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丰县农机事业的发展与变革

 文化龙乡 2015-02-19
清丰县农机事业的发展与变革

马俊学


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力,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主要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机械逐步发展壮大。回顾建国之后,清丰县农业机械事业的发展,机械方面经历了原始生产工具、半机械生产工具和机械化生产工具3个发展阶段;农机管理机构经历了机耕队、拖拉机站、县拖拉机站、农业机械管理局4个阶段;农业机械经营形式经历了国营国有、社营社有(人民公社)、队营队有(生产大队、生产小队)、联户所有、联户经营、户有户营等多种形式。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一个群众性大办农业机械的热潮迅速发展,农机走进了千家万户。现就清丰县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与变革回顾如下:、一、农机具的变革建国之前和建国初,由于国家贫穷落后.基本无工业基础,农业生产基本上沿用着中国几千年来使用铁器时代的生产工具,各种生产劳动的动力为人力和畜力。建国后,随着国家工业的发展壮大,农机事业迅速发展提高,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一)耕整地机具的变革1956年之前,清丰县耕整机具,全是用畜力和人力牵引。但农具从1952年之后发生了变革,由7寸8寸步犁代替了传统木犁,用上双轮双铧犁,农具进人半机械化。中耕锄草用上耘锄,改变了中国几千年来传统勺锄的历史。1956年清丰县有了第一批拖拉机之后,耕地机具随着发生变革,开始使机引三铧犁进行耕地,随着东方红一5475和DJ—413、德特一54拖拉机的发展应用,机引五铧犁,园盘耕,缺口耙也得到发展应用。特别1980年之后,清丰县小型拖拉机的迅猛发展,农机具也随着发展,耕整地机具从耕耙发展到合垅封墒、中耕。耕整地机具从1956年7台发展到1998年的35900余台套,大大改善全县农业生产条件。(.S-)农用动力机具的发展与变革1956年之后,用拖拉机、柴油机、电动动力全部代替人力和畜力,把群众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1980年之前,全县的耕地用大中型作动力,其机具配套比为1-1.6。1980年之后,全县机耕几乎全由小型拖拉机牵引,东一75拖拉机变为推土机和搞修路用。但随着土地由零星分散到整块集中分配和土地联片划方及统分结合政策的贯彻实施,从80年代后期,大中拖拉机又逐渐进入田问耕地,使全县耕整地机具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现在全县耕整土地和深耕全部由柴油动力所代替。从1980年起,结束了用人畜耕整土地的历史,进入了机械化耕整时代。(三)排灌机具的变革1962年前,清丰县排灌提水工具,都是用人力和畜力为动力,如我国沿传几千年的木辘轳,耒耜等提水工具,直到60年代末才结束了它的生命。从1952年起,由于工业的发展,推广应用了解放水车,解放水车的生命仅有五六年的时间。从1962年清丰县有柴油机以后,用柴油机带动离心式水泵从河内或井内提水开始,一直发展到用电动机带离心式水泵抽水。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由于清丰县地下水位逐年下降,用柴油机电动机带离心式水泵在枯水区已抽不出水的情况下,逼着提水工具更新换代0这时农用潜水泵或深井泵已开始在县内推广应用。从80年代初,由于地下水位继续下降,全县抽水机具几乎全部由潜水泵代替了离心水泵,只有在沿马颊河潴龙河沿岸个别地方还继续用柴油机带离心泵进行浇灌。潜水泵在地下水位逐渐下降中,也不断更新,开始使用的潜水泵一般扬程为20米,由20米扬程发展到25—30米。潜水泵的“提”和“下”,过去都是靠人工,用完后,再由人力从井中提出来,一般一个家庭是干不了的,必须由几个棒劳力才能提得起、放得下。现在用齿轮式提放架,一二个人就可以完成“提”、“下”工作。潜水泵在全县约达每两户一台,全县拥有近70000台。(四)收获机具的发展与变革建国前和50、60年代清丰县的主要收割工具是镰刀。从70年代国营农场开始使用联合收割机之后,就拉开了机械收获的序幕。