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贵州名人

 迁宿者 2015-02-18

杨粲,字文卿,小字伯强,系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入据播州的杨氏鼻祖杨端之十三代孙。粲为杨轼之子,幼年过继给伯父杨轸为嗣。秉性好学,笃信儒家经典,少年即怀大志。宋宁宗嘉泰初年(公元1201)袭播州安抚使,执掌播事30余年,是播州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中兴人物。 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金兵南侵攻占潼关,入据陕西后,四川宣抚使吴曦谋反,叛国投金。次年正月,自立蜀王,当了金人的儿皇帝。杨粲以强烈的爱国热忱谴责吴曦投降分裂的行径,决定率师讨伐,播军正欲启行,吴曦已被处死于兴元伪宫。杨粲为支持抗金战争,向朝廷贡战马300,黄白金银上万两,以助国用,同时建言朝廷乘胜大举北伐,以雪先耻。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为继续支持抗金之战,输马三百于蜀帅,蜀帅以闻,上益嘉之南平夷穆永忠趁国事动荡之秋,大量侵占公家田,粲提兵讨伐,斩永忠,归其田。播州杨氏家族从北宋起就发生争权夺地的内乱,粲之族弟杨焕居于下杨之地,撕毁摒弃干戈的协议,违盟抄掠界上,百姓蒙难。粲遣兵诛之,将杨焕掠夺的土地和租赋尽数归还珍州,并用武力统一了下杨之地,结束了播州长期分裂的混乱局面。后来南平闽酋伟桂弑父自立,粲出兵镇压,败其众于滇池(今四川会理),斩首数千级,辟地七百里,获牛羊铠仗各以千计。在多次对外战争中,杨粲以卫道为旗号,凭借武力行兼并扩张之实,掠夺大量财富和农奴,扩大播州版图,因而后世史家评说,播州传至粲,封疆始大。 杨粲治播州以文武兼资著称,史籍说他性孝友、安俭,素治政宽简,民便之。由于实行比较开明宽松的对内政策,不事苛求勒派,播州社会稳定,生产发展,财富日增。他继承其祖杨选、其父杨轼结庐养士留意艺文的传统,崇尚儒术,建学造士,大修先庙,肇修郡之儒学、琳宫、梵刹、桥道,众多学者、僧人、道士在播州传播学术和宗教,各得其所。《杨文神道碑》称赞杨粲:士类羽流,皆称其喜儒而好礼,乐善而种德。他倡导推行的文治,使播州这南荒之地加速了文明进程。子孙绳绳善继,尊尚伊洛之学;言行相顾,一如邹鲁之俗,播州土俗大变,出现了俨然与中土文物同的大好局面。杨粲是开创播州盛世的英伟人物,他在发展文化的同时,大力振武治军,实施耕战政策,组织训练了一支寓兵于农的地方武装。对播民实行亦农亦兵,且耕且战,得富国强兵之策。这支训练有素,组织严密的劲旅,在数次内外征战中十分骁勇,所攻必克,军威镇慑邻境,大大加强和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他的后世子孙继承发扬了这套行之有效的治军之术,在杨价、杨文治播时,为抗击蒙元,保家卫国,播州雄威军驰骋西南战场,在多次远征作战中独当一面,屡建奇功,被朝廷誉为国之藩屏。 晚年,杨粲以儒家道德思想为准绳,总结毕生统治经验,作《家训十条》,并刻石以示子孙。文日:尽臣节,隆孝道,守箕裘,保疆土,从俭约,辨贤,务平恕,公好恶,去奢华,谨刑罚。这10条家训,被后人评为有功名教、福贻子孙的垂世范言。杨粲卒于宋绍定年间,官终武翼大夫。因子孙在抗金战争中报效疆场,宋王朝屡次为杨粲加封赐谥,赠予右武大夫、吉州刺史、左卫大将军、忠州防御使等头衔,赐庙忠烈,封威毅侯

