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字里诗歌:字以传情 字中有画

 汉青的马甲 2015-02-21

汉 字 的 意境,说穿了就是汉字带给我们的情绪和画面感。而汉字的意境,又突出表现在诗歌中,以唐诗为最。

无论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情,还是" 空 山 新 雨后 ,天 气 晚 来秋"的写意,在唐代的诗歌中,边塞与山水同头并进,各自都撑起了一片天空。西北大漠,抑或是明月松间,总是一份迷人的意境,或豪迈、或悠远,令人向往。

"诗歌的意境往往是通过具体的意象来呈现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古代文学教师张静说,唐代边塞诗或山水诗意境独特,大都通过特定意象的运用来寄托诗人的情感和思想。饮酒、纵马、望月,千里寄相思;空山、清泉、竹林,淡泊以宁静。

边塞诗纵情

酒为诗媒 快意豪迈

唐代的边塞诗,不少都与酒密切相关。"好的边塞诗有一半都是在酒兴中一挥而就的。"张静说,酒为诗之媒,诗乃酒之华。"酒文化,借用西方的一个术语,就是酒神精神。"酒神精神代表狂醉、热情、享乐、反抗、追求自由和表现生命与自我本能,在个体与世界的合一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在豪情纵酒中,内含着积极向上、生机勃勃的创造精神。"诗人写酒也是追求这种诗酒精神的一致性。"

如岑参的《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首联以火山、赤亭起句,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颔联两句明写李氏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这是盛唐时代人们积极进取精神的反映。诗的颈联使用招呼劝说的口气,挽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岑参超越了一般送别诗的依依不舍、感伤落泪,直接提出西行击胡的使命,豪情外露。"戎马倥偬 刚性壮烈"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马的意象在边塞诗中同样不少见。

张静说,马作为古代最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盛唐诗人奔放激情的载体,代表了奋飞的愿望。"走马"、"策马"最能体现这种意蕴,如岑参的"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诗人骑马辞家,奔赴西陲,见月思亲,无限真情尽显于马上。"边塞诗是诗人们骑着马产生的感触,所以盛唐边塞诗的视野比步行看到的要开阔得多。""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只有在飞速移动的马上,诗人才能明显地感受到与孤云相随,诗人那种盛唐时期所独有的自豪与激情才能得到更为淋漓尽致的发挥,表现出一种刚性的美。

"另外,马意象还暗指战争,具有写意传神的妙用。"张静说,"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在这些诗句中我们看不到刀光剑影,听不到厮杀声,却能清晰地感受到诗中的主人公是在边塞战场思念家乡;"弹作蓟门桑叶秋,风沙飒飒青冢头,将军铁骢汗血流",在叙述一个身经百战,屡建奇勋的民族将领时,诗人并没有具体描写他如何英勇杀敌,但从将军铁骢流血流汗的字眼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楚感受到那种壮烈,这都是因为马意象的特殊标志性。

山水诗重境

诗中有画 动静相宜

而与边塞诗相对,王维的山水诗则是唐代诗歌的另一种代表。如"清冬见远山,积雪凝苍翠","青山横苍林,赤日团平陆","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仿佛是将一刹那间在空间中的真实结构、色彩和形状权斗记录了下来,形成一副静止的画面。"张静说,王维的诗不仅在形式层面上具有以画入诗、声色并出的特点,动静互衬、平缓悠长,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享受,而且诗人复杂的人生经历、丰富的心路历程,更使其诗包蕴着深厚的人文内涵,潜藏着诗人独特的审美理想和生命意识。

"以动写静,利用局部的动态描写来衬托山水景物的整体的静谧,是王维'诗中有画'的重要表现形式。"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洞中"。深夜春山,万籁俱寂,连细小的桂花从树上飘落都能被人察觉,或凭感触,或闻其声,或嗅其香。周围一片宁静",光从山后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照亮了春山,以至栖宿枝头的山鸟以为白昼来临而惊飞,在寂静的山谷里时时发出清脆的鸣叫声。"桂花飘落"本是极其微小的动;"月亮升起"也是极其缓慢的动,但在诗中都被作者有意地夸大,动中有静,静中含动,让读者有一种亲临其境的画面感。文典互文 诗文交融

"在王维的山水诗中,其用典、引故的手法,与潜在的文学、历史、哲学、文化相连相生,有很好的互文效果。"张静说,文典互文,不仅意境高远,而且对这些文本起着复读、强调、浓缩、转移和深化的作用。

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首联以空山起句,与诗人其他诗中的空构成互文性,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一个"空"字既指山野空阔,也指心灵自由,空无执着,是一种空灵清静的审美体验。颔联和颈联中的松、泉、石、竹、莲、渔等意象,不仅构成诗之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成为潜在的意义符码,与传统文化相呼应。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明月意象常喻亘古永恒的时间,乃永恒精神之象征。如张若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明月照松,是自然景观的描写,又蕴含着诗人对永恒时间的追思和慨叹、竹、泉更使人想到挺拔、谦虚、高洁等人格写照。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语化楚辞,《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典故交融,历久弥新。

  • 分享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