但那时以生产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经济体制,基础差,底子薄,劳动力多,有机无法使用,所以迟迟得不到发展。1980年全县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于农村政策稳定,农业得到了发展,农民逐渐富裕起来了。从1984年起,小麦收割机的使用,使广大农民群众从祖祖辈辈“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劳动方式中解放出来。到1989年的5年中,全县小型割晒机发展到2000台。但随着农村政策的日益完善和提高,农民越来越富裕了,他们对生产、生活条件的要求就随之提高。实现机收后,还有一系列的捆、运、收、打、扬、晒等劳动过程。为了能抢农时,加快麦收进度,确保丰产丰收,农民希望机械收获能一次性完成收割、脱打、清选工序。从1990年起,县农机部门积极考察各种机型,经过两年多对7种产品的试验筛选鉴定适宜清丰县使用的机型是新疆一2号及其改进产品新疆一2号、中原一2号、富浪一2号、传联一3、北京一3号等机型为发展机型。截止1998年底全县联合收割机拥有184台,基本实现了麦收机械化。为解决玉米收割机械化问题,1997年清丰县第一次引进新联集团生产的玉米联合收割机进行试验,效果不错,它集扒穗、剥皮、集穗、秸杆直接粉碎还田于一身,大大缩短了收割工期,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为早种麦抢了农时。(五)播种农机具的发展和变革播种不同的作物使用不同的播种工具,就清丰县来讲,主要播种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棉花、花生等主产作物。l、小麦:小麦是清丰县的主产作物,也是群众的主要食粮。小麦播种机具的革新换代,促使高产再高产,是必不可少的农艺要求,其科技含量,随小麦产量的提高也进一步加大。木耧是我国几千年(汉朝以后叫木耧)沿用的传统的播种方法,除播小麦之外,还播谷子、高梁、大豆、绿豆等其它杂粮。建国后乃至到80年前期,小麦产量所以一直徘徊在100一--300斤之问,除种子改良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木耧播种深浅和撒粒不均,田间疙瘩苗多,缺苗断垄现象严重,群体发育不合理。为克服这些弊端,推广应用了播种机。自1956年至70年代,清丰县由于大中型拖拉机的发展,大型播种机得到了发展,主要机型有12行、24行、36行三种(全为常量播种器)。1980年后,由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型播种机无用武之地。因此就大力推广应用机播耧,使全县很快实现了机械常量播种。机械常量播种克服了木耧播种存在的弊端,但由于播种量大,土地肥力不足,种子间距不等,还有堆子现象,造成分蘖率低,群体发育不良。一浪费种子,二影响产量。为此,县农机部门于1989年一1993年大力推广应用精少量播种技术和精少量播种楼与播种机,于1994年在全县全部推广应用。将常量播种楼全部制成精少量播种机(耧),解决了常量播种存在的问题。2、玉米:为穴播作物。50至70年代全县传统沿用锄头挖穴、人工点种的方法播种。自实行麦垄串种以来.为适应这一农艺要求,推广应用串播器和套种机,为解决用多种作物播种的要求,达到一机多用,采用换盘的方法,即播什么种换什么盘,进行麦垄串种和追肥。现在推广的套种楼一般可播玉米、花生、大豆、棉花和追施尿素。与此同时,为促使玉米再高产,还推广应用了玉米灭茬播种机(麦收后种玉米)和气吸式播种机(使玉米走向种植,定向生长,充分利用光合作用,通风性能更好)。气吸式玉米播种机是玉米播种发展的方向。3、棉花及其他作物播种:棉花种子上有绒,种子在播前必须进行脱绒处理,才便于播种。所以棉种必须用剥绒棉种,同时棉花是穴播作物。过去推广过棉花播种机(适宜春棉播种),但随着麦垄套种技术的发展,这种播种机无法使用,所以近几年只推广套种机,可以一机多用。其他作物的播种方法亦不断革新。(六)运输机械的发展与变革解放前和50年代初期,清丰县的主要运输工具是单辘轮木轮小推车,红车(用人推车)和大木轮马车及四轮大车(以牲畜作动力拉车),此运输工具一直沿用到70年代中期才逐步被淘汰。50年代中期,广大农村开始使用胶轮小推车和架子车、汽马车(即胶轮辕车),汽马车到80年代中期也被淘汰,只有架子车还一直被使用着。70年代,随着拖拉机的发展,大型拖车也随之发展,农村运煤炭、石灰及其他生产生活用品多使用拖拉机。