黎庶昌(18371896),字莼斋,贵州遵义人,是我国晚清时著名的外交家和散文家。 黎庶昌六岁丧父,家贫多疾,但却刻苦攻读,寒署不懈。十四、五岁时赋诗作文,犁然成诵,在府、县考试屡获第一。二十一岁即成为府学廪贡生。一八六一年,黎庶昌离遵义赴北京参加顺天府乡试,两试不中。一八六二年,因应诏上万言书论说时事,受到朝廷重视,被赏为知县,派往安庆听候曾国藩调遣。于是,黎庶昌便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同为曾门四弟子,踏上了仕途。曾署理江苏吴江、青浦知县。一八七六至一八八,黎庶昌以参赞身份先后随郭嵩焘、陈兰彬出使英、法、西班牙等国,开始其一生的外交活动。一八八一至一八八四年和一八八七至一八八九年,黎庶昌两次以道员身份出任中国驻日本国大臣,为促进中日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贡献。离任时,日本送行的人塞巷盈途,饯行至数百里外。西方各国使臣啧啧称赞,说这是使臣返国从来没有过的现象。 黎庶昌在文化方面的贡献,主要是编印了《古逸丛书》。这部书共二十六种计二百卷,系黎庶昌在日本利用外交事务之余,将我国早已散佚而流存日本的唐、宋、元、明珍贵古籍,以高级纸张影印编辑而成。其中包含了唐本《玉篇》零本三卷半、《文馆词林》十三卷半、宋本《史略》六卷、《太平寰宇记补阙》五卷半等。这对我国古汉语、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研究,都是极为有用的。 另外,黎庶昌的著作还有《拙尊园丛稿》六卷、《续古文辞类纂》二十八卷、《入都纪程》二卷、《西洋杂志》八卷、《曾文正公年谱》十二卷、《曾太傅毅勇侯传略》一卷、以及《黎氏家谱》、《全黔国故考》、《牂牁故事》、《使东文牍》、《拙尊园画存录》、《孔诗》、《莼斋笔记

 

