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可军 |炮仗趣话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3-04-02 发布于浙江




炮仗趣话




文/应可军

宁海人一般把鞭炮叫炮仗,常有“无胆量,放炮仗。”“雇人放炮仗”等俗语,当年我们的弟兄家,碰到红白事,只要买担老酒和一箱炮仗就可作为贺礼。正因为放炮仗的安全问题。鞭炮烟火被禁放多年。纵观各个年份和地区的禁放令,禁止的理由不外乎那么几个:鞭炮容易伤人、引发火灾、破坏环境,以及带来噪音不文明。老实说,这些理由虽然都对,关键在于人,我们小时候,就玩鞭炮起先叫火药珠。一分六粒。春节前几天可以在卖货郎担里买到,或用牙膏壳等废品换来,过年最开心就可尽情放炮仗,每次都小心翼翼撕下一粒,用石头撞击,发出响声或用铅丝枪击打发出枪声,这是最骄傲的事,后来有了摔炮,用力一摔就发出响声。再后来又有拉炮,双手一拉,就会炸响。我们也恶作剧,将拉炮两端固定在门拉手。敲门引主人开门,或将两端固定在路口,凡有人经过会拉响炮仗,我们有埋地雷的感觉,幸亏拉炮都是小鞭炮,不会闯大祸的,当时压岁钱不会太多,不舍得卖许多,后来我们会自制铁枪,把火柴红磷取下,代鞭炮用。

鞭炮(爆竹)其起源很早,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鞭炮说法上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称谓从爆竹、爆竿、炮仗和编炮一直到鞭炮。在现代,华人在传统节日、婚礼喜庆、各类庆典、庙会活动等场合几乎都会燃放鞭炮,特别是在春节期间,鞭炮的使用量超过全年用量的一半。春节,中国人最隆重而盛大的节日,自古至今已流传了四千多年。在岁月的流转中,春节早已不是一个节日,更成为镌刻在中国人血脉基因中的文化传承和精神象征。

禁燃令颁布后,有好几年的春节都不曾“爆竹声中一岁除”了,以前除夕夜从五六点开始,绚烂多彩的烟花就绽放在空中了,东西南北各个方向的烟花此起彼伏,看的人目不暇接。晚上十一点五十八分一到,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就不绝于耳了。一直能响到将近一点。而大年初一早上五点多就又开始响起鞭炮声,等我们六点多在妈妈的催促中起床时,空气中弥漫着的烟火气味更浓郁了,各家各户门口都是一地的鞭炮红纸屑,上边还点燃着柏枝,大门上高悬的红灯笼依然发出温馨的灯光。

今年,很多地方都发布了限时限地适当燃放烟花爆竹的公文,回到宁海走到街上,年味,是烟花爆竹那硝烟的味道。一声声响亮的爆竹声,一朵朵光芒四射、灿烂无比的烟花,在天空中飞舞,各式各样,五光十色,把天空点缀成一朵鲜花,夜空顿时变得光彩夺目。此时的场面,被笑声、鞭炮声、喊声、乐曲声合成的旋律包围着,真是热闹极了。

但被禁了三年的烟花爆竹,一经重新点燃就是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人们一旦放飞自我那就不是好言相劝能够解决的。所以我们不要掉以轻心吧。

友情链接:应可军民间文化专辑之一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理事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叶   寒
□编辑:丁洁芸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