80年代后,随着小拖拉机的发展,小拖车也随之发展,田间运输,运砖运瓦,运煤运化肥进货乃至走亲串友多用小拖拉机。进入90年代,不仅拖拉机发展了,农用运输车也得到快速发展。主要由农用汽车、三马组成。所有农田运输、农家生产、生活的运输全部由农用运输机械完成?可以说农用运输实现了机械化:(七)场上作业机具的发展与变革就清丰县来讲.主要用于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收获后的脱粒与清选。1、,’麦脱粒与清选。1970年之前,清丰县小麦脱粒主要以用石碾磙碾压脱粒为主.那时也有用大中型拖拉机打场。碾轧后,籽粒用木锨扬场,借风力来进行清选,1970年以后开始使用脱粒机。开始使用的脱粒机大都为简易式和半复式,脱后还得人工扬场.借风力清选。80年代后,逐步推广使用三清式脱粒机,主要机型有气流式和筛选式两种。80年代、90年代广大农村普遍用大中小型拖拉机打场,然后用人工清选。场上作业机具只是一个过渡时期的作业工具。随着联合收割机的广泛使用,脱粒机将被历史淘汰,到那时广大农民光晒粮人仓就可以了。2、玉米脱粒与清选。过去传统的方法.是人工脱粒,有用锥子的,也有用玉米鲍予剥子的.大部分用木杠打,石碾滚压。70年代后,开始使用玉米脱粒机。主要有钉齿式牙齿式两种原型。、(八)植保机械的发展和变革植保机械,主要是指农作物果树、蔬菜的病虫害防治使用的机械。建国前,植保机具无从谈起.老百姓只能顺其自然。建国后,由于党和政府对农业生产的重视,1952年清丰县开始使喷雾器.稍i喷粉器,对植物进行药物防治病虫害。自80年代,随着全县果树面积的不断扩大和一喷三防的开展,机动喷雾器得到迅速发展,脚踏式果树喷雾器达380余台,背复式机动喷雾器1350余台,每台7喷雾器每季作业面积少者500亩,多上千亩,不少有机户,喷药经营收入达几千元,成了一项致富门路。(九)化肥深施机具的发展化肥,建国前我国由于工业落后,无化肥生产能力.群众根本不知这个名称。建国后.国家开始进口化肥,那时群众不nq化肥叫“洋肥”或叫“肥田粉”,更没有化肥深施机具。5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生产碳铵和硫酸铵及硝酸铵。上化肥一般采用人工撒施和穴施。商至80年代中期.广大农村还爵遍采取人工撒施的方法。撒施,第一化肥利用率低,如碳铵利用为26~28.5%,尿素29%左右;第二挥发量大;第置流失严重;第四形成环境污染。为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大气污染,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推广应用化肥机具势在必行。1989一1995年,县内先后两次推广化肥机械深施机具,推广化肥底肥深施机700台部,化肥追旌机1800台,使化肥机械深施面积达20万亩j(十)农副产品加工机具的发展与变革.农副产品加工机械门多类全不便统说,所以只有分门别类逐项分议。1、面粉加工:建国前和50、60年代,小麦面粉加工在广大农村,几乎全用石磨磨面,用箩筛,石磨在7Q年代完成历史使命。60年代,全县只有县粮食局在南关建的一个面粉厂。60年代中期农村开始应用八五面粉机,但很不普遍,一般群众吃不上八五面,用的是牙齿粉碎机磨;风吹面,此机县机械厂于1968年就已开始生产,所以在全县得以广泛应用。1980年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吃一风吹面已不适宜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开始要求吃白面。各乡镇及个别村纷纷建立面粉加工厂,农民开始吃八五面粉,一风吹小钢磨只用来加工粗粮和饲料。90年代以来,随着夏粮连年丰收,粮食加工向精加工方向发展,所以各面粉厂纷纷更新设备,建设特级面粉厂,精粉、特级粉、一级粉、八。面粉等不同级别的面粉应运而生。在农村,农民不再个人Jjtl-r_磨面,全到各面粉加工企业兑换或存粮加工,吃高标准面粉。2、玉米已不是清丰县广大群众的主食,而是工业用品和饲料,被深加工增值,加工机械是现代化的,女口玉米淀粉厂,为工业提供原料。3、碾米。由于谷子种植面积小也不是人民生活的主食,县内仅有小型碾米机,无大型加工设备。但解放前和50、60年代,小米加工全部沿用中国遗传下来的石碾碾米。4、棉花加工机械。建国前后,农民摘了棉花,自己用脚蹬轧花车,将棉花轧成皮棉,用弹花弓弹好后搓成棉花筒,在土纺花车上纺成线,浆染后织成土布,这是典型自供自给农业。60年代之后,j舟丰成了棉花种植大县,县里建设了十几个大型棉花加工厂后,农民就不再自种自织了,而变为商品交换。