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舒文学术临床经验:顽固性高血压 取效尤重化痰瘀

 梅花400 2015-02-20

作者:宇文亚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沈舒文教授认为,治疗高血压病宜“平肝潜阳化风火”,而治顽固性高血压则需“补肾息风消痰瘀”。顽固性高血压多数为高血压病久延不愈,肝肾亏损愈盛,痰瘀互结,即使联用西药降压,血压值仍居高难下。所以在平息风阳的同时,尤应注重化痰消瘀。

    息化风痰两医案中基本以半夏、天麻、竹茹为主,但有两药值得一提,一是泽泻,痰为湿之聚,故配泽泻渗湿利水以绝生痰之源;二是海藻,若舒张压高,乃痰滞血管壁,配海藻及龟板软坚化痰,多有良效。

    顽固性高血压是指患者在接受了至少3种降压药物后,血压仍高于目标值(成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或者需要至少4种药物才可以控制其血压者称顽固性高血压。2008年美国心脏协会首次公布的顽固性高血压诊疗建议中显示,高血压患者中有20%~30%为顽固性高血压。由于顽固性高血压与糖尿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及慢性肾炎有关,所以相对于高血压病,顽固性高血压常导致左心室舒张功能降低,更具有高心血管病发病风险。

    沈舒文教授认为,高血压病是脏腑受损,阴阳失调所致,其中以肝为病变重点,肝阳化风,风阳卷痰而发病。肝阳化风者多以肝肾阴虚为前提,风阳卷痰者多以肝脾亏虚为发病基础。而顽固性高血压多数为高血压病久延不愈,肝肾亏损愈盛,风阳久久上旋,凝津为痰,滞血为瘀,从而使痰与瘀互结,凝滞络脉,血管外周阻力加大,即使联用西药降压,血压值仍居高难下。所以他治疗顽固性高血压在平息风阳的同时,尤其注重化痰消瘀,认为化痰消瘀能消脂浊、通血脉、改善微循环障碍及血流高凝状态,使血管外周阻力降低而达到降压效果,从而减少了高血压对终端器官的损害。

    验案1 风阳上扰,痰瘀阻络案

    刘某,男,56岁,西安人。2012年6月10日初诊。

    患者主诉头晕头痛6年,加重5月。患高血压病6年,曾服寿比山、硝苯地平缓释片,血压可控制在正常水平,近半年来服上药血压仍高,医生让改服施慧达、依那普利、氢氯噻嗪片,血压控制在130~140/70~80mmHg之间。近半月来,因情绪变化出现头晕加重,失眠,盗汗,全身有憋胀感,眼目干涩,伴腰酸困倦,颜面潮热,心悸,气短,血压150/98mmHg,要求中医调治血压。舌红少苔,脉细数。

    诊断:顽固性高血压。

    辨证:风阳上旋,痰瘀阻络。

    治法:潜阳息风,化痰消瘀。

    方药:龟板20克(先煎),石决明30克(先煎),桑寄生20克 ,半夏10克,天麻12克,泽泻20克,钩藤15克(后下),夏枯草15克,白蒺藜15克,川牛膝15克,川芎15克,地龙10克。12剂,水煎早晚服。嘱停服施慧达。

    二诊:头晕、腰酸减轻,盗汗、颜面潮热消失,但追述半年来常有心悸、气短,活动剧烈时气短加剧,心功能测定:左心室舒张功能降低。血压:140/90mmHg,服降压西药来一直有干咳,舌红苔薄黄,脉细数。守法治疗,兼补心气,上方去石决明、白蒺藜、川牛膝,加人参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5克,益母草20克。12剂,水煎,早晚服。停服依那普利、氢氯噻嗪。

    三诊:头昏消失,偶尔腰酸,近周失眠,入睡困难,心烦易怒,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血压为130/90mmHg。

