卖行情来看,拍场上受到藏家青睐、拍价高的明刻本大概有以下几类:


明刊活字本。如2008中国嘉德秋拍《颜真卿撰颜鲁公文集十五卷》6册,纸本,明锡山安国铜活字本。此书经过董增儒校并跋,清汪启淑、民国宋公威旧藏,以268.8万元成交。


明嘉靖之前刻印俱佳、书品完好的本子。如2009年北保利秋拍宋邵雍撰《伊川击壤集二十卷集》8册,白棉纸,明成化十六年(1480)毕亨刻刘尚文重修本。乃毛氏旧藏,《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第一批 明万历后,有名的刻本且流传甚少的本子。如2009年上海博古斋 《六臣注文选六十卷》30册,白棉纸,明万历二年(1574)冰玉堂刻本。钱泰吉有《曝书杂记》的著述,此本乃山东崔氏据明神宗二年新都崔大夫刻本重刻,目录后有“见龙精合重校”六字,最终,拍出了33万元。


明内府刻本。如2009年北京德宝秋拍宋真德秀撰《大学衍义四十三卷》32册,纸本,明嘉靖六年(1527)内府刻本。卷前有嘉靖帝序文,书首有崇祯帝手书题跋,崇祯御笔题跋仅见于此原为明宫旧藏,清初归王士祯池北书库。2000年中国嘉德秋拍曾以12万余元成交,此次以65万元价格再次成交,可见明内府精刻本的升值潜力


名家刻本:如凌蒙初的套印本、顾氏世德堂刻六子本,闵齐伋刻本等。如2009年北京保利秋拍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闵齐伋刻《朱墨兰三色套印本》,2册,白纸。书后有“万历丁巳夏六月乌程闵假识”刻书题记,拍出了78.4万元。


以上均是具有较高投资价值。当然回报高,其投入也较高。此类明版古籍适合资金雄厚、鉴赏水平高者入手。


再一种是普通私刻本、坊刻本,也是不错的选择。尤其对于那些有一定购买能力的藏书爱好者们。比如有名的明版古籍刻书机构汲古阁,属于著名书坊,因此此刻本受到广大藏书爱好者的青眯。


  • 分享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