其他加工机械,如种子处理加工机械,林产品加工机械,畜产品加工机械,特别是饲料加工机械在全县发展更快。机械化养殖机具到处可见。二、拖拉机站的发展与变革1956年清丰在县城建立了拖拉机站,当时的机车全部为进口机型,主要由波兰产的乌尔苏斯一45和捷克产的J一35拖拉机7台。当时县委、县政府对拖拉机站是十分重视的,由县委副书记张石山兼任拖拉机站党支部书记,县委副书记贺克哲任站长,县委农工部长田世诚为副站长。1960年韩村公社买了10台拖拉机,成立了韩村拖拉机站,1962年冬韩村拖拉机站合并给清丰拖拉机站。合并后,由田世诚任书记兼站长。1962年上级投入10台东方红一54拖拉机,1963年又进口龙特一45拖拉机8台,全站拥有拖拉机38台,嗄斯汽车1辆。此时拖拉机站内设6个机耕队和修配车间、机务股、供应股、人事股、会计股,共有职工248人。经几年发展,机车越来越多,人员也在不断地增加。为方便群众,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在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于1969年冬,将全站6个机耕队的人员和机车、机具作价卖给各人民公社,人财物统归各人民公社管理和使用。三、农机管理机构的变革1964年县农业机械管理局成立,田世诚任局长,副局长由拖拉机站的副站长兼任。一切办事机构全由拖拉机站的各股室代管。此时,拖拉机站的修配车间变为“农业机械修造厂”。农机局下属农修厂和农机供应站2个单位。1969年县拖拉机站解体后,县农机局也自行消亡。为加强农机管理在农牧局内设了一个农机股。1971年县农机局又恢复成立由侣世林任局长,局内设立机务股、人事股、办公室3个股室,2个直属二级机构,即农机修造厂和农机供应公司。1974年农机局购地建设县农业机械化学校,1976年农机校挂牌成立。与此同时设立了农业机械化科研所,1977年更名为“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为加强农机管理,1978年全县17个乡镇,从拖拉机站和乡镇政府中抽调人员,组成17个乡农业机械管理站,各行政村,设农机管理员。17个乡镇农机管理站,在人、财、物方面统归县农机局领导和管理,同时受乡镇政府的行政领导。此时期乡拖拉机站和农机管理站分设,企事分开,各乡镇两站搞得红红火火站站盈利。1980年后,由于农业机械进入千家万户,各乡镇拖拉机站的景象日渐下降,到1990年初则自行倒闭,职工全部离岗回家。1993年各乡镇农机管理站,在全省七所八站的下放大潮中,也被下放到各乡镇,人、财、物、行政统归乡镇政府管理和领导。由于农业机械进入千家万户,为加强农机安全的监督与管理,1999年成立了“清丰县农业机械安全监理站”。农机监理站是农机局的一个执法部门,负责对全县农业机械的安全生产教育、人户、过户、办证、审验等工作。县农机局在几次改革大潮中,曾几次易名,但都未成事实。在1997年的机构改革中,“清丰县农业机械管理局”正式更名“农机管理总站”。四、农业机械修造厂的变革1969年前农修厂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企业单位,而是拖拉机站的一个修配车间。1969年拖拉机站解散后,农业机械修造厂才真正成为一一个独立的有法人资格的企业。1971年,县农业机械管理局恢复后,农修厂归农机局领导.属农机局一个下属企业。1995年,农修厂归县经委领导,由此变为县直一级机构。五、农机供应公司的变革1962年县委、县政府从工业经理部、物资局、猪鬃加工厂等单位抽调12人组织成立了“清丰县农机供应站”,归县农经委领导。1967年县农机局成立后归农机局领导。到1966年底,农机供应站职工增至23人。1969年,农机供应站合并给农业生产资料公司,人、财、物统归生产公司使用和管理。1971年由于县农机局的恢复,农机供应站与生产公司分家,人、财、物资分设,形成各自的领导班子。此时农机供应站正式更名为“清丰县农业机械供应公司”。农机公司与生产公司分家后,县农修厂的物资供应股的人、财、物划归农机公司经营,此时农机公司已有职工46人。1982年,在改革开放、搞活的热潮中,县农机局又成立“清丰县农机货栈”,从农机局和农机公司抽调人员组建而成。货栈发展很快,在一、二年内固定资产已发展到几十万元。后更名为“农机工业品公司”,为扩大业务,农机工业品公司又成立了“清丰县农用石油公司”。1989年农机公司为增加效益,开始办商办企业,年底,建起“清丰县电磁线厂”。1995年,“农机工业品公司”与农机公司合并,农机公司职工达210人,年销售额达3000万元。