    辨证:风阳平息,痰瘀尚在,治从化瘀通络,补肾平肝。

    方药:龟板20克(先煎),杜仲12克,桑寄生15克,天麻15克,夏枯草15克,白蒺藜15克,川芎12克,菊花10克,决明子15克,地龙10克,水蛭5克,炒莱菔子10克。18剂,水煎,早晚服,每服6剂,停药2天。

    四诊:上药间断服用1月,除失眠,偶尔有心烦外余无明显不适,自测血压在130~140/70~80mmHg之间。心功能测定: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上方续服14剂,隔日1剂。嘱血压过高时加服缬沙坦/日80毫克。此后患者1月左右前来调治1次,基本以3诊方化裁变化,直至2013年10月18日末诊,诉血压基本正常。

    验案2 肾虚肝旺,风痰瘀阻案

    李某,男,66岁,陕西省杨陵区人。2011年5月8日初诊。

    患者主诉反复头晕6年,伴胸闷气短半年。6年来常感头晕,诊断为:高血压病,常服硝苯地平缓释片,血压可稳定在130~140/90~100mmHg之间,近半年血压升高,头晕加重,加服倍他乐克、吲达帕胺,收缩压正常,舒张压100~110mmHg,并出现腰酸、神疲,胸闷、气短,胸X片报告:左心室肥大。1月前在杨陵区医院以高血压3级、冠心病、血脂异常住院2周,头昏、胸闷减轻而出院。出院后又感头晕明显、胸闷,活动剧烈时气短。测血压:150/100mmHg, 舌暗红苔白腻,脉沉滑。

    诊断:①顽固性高血压;②冠心病。

    辨证:肾虚肝旺,风痰瘀阻,兼胸阳不振。

    治法:补肾平肝,活血通络,化痰宽胸。

    方药:桑寄生15克,杜仲15克,海藻20克,半夏10克,天麻12克,枳实15克,瓜蒌12克,薤白12克,竹茹10克,泽泻20克,白蒺藜15克,川芎15克,地龙10克。12剂,水煎,早晚服。嘱停服硝苯地平缓释片。

    二诊:偶尔头晕,胸闷消失,气短明显减轻,但失眠,纳差,测血压135/90mmHg。舌暗红苔白,脉沉弦,胸阳不振消失,上方去瓜蒌、薤白、半夏,加钩藤12克(后下), 炒莱菔子15克。12剂,水煎早晚服,服6剂,停药2天。并停服降压西药。

    三诊:头晕消失,偶尔胸闷、肢麻,入睡困难。测血压140/96mmHg,舌暗苔白,脉沉细。

    调整方药如下:龟板15克(先煎),寄生15克,杜仲12克,海藻20克,半夏10克,枳实15克,天麻15克,白蒺藜15克,夏枯草15克,菊花10克,钩藤15克,泽泻15克,地龙10克,蜈蚣2条。12剂,水煎早晚服,服6剂,停药2天。

    此后患者每1月至2月就诊1次,以首诊方及3诊方为主化裁变化。治疗半年。2011年9月15日末诊,诉常自测血压,偶尔舒张压在100mmHg时头晕,自服此前三诊处方血压可正常,血压再高时加服硝苯地平缓释片。

    按 沈舒文教授认为顽固性高血压血压难降的根本原因在痰瘀滞络脉,使血管外周阻力加大,且风阳时时上旋使眩晕难除。所以息风必化痰,化痰必消瘀,化风痰两医案中基本以半夏、天麻、竹茹为主。但有两药值得一提,一是泽泻,痰为湿之聚,故配泽泻渗湿利水以绝生痰之源;二是海藻,若舒张压高,为动脉硬化之痰滞血管壁,如验案2配海藻及龟板软坚化痰。又消瘀兼通络,认为化瘀通络能减少外周阻力降压才有效,故医案中用川芎、川牛膝与地龙、水蛭相配。在顽固性高血压中若论其虚,他认为肝肾亏损中更偏于肾,主张平补,如医案2中用桑寄生、杜仲平补肝肾,只有在潮热、盗汗阴虚明显者才用龟板等滋阴以潜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