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司研究:中集(2)

 独钓寒江雪ly 2015-02-21

【 · 原创:sosme  2006-06-07 10:49 】   
  Yuhang君好:净资产收益率是判断上市公司质量最有效也最简单的指标,对这个指标持续10年的分析会得出对公司的基本判断。对这个指标再谈一些个人看法:
  1,首先你所说公司融资后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化要具体公司具体分析,资金的投入并不必然增加利润从而提升净资产收益率(一年优二年平三年差就是真实写照),况且融资时还要考虑股本的摊薄效益。
  2,净资产收益率与股东权益回报率是等同的概念,它是真正反映对“股东投资”回报的指标,而股东权益正是价值投资的核心之一。
  3,净资产收益率是一个复利的概念,如果不考虑分红因素,它就是一个股东权益复利增长的概念。
  4,净资产收益率不会因公司股本扩张,新股增发,收购兼并等等原因而影响在我们对公司回报股东能力进行评估时产生偏离,所以它比每股收益,收入增长,利润增长等指标更反映核心价值。
  5,长期保持净资产收益率高位运行的公司具有强大的自身积累能力(或持续的高分红能力),在不对外融资(当然也不会摊薄股本)的情况维持持续的增长能力。这类公司的“收益再投资”能力强大,它们能替股东实现复利增长。  
 
【 · 原创:小弟  2006-06-08 08:02 】   
  安SOSME的选股原则补充两只:格力和新兴铸管的历年ROE也都超15%。

【 · 原创:sosme  2006-06-08 16:50 】   
  小弟君好:净资产收益率只是评估公司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做投资分析还要参照其它指标做综合评估。当然更重要的参照是市场价格,要避免为高质量的公司支付过高的价格。   
 
【 · 原创:yuhang  2006-06-08 18:40 】   
  谢谢SOSME君,你的作答挺严密:)

【 · 原创:yuhang  2006-06-08 20:55 】   
  其中特别第四条给了我启发,值得思考:),其它几条其实我的想法跟你一样。我写了些东西,其实跟你的差不多,麻烦再看下,也许写得不严密也比较乱,主要的想法是:格雷厄姆提到用净资产来衡量企业的价值的说法,感到不够充分,短期内可以。但是长期内,应该再关心资产的盈利能力变不变的问题。说白了,是对巴菲特舍去格佬先生的感想。
  
  如果企业净利润不变,净资产收益率将逐年轻微下调,因为净资产会因为保留盈余增大,而变大。
  
  每股收益增加,如果新的重投资得到的净资产收益率大于原先的,那么将拉升净资产收益率;反之,将降低原来的净资产收益率。
  
  下面分三种情况,分析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股价和股东收益:
  
  1.每股收益连续增长,如果保持市盈率不变的话,股价也随着增长。但是,如果一企业随着投资额不断增加(假设投资能产生效益),净资产收益率从7%升至15%,所得的保留盈余只能让企业再扩展30%左右(大概,只是为了举个例子)。例如: 93-2003万科
  
  而对于起初净资产收益率15%的企业(融资现金没有被完全利用的时候),后来净资产收益率增长到25%。5年后如果每股收益也增加了1倍多,那么企业比上面一间企业更有空余资金保持自己的扩张,而不需要增发,摊消每股收益。
  
  因此, ROE最好大于15%
  
  2. 然而是否净资产收益率很高就足够了呢?
  
  在净利润不变,即每股收益不变(不考虑增发,转增)的情况下:
  如果一间企业某年净资产收益率为18%,而每年的保留盈余不进行重投资,在没有分红派息的情况下,将5.5年左右(100%/18%=5.5)净资产增长一倍,最后净资产收益率降为9%(大概,举个例子而已)。如果考虑部分分红派息,原理是一样,只是股东握住了那部分分红得来的“净资产”,最后净资产收益率降为12%(大概,打个比方)。这种企业是属于集聚现金,净资产收益率在下调的企业类型。类似于:佛山照明。这种类型企业的共同特征是,尽管净利润没怎么增长和下降,但是净资产收益不断下调,以至于可能在5年后,企业净资产不能再按照原来速度增长,净资产增长速度减慢。实际上,如果每年利润大致不变,就算起初高的净资产收益率导致5年后企业留存现金充足,也没有用处。因为这种企业由于本身行业特征,不能怎么扩展。
  
  对于股价,因为每股收益不变,如果市盈率保持不变的话,最后股价也不变。股东没有从股价中收益。如果每股收益都用于分红,那么5年后,分红的总和等于净资产。这种情况下,股东的收益就是这部分“净资产”,即起初的市净率的倒数。一般地说,这个值是小于100%的,收益率不高,不理想。如果每股收益不是用于分红,只是用于更新设备,或者增加投资,来保持市场竞争力,而净利润一点也没改动,那么即使净资产增长了一倍,股东的回报也很微小。(上面是举两个极端例子来说明)
  