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体经营户大批涌现,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打破了农机公司多年来独家经营体制,销售额不断下降。农机局领导为加强农机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经县政府同意,于1988年3月,将农机公司分为两个公司,即“清丰县农业机械供应公司”和“清丰县田丰农机公司”。农机公司所办的2个商办工业:电磁电线厂归田丰农机公司领导,清油柒厂归清丰县农机公司领导。农机公司以经营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及其配件为主?田丰公司以经营排灌机具和农用运输车为主,,六、清丰县农机监理站的演变与发展农机监理站成立之前,由机务股抽出一人专管农机安全生产,1979年农机监理站正式成立后.农机安全监理队伍逐渐发展壮大,设内、外勤、安全督查等,全年农用车入户已达3600余台。随着农机安全监理法规的不断完善和规范化,农机监理工作已逐步步人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1997年为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经过全局上下,多次讨论,起草了《清丰县农机安全管理办法》,由县人民政府公布实施。因此从1988年开始,全县农机入户、办证率,由原5%提高到目前30%左右,农机安全事故大大减少。七、改革开放以来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农机系统经过20多年的努力,推广了一大批农机新机具和新技术,为农业增产增收做出了贡献。不少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不少科技人员被命名为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一)机耕、机械深耕80年代后,清丰县广大农村普遍实现了机耕,作物产量由1980年前的亩产200--300斤,提高到500--600斤。但由于多年使用小拖进行机械浅耕(15一18厘米),形成活土层薄,犁底土壤板结,作物根系不发达,且杂草年年复生,病虫害增加。在此情况下,由技术人员马俊学带队深入六塔乡的前后扬楼和高堡乡的小李屯两村,长期坚持用大拖深耕(25—30厘米),致使小麦年年增产。马俊学写了《深耕促使农业连年增产》的调查报告,发表在《河南机电》1986年第2期上。报告中建议划分土地由零变整,由分散到集中,土地联片划方,发展大型农机具和小拖加深松器进行深耕。为发展深耕,积极引进小拖深耕犁2000台套,同时引进商丘、漯河等地生产的深松铲1500台套,扩大深耕面积。深耕后,产量由1986年前亩产500~600斤逐渐提高到目前的800--1000斤的水平。(二)小麦机播耧的推广应用为解决小麦播种长期使用传统木耧播种不均匀,田间疙瘩苗多,缺苗断垄现象严重的问题,于1983年~1986年推广应用了2Bx~3型人畜力播种机,该机型比木耧具有播种均匀,深浅一致,性能稳定,播量可调,田间缺苗断垄现象少,疙瘩苗少,群体结构合理,省种增产等优点。经试验对比,机播比木耧播种亩节省种子0.8公斤,增产12%。据1986年底统计,全县共推广机播耧3680张,累计作业面积65万亩,增产小麦2340万公斤,省种52万公斤。该项目1986年12月通过河南省机械电子工业厅评审验收,获1987年度河南省农机化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从86年起基本结束了木耧播种的历史。(三)小麦精少量播种技术的推广应用1988—1991年,清丰县农机局承担了省农机局下达的小麦精少量播种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项目。该项目主要技术内容为改制,推广小麦精少量播种机,结合应用其它配套技术使小麦再增产。在此期间,成功地将2Bx一3型机播耧改制成精少量播种机,共推广改制小麦精少量播种机5800余台,累计推广实施面积70万亩。经试验对比。精少量播种技术比常量播种每亩可节省种子3公斤,亩增产13%。该项目1991年12月通过省机械电子工业厅评审验收,获1992年度省农机化科技进步一等奖。(四)玉米灭茬播种和精播的推广应用1992~1993年度.清丰县承担了省机械电子工业厅下达的玉米增产综合技术推广应用项目。该项目的主要技术内容是推广玉米麦垄串播耧和灭茬播种机及气吸式玉米精播机。促使玉米再高产。