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 鞭炮声声寄何情

 nangongcunfu 2015-02-20

鞭炮声声寄何情
 
 
 

 
 
 

 

  我觉得我的观测结果和媒体报道非常一致:随着政府各项措施的严格执行,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2015年春节,京城烟花鞭炮燃放量比往年大幅减少。

     
 



   眼见今年的巨大变化,我激动之情难以抑制,随口诌出拙词,调寄《望江南    烟花鞭炮吟  二首》:


 其一,

   忆当年, 春节又元宵。火树银光天不夜,爆竹烟花动灵霄,残碎漫天飘。     寻常里,匆匆忙不肖。神州喜怒哀乐日,鞭炮炸雷赛声高,得意逞英豪。 

   
   
其二,
     近几年,粉丝日渐少。商家郁闷销量减,加大力度搞推销,煞价送红包。      溯根源,百姓渐明晓。娱乐层次要提升,歌舞旅游领新潮,环境保护好。

  
 
2009年正月,我曾为当时爆竹燃放狂潮感到一种忧虑,一种危机,写下一篇杂文


《鞭炮声声寄何情》   

 

 
  
 

               

       2009年的元宵之夜, 央视“裤衩”配楼冲天一炬,数亿人民币化为腾空烈焰。责任者被拘铁窗,几位消防战士负伤住进医院。年仅三十的指导员张建勇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英雄的亲人在节日喜庆中淌着泪水,撕心裂肺地呼喊着。


  
 

   警车呼啸着沿街巡逻,灭火战备如弓在弦。簇簇烟花之后,爆竹纸屑似天女散花漫天飞飘。新春正月,爆炸了多少个吨当量的炸药,多少吨的有害气体尘烟进入人们肺泡,噪声达到多少分贝,多少扮靓城市的冬青绿绿草被烧,这些可能无法计算。

 

   在鞭炮得意的喧嚣之中,心脏病患者捂着胸口痛苦地抽搐,年老体弱者被吵得心情烦躁,睡眠中的婴儿被惊厥,居家行人忧火怕炸心提胆吊。多少人心底下在骂:这他妈的哪是过节,简直造孽啊!

   血与火里的喜庆,和平安乐里进行着战争的演练,演绎着一出京华节日的狂欢。
 
 

   对于鞭炮的燃放,政府是禁也难,放更难。因为中国人对鞭炮有着特殊的、割舍不断地情缘。节日燃放已是常理自不必说,随着时代人们还赋予它更丰富的内涵:

   结婚生子、发财升迁、弘张开业、聚会喜宴,燃放鞭炮的档次,消耗的吨当量,标志着主人的身份地位,显示的是'牛气指数’;还是一种较劲,是一种竞争,燃放的数量档次,标志着主人的自信和底气,声音的响度烈度就是给对手的一种威慑。


 
 
   工程奠基竣工、取得战果的庆典仪式上,鞭炮烘托气氛、鼓舞士气、彰显领导者的辉煌政绩。
 

  鞭炮能代表上帝广发善缘,解灾助困于水火。不少人在股票跌、生意赔、赌钱输时,在气不顺、病缠身、失业失恋时,用这咕咕咚咚来改运气,壮手气,情绪宣泄中期盼着招财进宝。

   鞭炮还和钟馗、尉迟恭、秦叔宝一样能祛魔辟邪。痴迷鬼神者仗它降妖驱鬼壮胆;暗地做了某些事,怕事发、怕双规者可能“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用鞭炮驱赶公安、纪委这'魔’这'鬼’了。                         
 
 
  鞭 炮在死人那里也大有用场。爷娘老子去世,从咽气到埋入坟冢,甚至连扫墓祭奠,都要热热闹闹放它一通。是甩掉了这些'老累赘’、解脱了侍奉的厌烦而庆贺?用鞭炮把这鬼魂驱赶?还是为死者去阴间开路壮胆?送亲人的灵魂升入天堂?种种解释都自说难圆。本来嘛,放鞭炮这事就是一把'多刃剑’,燃放者都按自己的意图行事。

  国人对鞭炮有着独特的'阶级感情’。世代繁衍不停息,人的悲欢离合都是燃放鞭炮的充分必要条件。自古而今愈演愈烈,不分节日常日,不论黑夜白天,鞭炮隆隆、烟花簇簇便是华夏神州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们的祖先发明了黑火药,首先制作爆竹。西方人却用来修路开矿,发展生产,攻城掠地,推行霸权。对此深层次的解读,仁智各见。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群欣赏的对象体现着发展的水平,人们的欣赏水平随社会的文明进步而不断提高。古人生活条件简陋,平民百姓难得欣赏丝竹之乐,用火药的爆炸声代替烧烤青竹的爆裂之音来取乐,显示了当时中华民族的发达与进步。在社会文明、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二十一世纪,国家大剧院、维也纳的高雅与单调的噼噼啪啪之间更拉开了档次。我们尊重欣赏对象的多元化,但钟情于哪一方是否也显示出社会的文明、人群的品位和素养呢?


 
 

   愿国人的审美也来些“与时俱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