谢三秀 在明代贵州文坛,谢三秀是首屈一指的大家,在全国诗坛上享有盛名。在戏剧批评方面,谢三秀也是颇有建树的剧评家。他最早从声色技艺的美学观来评论戏曲演员。 谢三秀约生于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卒于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字君采,号元瑞,贵州新贵(今贵阳),祖籍扬州兴化。他博学多才,但官运不通,性好远游,喜交名士。与江南名公汤显祖、李维桢、王稚登、何无咎等人友情甚笃。他辞官后,闲居在贵阳南明河畔的寓所远条堂,与住在石林精舍的杨愿之(杨龙友之父)江阁南园的赵玉芩等人酒往文还,盛极一时。其《雪鸿堂诗集》(录诗千余首)和《远条堂诗》,广传江南各地。李维桢《雪鸿堂诗集·序》评他的诗歌创作:整而不滞其气,雄而不亢其旨,深而不晦其致,清而不薄其辞,丽而不浮,诗家诸体无不精当,诗品诸妙无不具备。王祚远赞其业播之天下,若吴、若越、若楚、若闽、若岭南、若江右,皆知黔有君采(《远条堂题词》)。公元1936年贵州通志馆曾收得谢氏诗作181,辑为《雪鸿堂诗逸》三卷附补共一册,编入《黔南丛书》。 谢三秀与著《玉茗堂四梦》的戏剧大师汤显祖(公元15501616)交情甚厚,互慕才学。汤、谢二人的人生经历、政治思想、文学观念颇为相似。汤显祖亦好漫游,生性高傲,不愿接纳权贵。汤显祖对阳明心学极为信服。他在《答邹宾川》的信中说:幼得于明德师,壮得于可上人。明德师即罗汝芳,是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再传弟子。可上人指达观,即抨击程朱理学的紫柏和尚。在《寄石楚阳苏州》中,他还提到李百泉,希望寻求其《焚书》。李百泉即李贽,更是泰州学派的异端之尤。汤显祖不仅站在晚明进步的启蒙思想家一边,而且从王学左派百姓日用即道的哲学思想出发,富有创见地提出了一个与程朱理学的直接相对抗的的观念。的核心就是贵生说(《汤显祖集·贵生书院说》),就是对人和人权的尊重,也是对传统君臣父子礼教的反叛。 谢三秀对汤显祖的贵生说心灵相通,一拍即合,因为他在贵州经历过万历年间的播州之乱、天启、崇祯年间的奢安之乱以及无休止的绿林之患,十里荒村路……贫家静罗雀(《村行即事二首》),腥血淋漓乱棘中,残骸枕藉沉潭里,绿林之患无时无,黔民泪尽眼欲枯(《焦溪吟简呈藩参苍麓马公》)的劳苦民众深怀同情;对统治者及其骄奢淫逸的生活极为反感,他在《蛮娃曲》中慨叹说:葛叶萋萋葛藤绿,扌妥葛为丝给春服;经丝易脆纬丝柔,裂指犹嫌避不速。破窗风急寒火也生,流黄轧轧无停声;织成未敢问刀尺,明日输租应到城。到城杼轴归公府,吁嗟蛮娃亦良苦!谢三秀用北里春风歌舞人,曲罢罗裳弃如土的奢侈生活,来反衬少数民族姑娘将辛苦织成的葛布去充租税的遭遇。 汤显祖对谢三秀极为推崇,在《养龙歌·送谢玄瑞吴越游兼呈郭开府》一诗中,称他怀有经略才并视之为不可多得的知己(君不见黔台水镜留青螺,一人知己将无多)。因而,当谢三秀游江南时,汤显祖便与之情投意合,相见恨晚。他将这种喜悦的心情记录在《送谢玄瑞游吴》的诗中:几年空谷少闻莺,恰恰惊春得友声;家在东山留远色,客来南国见高情;樽开元夕花灯喜,坐对前池雪水清;万里龙坑有云气,飞腾那得傍人行。谢三秀游吴返黔后,汤显祖对他思念尤深,在《春夜有怀谢芝房二绝句》中,:几年元夕,每到灯时举一杯,参军书去隔年回。汤、谢二人的交往,尤其是汤显祖的贵生说对谢三秀的声色技艺观有较大影响。 谢三秀的声色技艺观充分体现在《听卢姬歌二首》中,此诗又名《咏歌伎卢玉秀》。诗云:草色罗裙玉腻肤,歌喉一串曰南珠。莫愁老去梁尘歇,此夜佳人道姓卢。垂柳丝丝拂曙烟,文莺百啭绣帘前。卢家少妇能娱客,肠断箜篌十五弦。 这首剧评诗赞扬卢玉秀歌喉如南珠般清脆,文莺般婉转;称她是具有玉腻肤佳人;能弹奏有十五根琴弦的中型卧式箜篌(可见她演唱的是用弦管伴奏的昆曲),令人魂销肠断。这无疑是从美学的层面提出了一个评论演员素质高低的技艺的标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为深刻、精当的戏剧理念。众所周知,中国戏曲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表演艺术。它将文学(剧本或条纲、诗词曲)、音乐(唱腔或声乐、器乐)、舞蹈(舞蹈、武打)、表演(做功、念白、杂技)、美术(勾脸、梳头)、服装(制作、扎靠)、道具(把子、马鞭、车旗)等方面的艺术创作融为一体。到了近现代,戏曲还融进了导演、制景、绘景(软景、硬景、幻灯片)、雕塑、建筑、灯光、音响、效果以及电脑技术等等艺术因素。它虽然是综合体,但其中却存在着一个主体、一个主导,这便是演员的表演艺术。其他的艺术因素都为台上的演员、特别是主要演员的表演服务。因此,史家称之为角儿制。古人称戏曲为声色之艺,也是着眼于演员的表演。迄今为止,在戏曲界能称为角儿的演员,仍必须具备三点:第一要有超群的();

 涂永强 贵州遵义人 现中科院院士邹市明 贵州遵义人 奥运冠军 遵义形象大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