玉米麦垄串播耧,主要节省种子,实现等距穴播;灭茬播种主要技术是省种子,一次全苗,苗齐,苗壮。气吸式玉米精播机不仅可省种使苗齐,苗壮,而且能使玉米定向生长、增强透风和光合作用,促使玉米增产。经2年时间在四合楼、赵韩庄等村试验.示范对比。亩节省种子2公斤,增产14.2%。全县共推广实施面积8万亩,节省种子16万公斤,累计增产玉米1022万公斤。该项目1993年12月经省机械电子工业厅评审验收,获河南省农机化科技进步二等奖。(五)机械深施化肥技术的推广应用清丰县农机局予1985年和1994年两度承担了省机械电子工业厅下达的机械深施化肥技术的推广项目,但两次项目内容不一样。化肥施用的传统方法是人工撒施和人工用锄头穴施。穴施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且深浅不一致;撒施挥发流失严重。1985年清丰县承担的项目主要对登封县产的2F—18型化肥深施器进行改制。经县农机局、市农机推广站与县农修厂积极合作,改制成功。改制的深施机性能好,适应性强,价格低,经济效益好,综合指标居全省领先水平,该机于1987年11月通过濮阳市科委的技术鉴定。1986年为考察机械深施化肥技术的经济效果,清丰县在市农技推广站的协调下进行人工撒施、人工穴施与机械深施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机械深施碳铵平均50公斤,亩产331.7公斤,人工撒施50公斤,亩产268.9公斤,亩增产62.8公斤,增产率23.4%;机械深施尿素比人工撒施尿素平均亩增产28公斤,1985~1989年累计实施面积65万亩,累计增产获经济效益1980万元,累计节省化肥72万公斤,该项目1991年通过河南省机械电子工业厅评审验收,获省农机化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1995年度,清丰县第二次承担了省农机局下达的机械深施化肥技术。该项目的主要技术内容是按照机械深施化肥的位置效益,大大提高化肥利用率,达到节本增效的要求。经过一年来的对比试验,其一增产效果显著。按位置机施与人工撤施对比,每亩同施40公斤碳铵,玉米亩增产43公斤,棉花亩增为5.6公斤,增产率分别为6.9%和8.4%。小麦机施亩产平均446.6公斤,人工撒施亩产417公斤,增产率为7.1%。其二节肥效果显著,根据试验示范测定,每亩少投入化肥12公斤,全县实施17.6万亩,等于少投入化肥211.2万公斤,节省化肥投入295万元。每亩平均节本17元。其三,化肥利用率大大提高,经化验测定,化肥利用率由人工撤施的29.6%提高到49.9%。该项目1995年12月通过评审验收,获1996年度省农机化科技进步三等奖,马俊学被县政府命名为“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996--1997年度,王世春、马俊学二人协同市农机推广站又完成全市机械深施化肥项目,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六)小麦割晒与联合收割机的推广应用自1980年以后,小型拖拉机迅猛进入千家万户。1984年清丰县引进与手扶和小四轮配套的割晒机,经过试验和田问对比,认为南阳市桐柏、汝阳县产的割晒机性能稳定,收割整齐,损失率低,而且结构合理,安装简易方便,通过使用,也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因此在1985—1996年问,全县形成了购买此型割晒机的高潮,现在全县割晒机拥有量达2000余台,割晒机机收面积达40万亩。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广大农民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要求机收要一次性完成收割脱打、清选人仓,要求用大型联合收割机割麦的欲望日益高涨。从1992年起,个别农机大户,先后购买各式联合收割机。为了能确定适合本县作业的机型,农机局领导和技术人员,每年麦收季节,随机收割,考察测试,鉴定各种收割机的性能。经过近3年的使用和鉴定,确定新疆一2号,北京一3号二个机型为发展方向。经3年的发展,全县已拥有新疆一2号、2号A,中原一2号和北京佳联等机型174台。(七)秸秆还田技术和机具的推广应用秸秆直接还田技术,是作物成熟后,用机械将长着的作物秸秆直接粉碎还田。经对还田后土壤的对比检测,直接还田比沤烂还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l~1.5%;土壤水份增加1一1.2%。