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架设桥梁,应用实践——读《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有感

 昵称22010905 2015-02-20

心理学知识对于普通教师来说是“深水地带”,很少有勇气涉足其中。究其原因,心理学理论与研究成果与教育运用之间存在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迟毓凯的《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一书,让高高在上的理论飞到寻常教师身边,可直接用于教育实践,促进教师的工作。

  如今班主任这个职位好似烫手的山芋,很多教师都不愿做。毋庸置疑,班主任的辛苦可以想象,但一直都辛苦吗?其实,很多教师对班级事务都要一一过问,事必躬亲,架空了班干部,使其得不到锻炼。正如迟老师所说:“教师把所有的责任都挑在自己肩上,必然在管理中疲于奔命,痛苦不堪,这其实是许多教师辛苦的根源。”是呀,班级资源不利用,非要自己亲自上马,真是得不偿失。记得之前学校要求布置教室,听闻此消息我立马行动起来,从物品的购买、设置,甚至是粘贴,都是一人完成。如今想起来还真是后怕。

  建立一支行之有效的班干部群体,班级的运转就无需老师操心了。可在偌大的学生群体中,并不是所有学生能让人放心,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机智去应对每一个“刺头”,让他们不再特立独行。为此,迟老师提供了三种“秘密武器”,为我们找到了行之有效的教育之道。

  赞美,提升自尊。赞美是赏识教育的法宝,教师常用赞美来表扬优秀的学生。可是对赞美的教育影响力我们就不得而知。迟老师指出:“通过赞美,表达你对他的认可,帮他找回本该属于他的自尊,提高其自我认知。”可见,赞美和自尊是密不可分的孪生兄弟,要是没有自尊,赞美将是没有任何效果可言。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对经常犯错的学生采取“高压线”政策,可学生常常无动于衷。发泄完心中的怒火,我心中的挫败感涌遍全身,这该如何是好呢?迟老师说道:“学生无所谓的表情只是面对批评所作出的自我保护姿态,降低自尊来平衡自己的错误。”问题的关键就是提升自尊,使得批评行之有效,因而赞扬就是最有效的方法。

  对待问题学生,教师要抓住任何机会,即使一个微不足道的闪光点,也要给予放大,并逐步培养自尊。当学生被说得飘飘然,自我感觉十分良好,这时再抓住错误行为,对其指导,这样的方法就比单纯的批评教育有效多了。正所谓“教育是慢的艺术”,只要持之以恒训练此法,学生的问题终将改变。

  人情,产生亏欠。根据心理学的互惠原理,谁也不愿意欠谁太多。通俗的说法就是你对我好,我就会想着要对你好。这同样适合师生关系,教师给学生面子,让学生产生亏欠感,自然就会好好学习了。

  回想自己曾经的工作,是否给予学生人情呢?每当学生做错,总是好说歹说;做得好的,对他们的表扬也是理所当然。人情味日渐淡薄,学生根本感觉不到自己有何亏欠与教师,谈起改变更是微乎其微。其实,教师很多时候都可利用人情,这样的机会往往被无名的怒火所燃烧殆尽,甚为可惜。

  华杰可谓是“大名鼎鼎”的风云人物,一头天然的黄褐色头发很容易被人记住。他有个最大的缺点,就是爱拿同学的东西,学生多次向我来告状,我也是随便说了几句就完事了。想不到的是他竟然向老师伸出了“黑手”,而且是接连不断地拿抽屉中的零钱。原本第一次我已经原谅了他,可是当再次发生时,火山终于爆发了。我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大声呵斥他的种种不是,而华杰则留下了悔恨的泪水,可之后的表现依旧,让我颇为头疼。现在想来,要是当时我能够静下心来面对,在私下里和他交流一番,营造出他亏欠教师的“人情”,或许之后的表现将有所不同。

  其实“人情”并不是想象中高深莫测,只要教师有颗宽容的心态,原谅学生的错误行为。这样一来,改变指日可待!

  强化,形式多样。何为“强化”,迟老师指出:“学生会因为某种行为得到了强化,就会提高该行为发生的概率。”我们所需要的是强化的是好的行为。

  现在想来我们的强化似乎有些失败。放眼望去,很多教师的强化就是表扬,可是这样的形式又过于单一,仅仅是反反复复的口头表扬,时间久了对学生产生了免疫力。其次就是奖励些本子、铅笔、橡皮之类的文具。可是对于今天的学生而言,基本不缺乏这些东西,普遍的兴趣不大,这该如何是好?

  记得管建刚老师的“强化”一开始就是高层次的,邀请表现优秀的学生到自己家做客,一开始班级学生趋之若鹜,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渐渐索然无味,失去了吸引力。其实我觉得一开始的“强化”需要低起点,如买些学习内容之外的东西,逐步吸引学生的目光,从而养成良好习惯。

  教师有时会让学生帮忙,做些简单的事情。经过观察,这些学生基本都是平日里表现优秀的学生,这样的事情会不会让他们感到幸运呢?其实为教师办事情的大有人在,至少这是难得的表现机会,意味着对老师的关系十分密切。很多时候不经意的一次改变,或许会影响到学生一辈子的成长。教师心中能装有学生,这是“强化”的主要前提。只有这样,学生会在各种“强化”中如鱼得水,取得成长。

  教师的工作并不能指望凭借爱心和耐心改变学生,班级的管理是门艺术,更是科学。我们需要心理学知识作为强大的后盾,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让教师的工作轻松自在,运用智慧对待出现的困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