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义乌倍磊陈氏:从戚家军到抗美援朝

 看见就非常 2015-02-19
      


        如果时间回溯400多年,来到明嘉靖三十七年(1547年)农历十月,在义乌佛堂倍磊村,你可能看到如下的一幕:一群男子汉聚集在一座宽敞的祠堂内,大声讨论着,血气方刚,然后大家轮流在一个族谱簿上,庄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报名入伍抗倭。
   是的,说起义乌人,刚正勇为,早已是义乌精神的一部分。但是说起义乌倍磊人,尤其会被人提到的一点是“团结一心,保家卫国”。历经几百年,这种特质在如今倍磊人的血液里依然流淌。
   家风首申孝悌之义
    如今4000多人的倍磊,分为四个村,90%村民姓陈。2009年,倍磊陈氏重修了家谱。
   说起这里的家风、家训,倍磊四村村民陈运雨从楼上搬出一大箱《倍磊陈氏族谱》。族谱共有30多卷,其中一篇序言写道:倍磊陈氏自宋朝咸淳年间(1265~1274年)由百五府君廷俊公从东阳安文(今之磐安)迁居以来,绵延七百余年,成为一方望族,曾经闻名遐迩。因突发矿徒事件,最后演绎出一段可歌可泣效命国家的千古佳话。我族忠勇之士大多追随戚继光抗倭,出生入死,累建功勋。
   抗倭著名将领陈大成就是倍磊陈氏的第10世,属禧字辈。史料记载,当时在戚家军中任千总、百总的将领有六七十人是倍磊人。这些历史,不但在家谱上浓墨重彩地书写了一笔,也成为倍磊人永不枯竭的精神财富。
   “当时参军的倍磊人,应该有七八百人,在我们族谱上,不少人没有卒亡日期,可能就在抗倭打仗时死掉了,或者抗倭结束又参与修筑入海长城,在北方定居了。”陈运雨说。
   为何一个地方一起参与抗倭的会有这么多人?记者翻开族谱上的一篇家训,上面写着:圣谕广训首申孝悌之义,事亲与事长并重,不孝与悌相因,能为孝子然后能为悌弟……
   “首申孝悌之义,才能团结一心,做点功业出来。”陈运雨说。
    在这篇家训中,写到了与父兄、同族相处及志业之道,条分缕析,林林总总足有几十条。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家风,让倍磊人特别勇敢、团结,敢于为大局,牺牲小我。 
  据介绍,乡风鼎盛时期,倍磊建了18个陈姓祠堂、19个庙会,家训甚严。
  贴在村里文化墙上的
  70多名义乌兵将校
  要了解倍磊陈氏家风,陈大成不可不提。
  在倍磊四村的文化礼堂,墙面上“义乌兵中的倍磊籍将校简况”的图片非常惹人眼目,为首之一就是陈大成。陈大成,字延中,曾任台州卫指挥佥事,浙江管理中军督司,三省总捕都司等职,被诰封怀远将军指挥同知。被诰封过将军的倍磊人,还有陈子銮、陈蚕、陈禄等几位。
  记者数了一下,义乌兵中的倍磊籍将校有70多人,包括不少父子档将领。
  当年,荡平沿海倭寇、大名鼎鼎的“戚家军”,最主要的班底就是义乌兵,而义乌兵之所以能招募成功,与陈大成有着很大的联系。
   如今,走进义乌倍磊村,无论童叟,对于那段应征“戚家军”的历史都能说上一二。明朝嘉靖年间,义乌南乡倍磊村有一“宝山”,历来传说有银矿,引无数奸商、地主眼红。嘉靖三十七年,交界的永康盐商施文六,召集同乡及景宁、龙泉等地两千多人,进山挖掘。倍磊陈氏族领陈大成得知此事,立即带了亲信、子弟、农民三千多人,用锄头、柴刀、棍棒等农具兵器前往护矿,打死一千多人。