同时,秸秆直接还田还可改善环境质量,减少大气污染。经对比试验,小麦亩增产20~23公斤,玉米增产30—40公斤。从1989年至1998年底的近10年问,先后引进各种机型配套机具15种之多,经田间使用考核,现比较好机型是石家庄产4G一1.5还田机,鹤壁产的4G—1.5型与铁牛一5.5和上海一50配套秸秆还田机,性能比较可靠,小型的还无产型定品,各种机型处于试验研制改进阶段。截止1998年底全县拥有各种还田机具350台套,机械粉碎直接还田面积达ll千公顷。(八)其它农机技术的推广应用1989年一1992年之间,为提高小型拖拉机和柴油机的节能降耗,先后推广应用了小拖及柴油机的检测技术,通过x,td,型拖拉机和柴油机的检测,使其达到正常的技术状态,减少油耗,提高马力。通过对全县2500台小型拖拉机和柴油机的检测,每马力小时油耗降低了15一17.5克。发动机功率提高了2—4%,使12匹柴油机正常功率达到11.5马力以上。1984--1989年之间,全县共推广金属清洗剂2000公斤,每公斤节省柴油8一lO公斤。另外从80年代至90年代,还先后推广应用了花生挖掘机,封墒器,打封畦器等减轻农民劳动强度的先进农机具。1997年,清丰县还引进示范了玉米联合收割机,1998年已开始推广使用,石家庄、新疆等地产的机型比较适合清丰县使用。这种玉米联合收割机集收割剥皮和秸杆直接粉碎还田于一体,深受农民的欢迎。1998年引进6台。八、农机化水平及其作业量.农机化水平指农业机械对农业的装备程度和农机对当地土地面积的耕耙、播种、田间管理、浇灌、收获及田问运输量的占有率。截止1998年底,机耕作业面积82.5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95.2%,其中机械深耕面积达81.4万亩,占机耕作业面积的98%;机耙82.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95%;机械打畦25万亩,占机耕作业面积的30%;机播(指6行以上:播机播种面积,用拖拉机播种)54.I万亩.其中小麦机播46.4万亩,占耕地面积63%;机械植保面积(机动喷器)32.7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0%,机收作业面积6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3%;机械灌溉作业面积246万亩;全县农副产品加工量达66.28万吨;农业运输量3842万吨公里;机械深施化肥作业面积90万亩;机械粉碎秸秆还田面积16.5万亩,占玉米种植面积的82.5%。总上各种作业面积看,清丰县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但不平衡,有些项目还得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完善,进一步加大科技含量提高技术水平。九、农机经营的变革1982年前,清丰县的农机经营是以国营和社队农机作业收人为主。1982年之后的农机经营收入发生质的变革,特别是从1996年以来,农机户的经营收入和个体农机商的经营逐步占了主导地位。以1998年农机经营收入情况为例,全县农机经营总收入5235万元,其中农机户个人和个体商经营收入达4487万元,占92.5%。现在农机经营的范围逐步拓宽,由原来的耕耙、播、收、脱、打,发展到浇灌、植保、农副加工、田间运输、长途运输、田间修配、机械养殖、田间施肥、中耕、灭草等领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下,农机经营范围还将继续扩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其竞争的特点是服务质量和价格的竞争。因此各个户都在千方百计降低消耗,降低成本,取得更佳的经济效益。由于农机化事业的发展,把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发展了第二、第三产业现在搞养殖的、搞食品加工的、经商做买卖的、外出打工的、发展蔬菜种植、搞温室大棚的和镇办企业、村办企业,个体企业在农村比比皆是,就是因农机的发展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大的便利和发展空间。农机事业的发展提高,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繁荣稳定。