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风的红色警报

 随便896 2015-02-19

  中风又称脑卒中,已成为导致中国人死亡的疾病第一杀手。半身不遂相当一部分是属于这类疾病。在整个脑血管疾病里,脑卒中的高危因子中,最值得警惕和最有治疗意义的是TIA,也就是常说的小中风。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也称为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是指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脑功能缺失或视网膜功能障碍,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与体征,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多在1小时内缓解,最长24小时内完全恢复、不留任何后遗症。

  TIA的特点有:一是突发性,TIA是突然出现的,而不是慢性发作;二是反复性,TIA如果不积极治疗,它就会反复出现,最终导致一次真正的中风发生;三是老年, TIA好发于中老年人,男:女约为3:1;四是愈后好,愈后不留任何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体征和症状。

  根据脑部的血管循环,本病可以分为颈内动脉系统TIA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其症状是不一样的。

  颈内动脉系统TIA以肢体障碍为主,最常见的症状为对侧面部或肢体的一过性无力和感觉障碍、偏盲,偏侧肢体或单肢的发作性轻瘫通常以上肢和面部较重,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语言障碍。单眼视力障碍为颈内动脉系统TIA所特有,短暂的单眼黑矇是颈内动脉分支——眼动脉缺血的特征性症状,表现为短暂性视物模糊、眼前灰暗感或云雾状。椎-基底动脉系统TIA以感觉症状为主,常见症状为眩晕、平衡障碍、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皮质性盲和视野缺损、共济失调、交叉性肢体瘫痪或感觉障碍。

  TIA具有时间性,基于临床经验大多数持续时间短暂,一般为10~15分钟,颈内动脉系统时间通常比椎-基底动脉系统长一些,但很少超过1小时,每日可有数次发作,发作间期无神经系统症状及阳性体征。颈内动脉系统TIA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相比,发作频率较少,但更容易进展为脑梗死。

  如果中老年人出现以下这些症状一定要注意,如:突然半身不能运动、麻木;失明;不能说话;恶心、呕吐等并在短时间内症状完全恢复。这很可能就是TIA。第一次TIA发作,我们一定要非常的重视,追查原因,消除中风的危险因素。因为TIA治疗的主要意义不仅仅是制止发作,而是预防实质性更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生。

  造成TIA的原因有两大类,一是血管出现病变;另一个原因是血液成分的改变。

  由于血管壁原因引起的TIA大部分是动脉硬化或血管内膜不光滑造成的。由于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大血管的严重狭窄,病变血管自身调节能力下降,当一些因素(如:血压的急剧波动)引起灌注压降低时,病变血管支配区域的血流就会显著下降。同时又可能存在全血黏度增高、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和血小板功能亢进等血液流变学改变,促进了微循环障碍的发生,而使局部血管无法保持血流量的恒定,导致相应供血区域TIA的发生。

  引起TIA的血液成分改变很复杂。如:血糖、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血脂、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力甚至缺水等。

  微栓子的形成也是TIA的发病因素,如房颤栓子脱落,并随血流移动,阻塞远端动脉,随后栓子很快发生自溶,临床表现为一过性缺血发作,这也是TIA。

  体内的一些炎症也可能导致TIA的发生,如风湿病、牙周炎、龋齿、鼻窦炎,一些妇科的炎症等,不停地刺激,可以诱发血管炎,也容易导致血管壁发生改变,甚至可以引起体内的一些脏器、腺体的病变,从而最终导致TIA的发生。

  TIA的其他危险因素还有:肥胖、不健康饮食、体力活动过少、过度饮酒、口服避孕药或绝经后雌激素的应用、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蛋白C/蛋白S缺乏症、代谢综合征等。

  TIA的预防要在整体治疗的前提下根据自身危险因素治疗。将血压、血糖、同型半胱氨酸这些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以及戒烟、治疗心脏疾病、避免大量饮酒、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控制体重等。如果血小板聚集力高的患者,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因为血小板聚集力高,血小板就特别容易聚集在一起,这时候就可以使用阿司匹林来降。还有的人血液黏稠度高,就要降血液粘度,此时还应少吃带皮的花生米,因为花生皮可能增加血黏度。

  关于TIA的预后主要取决于病因。一般认为约1/3发展为脑梗死;1/3继续发作,反复小发作,损害脑功能,较早发生智力减退;1/3可自行缓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