  闻此,戚继光来到义乌县城招兵抗倭。原先不赞成族人参军的陈大成,在与戚继光一番推心置腹后,当场表态,“我第一个报名”。
  光看墙上的照片,可以想见倍磊当年那种“英雄好汉齐聚于此,共商御倭大计”的豪迈和血气方刚。虽然选兵的标准很高,戚继光仍然在义乌挑选了4000余亲兵,形成“戚家军”。
  倍磊村民陈立新告诉记者,他们花几十万元建这个文化礼堂,就是为了向村民宣扬倍磊先人精神。
  抗美援朝
  一个倍磊,26名男子上前线
  义乌兵的勇猛、血性、讲义气,这些精神特质,也遗传到了现代倍磊人身上。
  记者了解到,在抗美援朝时期,倍磊有26个男子参加志愿军,去了朝鲜战场,这堪称“破纪录”。“一般不要说一个村镇,就是一个县城,可能也没有我们倍磊人去的那么多。”倍磊二村的陈献正,他的父亲当年就参加了抗美援朝,而他的亲戚中,还有不少人上了战场。
   “保家卫国,大家同去。”这就是倍磊陈氏的豪迈。陈献正的父亲,早在1977年就已去世了,不过,陈献正依然保留着父亲的奖章和徽章,经常会拿出来擦拭和看一眼。在他的眼里,父亲是一个慈祥又威严的男子,对子女教育问题尤其重视,特别要求子女要互帮互助,要团结一心。
  走进84岁老兵陈运海的家,只见厢房的床边,挂着一张照片,照片中倍磊四村的9名抗美援朝老兵一字排开。这张照片拍摄于2010年,当时正值陈运海80岁。
  1951年,陈运海与倍磊村另外25人一起前往朝鲜战场。“我在志愿军的一个独立团工兵十七团当兵,我们团负责架桥修路工作。”陈运海说,战事紧张时,他们有时是饥一顿饱一顿。
   “我们主要在三八线以北地区运动。”陈运海说,直到1957年,他才从朝鲜回来。
  回到倍磊后,他们这些当过志愿军的,经常会互相帮助、串门。“生活困难时,谁家少柴米油盐之类,就互相接济一下。”陈运海说着,露出了笑容。
  如今,拍完“倍磊四村抗美援朝志愿兵全家福”已过去4年,9名战友,已有6人不在人世。
  和谐家风
  好婆婆和媳妇和谐相处
  除讲义气,为家国大事敢于牺牲和奉献自己,在倍磊陈氏家族,也有柔的一面。这里有一个不成文的传统,嫁进倍磊村的女人,如果能与家人和谐、融洽相处,这个家庭也会受到人们更多的尊敬。
  走到陈小奶的家,她正在烧饭。
  “丈夫11点前下班,要赶回家吃饭,我要把菜烧好,等他回来吃。”陈小奶说的最多的,还是她的婆婆杨香菊。
  “嫁给我老公,我感到很幸福,更幸福的是,年届八十的婆婆对我特别好。”陈小奶的话,引来了同村人陈立新的点头。
  陈小奶说,婆婆在家中的作用无可替代。虽然老公有兄弟姐妹6个,但兄弟之间、妯娌之间,关系都很好。“我们兄弟和妯娌之间,经常会聚在一起吃顿饭,每次无论到谁家吃饭,都会叫上婆婆。”
  在陈小奶的记忆中,婆婆做的几件事令她特别感动。“我女儿小的时候,有一次生病住院,前后20多天,那时正好是农忙季节,我又开了一个副食店。婆婆白天替我看店,晚上还到医院来顶替我照顾女儿,真是辛苦。”更难能可贵的是,对几个子女,杨香菊都是能帮忙尽量帮忙。
  倍磊村的一名村民说,在倍磊,像杨香菊这样的好婆婆还有不少,这几年,他们每年都会评一些“好婆婆”、“好媳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