十、农业区划及农机区划的回顾1981年,为实现农业现代化,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成立了农业区划办公室(简称区划办)。所谓区划。就是对农业资源进行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划分若于自然种植区域。清丰县于1981年6月,从农口各局委抽调领导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职工共110人,组成综合、气象、水利、林业、种植、畜牧、农机、农经社队企业(即现在的乡镇企业)等9个专业组。采用领导、技术人员、群众三结合的方法,本着不唯书、不唯上、要唯实的精神,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积极地开展了农业粗线条县级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经过2年多的努力,各专业组初步摸清资源,进行了各专业分析和编写了专业区划报告。综合组共有21人组成,以副县长李北平为组长。区划办公室的几位主任即郭瑞和、刘新维、杨静涛、胡传颂为副组长,其它工作人员都是从农口各局抽调的。这些人员又是各专业组的正副组长与骨干。我们农机局由我和张维揖参加,林业有张景轩和库社增,农业局陈冠忠、卢培先、吴占龙、张增习,水利局张明礼、常风霞,其它是区划办的几位工作人员,另外还有县统计局的李贵景副局长。在农业资源调查阶段,各专业组跑遍了全县】7个人民公社,对重点村庄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特别是在水资调查当中,综合组的全体人员协同水利组的同志从县东到县西,分区按段进行调查摸清了全县水资源概况,为以后清丰县水利建设做出了指导性依据。,农机专业组由张维揖和我任正副组长,从各公社农机管理站抽调刘长茂、陈志先、张银祥等8人组成。在农机区划工作过程中,根据清丰县农机22年的发展过程,除作了大量对农机统计资料的分析计算外,试用了数学模型,运用了一元线型回归方程和回归直线修匀方程进行了计算和农机发展预测。科学准确地预测了农机发展动态。经过近20年的农机发展方向和动态的实际情况看,这两个预测方法是科学的。在此基础上综合组认真进行了外出调查,资料分析,综合评价,平衡计算,专题探讨,共同评审,编写报告等工作。总结了建国30年来农业生产的成就和经验教训,找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和制约发展的因素,提出了全县今后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根据地域分布规律,全县划分了3个综合农业区,即西部沙丘林粮油牧区,中部两河流域棉粮桐树区,东部淤碱粮棉牧区。并分别论述了各个农业区的特点,问题,发展方向与治理措施。为今后科学地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依据。1983年全县大规模农业区划结束后各专业组就算完成了使命,人各回各单位。但县区划办公室依然存在,作为一个常设机构保存下来,一直延续至今。十一、清丰县农机科技人员的发展和现状清丰县农机科技人员,从1959年开始接受农机专业大中专毕业生。进入清丰县拖拉机站最早科技人员是59年从郑州农机专科学校毕业吴沼文,吴来后积极培训拖拉机驾驶员。1960年赵兴旺被分配来,1961年张维揖从省局调来,任拖拉机站主管技术员,同时1961年郑州农机校毕业的李梅州赵自忠也分配来,1964年河南农学院(现河南农大)毕业的彭月癸,郑州农机校毕业的马俊学、刘专茂也相继调入,1965年,北京农机学院毕业的陈金贵也分配到拖拉机站,1970年梁二栓、陈素坤调入,这时农机系统共有农机科技人员11人,主管技术员是张维揖。我们这些大中专毕业生全在机务股,对拖拉机、农机具分系统进行管理和具体技术鉴定,对达不到技术状态的机车技术员不签字是不准投入作业的。60年代对机车的管理很严格,故机车完好率、出勤率及效益都很好。在开展万亩标准台的竞赛中,车车争先。1981年开始评定技术职称.是年评工程师1人,助工1人,技术员3人。1987年第2次职称评定中,农机工程师增到4人,助工3人,以后又逐渐评定,工程师增加到7人,助工增加到4人。但50、60年代的老技术人员逐步退休,现在农机局仅剩一位工程师,科学技术人员出现了严重的断层。(作者马俊学,系河南温县人,农机工程师,历任清丰县农机校教师、农机推广站副站长、濮阳市政协二、三届委员,现退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