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钟华:“永字八法”解密(一)

 爱雅阁 2015-02-20
于钟华:“永字八法”解密(一)
 

 

于钟华:“永字八法”解密(一) - 心海立帆 - 心海立帆的博客






        一、
解密的前提



      首先,我们要相信“永字八法”藏有关于书法的不传之秘。周汝昌先生认为“永字八法”的奥妙在于教会大家如何写好楷书的基本笔画以及笔画和笔画间的“势”,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问题在于“永字八法”要教会我们什么样的笔画、得到什么样的“势”,却没有说明。因此,我们要做的工作是如何打开它,如何破译它。

其次,我们需要从现代教育思维模式中走出来,并且相信书法在古代中国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内传——口诀手授。书法,在古代中国,主要是晋唐时期,笔法一脉承传,传内不传外,所以才有笔法授受谱系的形成。现在的教育模式应该说是自然科技兴起后的产物,它所传授的是公共知识,这种学校式的教学在古代中国和古代西方并不存在,换句话说,在自然科学之外的人文学科并不一定适合这种教育方式。

再次,晋唐流传下来的书诀(晋唐时期没有书法理论这样的词语),其文体特征、文本的粗略、流传过程的种种疑问根本上与它的内传形质密不可分。由于内传,其流传过程便难以拿现在的文献学要求的流传有序、清晰可按来评判,同时也会防止外传的可能,因此会设密——文字写作上使用隐微术。过去被认为含混、粗略、残缺、脱漏的许多文本缺陷,极有可能是作者有意而为之。

“永字八法”正是一篇设了密的书法内传秘笈,既然是秘笈,就不能只看表面,而应该深入其间,寻找破解之法。而就秘笈来说,古人在设密时即防止了外人的入内,但同时也会防止秘诀的失传,所以它必定会给其期待的读者暗示通幽曲径的“路标”和门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阻碍解读的疑点,或许正是开启玄机的钥匙。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解开“永字八法”这千古之密,看看其间藏了何等秘密。

二、“永字八法”之外秘

“永字八法”有着不同层次的秘密,外秘,顾名思义其秘在外层,即对眼睛所见之物进行解读,使之内含意义得以呈现。“永字八法”,就是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来阐述真书笔势的方法,其内容包括:点为侧、横为勒、竖为努、挑为趯、左上为策、左下为掠、右上为啄、右下为磔。

稍加留意会发现,“永字八法”有着两套命名:一套是点、横、直、钩、仰(左上)、长撇(左下)、短撇(右上)、捺笔(右下);一套为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前一套名字应该是正名,只要是识汉字者都很清楚,后一套名字则应该是别名,似乎只有习书者才有所了解。正名的原初意为动词意义,即如何很有可能在“永字八法”产生之时,正名已经从原初意义走向了派生意,“什么”并且派生意开始居于主导地位。这样的情况在今天依然存在,即我们一讲到横,眼前出现的是一个横的形态,而不再是横的那个动作。一般认为“永字八法”是落在了别名之上,但事实上,要解“永字八法”,必须在正名和别名之间来回运作方可。对于目的在于汉字字义的传递的实用书写,有个样子,只要你“弄”出来就行了,但对于书法艺术而言则不行,其目的不仅仅在于传递文意,更重要的在于书写本身

点为侧。点就是拿起毛笔直接“点”到纸上,这个动作在于用力,所以要求“点如高峰坠石”。那侧是什么意思呢,侧是和正相对的,说白了,正就是正面,侧就是侧面,正锋就是毛笔正面落笔,侧锋就是侧面着纸。“侧”出来的点是个什么模样,看看王羲之《兰亭序》第一个字“永”字头上一点即可,它犹如一片新生的树叶,一瓣侧着的花瓣……如果你还不知道书法艺术中这一“点”怎么写,看看画家怎样画那一花瓣就明白了。


于钟华:“永字八法”解密(一) - 心海立帆 - 心海立帆的博客




       横为勒
在书法中,横于我们的印象也就只是一横,几乎没有“横”本身是什么动作的念头。颜真卿在《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记载张旭问:“夫平谓横,子知之乎?”颜真卿对曰:“尝闻长史九丈令每为一平画,皆须纵横有象。此非其谓乎?张旭认为答对了。“平谓横”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反过来,也可以说“横谓平”,意思是说横要平着写。平又是怎样写呢?平其实就是平动。横肯定是人的手腕来写,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平动多为手臂提起来做平面运动,而会忽略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以身使臂,以臂使指”。书写时都有一个支点在,臂也好,肘也罢,在运动时都是以此支点为中心进行运动的。在支点掌控下的手部自左向右运动,自然而然的结果是从左下向右上倾斜过去。所以说,横的动作就是手部在一支点掌控下的平面运动,其结果是左低右高的横画。

那横和勒又有什么关系呢?“勒”字之原初意,《说文》认为是“馬頭絡銜也”,也就是缰绳,循着这个意思便被解释为:写横画一如牵引马缰绳。《玉篇》则解释为“抑,勒也。又刻也。这便是“勒”字的派生意,即勒马之时需要用劲,用刀刻物的感觉此相似,于是,“勒”字便派生出“刻”的意涵。用“刻”之意来解释书法本身就行不通,刻书,本就是两个系统,不能相互来解。简单地将横画解释为拉马缰绳,相信宋以来的文人根本搞不清怎么回事,所以必须要回到“拉马缰绳”这一事实上来:勒马时并非如常人所想一定要用力,恰恰是轻轻一带,是一种马的示意,而不是强行的阻止,其巧妙处犹在于缰绳软而需用虚劲,自然而然自左而右凌空一带即可,施之于写横画即在于凌空用力,将笔提起轻松一挥,这样,便与张长史的解释合为一辙了。


于钟华:“永字八法”解密(一) - 心海立帆 - 心海立帆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