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短暂性脑缺血的诊断与治疗

 边走边享 2019-11-15

每 周 医 读 -

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    )

A. 烟酸

B. 6-氨基己酸

C. 苯妥英钠

D. 小剂量阿司匹林

E. 卡马西平

Ps:文末有正确答案哦~

短暂性脑缺血简介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生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引起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的、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

发作持续数分钟,通常在30分钟内完全恢复,超过2小时常遗留轻微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或CT及MRI显示脑组织缺血征象。

TIA好发于34~65岁,65岁以上占25.3%,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突然,多在体位改变、活动过度、颈部突然转动或屈伸等情况下发病。发病无先兆,有一过性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一般无意识障碍,历时5~20分钟,可反复发作,但一般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无后遗症。

关于短暂脑缺血发作的病因和发病原理,目前还存在分歧和争论。多数认为与以下问题相关:

1. 脑动脉粥样硬化: 坏死性粥样斑块物质可排入血液而造成栓塞,溃疡处可出血形成血肿,使小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阻塞,使血液供应发生障碍。

2. 微栓塞:由纤维素、血小板、白细胞、胆固醇结晶所组成的微栓子,循环血流进入小动脉,可造成微栓塞,引起局部缺血症状。

3. 心脏疾病各种心脏病以及可能并发的各种心脏损害如心房纤维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心功能不全、左心肥厚、细菌性心内膜炎等,这些因素通过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及栓子脱落增加了脑血管病的危险性,特别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

4. 血流动力学改变: 急速的头部转动或颈部屈伸,可改变脑血流量而发生头晕,严重的可触发短暂脑缺血发作。

5. 血液成分的改变:严重贫血、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血小板增多症、异常蛋白质血症、高脂蛋白质血症均可触发短暂脑缺血发作。

临床表现

1.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主要表现:单眼突然出现一过性黑蒙,或视力丧失,或白色闪烁,或视野缺损,或复视,持续数分钟可恢复。对侧肢体轻度偏瘫或偏身感觉异常。优势半球受损出现一过性的失语或失用或失读或失写,或同时面肌、舌肌无力。偶有同侧偏盲。其中单眼突然出现一过性黑蒙是颈内动脉分支眼动脉缺血的特征性症状。短暂的精神症状和意识障碍偶亦可见。

2.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主要症状有:最常见的症状是一过性眩晕、眼震、站立或行走不稳。一过性视物成双或视野缺损等。一过性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语言不清或声音嘶哑。一过性单肢或双侧肢体无力、感觉异常。一过性听力下降、交叉性瘫痪、轻偏瘫和双侧轻度瘫痪等。少数可有意识障碍或猝倒发作。

疾病分类

(1)血流动力学型TIA: 在动脉严重狭窄基础上血压波动导致一过性供血不足引起的,血压低的时候发生TIA,血压恢复正常时症状缓解,这种类型的TIA占很大一部分。

(2)微栓塞型TIA:由于心源性(常见于心房颤动)或大动脉源性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形成栓子阻塞远端血管引起的,一部分患者直接发生脑梗死,而另一部分患者在栓子阻塞远端血管后迅速自溶,临床表现为TIA。

(3)梗死型TIA:即临床表现为TIA,但影像学上有脑梗死的证据。每一类型TIA的治疗方法不尽相同,如微栓塞型和梗死型TIA需要药物进行治疗或干预,而因动脉严重狭窄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型TIA则更适合进行手术治疗。

临床诊断

①为短暂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少者1~2次,多至数十次。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前驱症状;

②可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③每次发作持续时问通常在数分钟至lh左右,症状和体征应该在24h以内完全消失;

④不属于TIA的症状有:不伴有后循环(推-基底动脉系)障碍其他体征的意识丧失、强直性及/或阵挛性痉挛发作、躯体多处持续进展性症状、闪光暗点。

症状体征

有轻偏瘫、眼震、角膜、咽壁和腱反射不对称、调视、辐辏反射障碍等轻微体征。

检查手段

一般检查

评估包括心电图、全血细胞计数、血电解质、肾功能及快速血糖和血脂测定。实验室检查有时可发现高血压,高血糖,血液高凝等,有时也可发现心脏的节律异常杂音等。

影像学检查

血管检查:所有TIA患者均应尽快进行血管评估,可利用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血管成像技术进行血管检查。颈动脉血管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也可发现颅内外大血管病变。DSA是颈动脉行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颈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CAS)术前评估的金标准。

CT:通常无明显异常。

MRI: 在识别具有TIA临床经过的患者是否存在梗死病灶方面较CT更为敏感。DWI可鉴别新旧缺血病灶。患者在症状出现后1~2h,DWI可发现异常高信号,随着症状持续时间的延长,出现异常高信号的频率也随之增高。DWI检测较小的皮质下缺血病灶非常敏感。

DWI有异常高信号,与同时间段内进行DWI检查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对比,TIA患者的DWI病灶体积、信号强度明显低于脑梗死患者。

鉴别诊断

1.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RIND)或小卒中脑缺血导致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体征超过24小时,可在数日~3周内完全或近于完全消失。

2.短暂发作性神经疾病如局灶性癫痫、偏头痛、内耳性眩晕等,及严重心率失常引起的发作性全脑供血不足,须注意鉴别。这组疾病可引起头昏、晕倒及意识丧失,但通常缺乏局灶性神经症状体征。

3.多发性硬化、脑膜瘤、胶质瘤、脑内寄生虫、脑脓肿、慢性硬膜下血肿及特发性或继发性A主神经功能不全等均可出现类似TIA的症状,应注意鉴别。

4.梅尼埃病: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与椎—基底动脉TIA相似,但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往往超过24小时,伴有耳鸣、耳阻塞感、听力减退等症状,除眼球震颤外,无其他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下

治疗方法

针对TIA发作形式及病因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1. 偶尔发作或只发作1次:在血压不太高的情况下可长期服用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或氯比格雷。阿司匹林的应用时间视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多数情况下需应用2~5年,如无明显副作用出现,可延长使用时间,如有致TIA的危险因素存在时,服用阿司匹林的时间应更长。同时应服用防止血管痉挛的药物,如尼莫地平,也可服用烟酸肌醇酯。

早期识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 频繁发作即在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发作的应作为神经科的急症。TIA发作频繁者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近期内发生脑梗死的可能性很大,应积极治疗,其治疗原则是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

1) 积极治疗危险因素: 如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糖尿病、脑动脉硬化等。

2) 抗血小板聚集: 可选用肠溶阿司匹林或氯比格雷等。

3) 改善脑微循环:如尼莫地平、桂利嗪(脑益嗪)等。

4) 扩血管药物:如曲克芦丁(维脑路通)都可选用。

疾病预后

一般认为:TIA后脑梗死发生率第1个月为4%~8%,第1年为12%~13%,在5年后达24.29%,第1个5年内每年的脑血管病的发生率为5.9%。

TIA的预后与高龄体弱、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均有关系,如果不能及时控制TIA发作,可能最后导致脑血管病发作,如果及时治疗TIA发作则预后良好。

希望各位老师能在留言区写下您的见解,方便与大家共同学习、交流,我们会精选优质的留言放入评论区,十分感谢您的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