  3.在净利润下降的情况下:
  如果净资产收益率起初就很高,28%,但是净利润在下降,那5年后每股 净资产也翻了一倍多。然而由于每股利润逐年下降,使得净资产收益率比前一例子下降得更厉害。5年后,可能下降到12%。此值大小虽然依然不错。但是此刻,就算储备很多现金,企业也无用武之地。
  
  如果企业保持市盈率不变,由于每股收益下降,股价也将下降。如果每年收益全部用于分红,那么股东得收益率是买入时候市净率的倒数,加上在股价上亏损的比例。例如,近一两年的光明乳液。
  
  总结,净资产收益率应该留意,因为它确实与股东权益挂钩。但是只说明净资产增长和股价的关系,觉得太抽象了。净资产收益率,说白了,就是体现盈利能力的指标。在净资产,股价之间,加上“一份资产的盈利能力”的解释,可能把事情弄得清晰些。一份资产,如果收益率与市场利率一样,那并没有什么附加价值(折现的原理)。真是因为这份资产的盈利能力大于市场的平均水平,我们才愿意为它支付溢价。净资产收益率逐年下降,说明这份资产的盈利能力在下降,它的现象表现为年度净利润的减少。因此也带动股价下降。反之,净资产收益率每年能够保持不变或者增加的时候,实际这两个情况下,净资产都因保留盈余的重投资,导致增长。因为净资产的值大了,而这份资产的盈利水平又是一样的,所以我们给它支付更高的价格。最后的市场现象表现为净利润的增长,股价上升。但是,尽管有些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体现在较高水平,但是由于行业的不稳定性,导致这份资产目前的高盈利水平不现实。例如周期行业。市场都会对这份资产重新衡量。所以,净资产的增长不是驱动力全部,它有一重要的条件要注视,就是这份净资产的盈利能力能够持久保持下,再谈净资产增长与股价结合。(呵呵,其实说那么多显得有点专牛角尖)
  
  所以,一切都可以归于常识,不用想得太复杂。正常地,我们理所当然会选择盈利能力强的资产,因为它带给我们利润。正像你所说,也意味它能产生足够的利润,使得我们不需要再向银行或者其它途径补充资金,来扩展企业规模。
  
  但是有些奇特现象,例如,假设有些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只有5%,近三年每股收益连续以20%增长,因此股价也随着增长。在这里,净资产收益率的提升,意味着对这份资产盈利能力重新衡量。既然企业净利润迅速,股价随着它增长,为何还要理会净资产收益率的大小呢,关注净利润发展的趋势不就行了?
  所以这里提出的是,净资产收益率重要,但是不是任何不同期限的投资都有同样重要的位置。中长期投资我觉得是净利润增长情况比净资产收益率大小是重要的。如你所言,如果我们在于长期投资,就有必要了。因为这样的企业就算净利润以20%速度连续增长5年,最后留下的保留盈余也不够扩展企业规模30%。因此非得再融资,再融资比例50%, 假如市盈率保持不变,那么股价就下降到(1/1.5)左右。之前依靠净利润上升的股价被摊消了。
  
  因此净资产收益应该选择高的,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而且还要考虑到这种盈利能力是否会长期维持(所以才要定性地分析行业性质,企业性质)。价值不在于净资产数值上的大小,在于这份数值上的净资产的盈利能力。(兜了一个圈,好像说了一堆废话)  
 
【 · 原创:多彩清风  2006-06-08 21:25 】   
  总资产收益率这个指标其实很关键

【 · 原创:airex2000  2006-06-12 18:54 】   
  RMB升值对B股只有利好,现在B股比较差,就是对升值速度不快的反映  
 
【 · 原创:algor  2006-06-12 22:30 】   
  人民币升值对B股怎么更好呢?升值的过程中港币对人民币的汇率在跌呀,现在1.0344了,人民币升值对A股应该是利好。
  准备套利的原因主要是从价值投资的角度出发的,B股的市盈率及净资产收益率都明显高于A股好多了,但市场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比较多,例如 张裕的A、B股,差价15元,而万科A比B反而少1块钱,真是不知道市场先生是怎么一回事,但是我想从长远来看应该会回归。  
 
【 · 原创:四段  2006-06-12 22:46 】   
  港币在跌,中集的每股收益换算成港币一样增加了。  
 
【 · 原创:sosme  2006-06-12 22:59 】   
  货币的因素有很多变化相互对冲,我的策略很简单:基本忽视这类因素对价值的影响。   
 
【 · 原创:algor  2006-06-13 00:23 】   
  sosme 兄,你对B股和A股的差价的看法是什么?我觉得你的思路比较清晰。   
 
【 · 原创:sosme  2006-06-13 10:13 】   
  多彩清风君:
  (1)总资产收益率对那些具有比较稳定的财务杠杆的公司比较有用(比如银行股);
  (2)而对其它公司由于资本结构的差异,公司发展的各自战略及阶段的不同,财务杠杆的变化很大,总资产收益率也呈不规则的变化,就算持续跟踪也难以得出有价值的判断。
  
  欢迎君:不必因中集的短期表现就急于得出某些乐观(或悲观)的结论,此帖的目的是研究:公司具有的某些持续性的财务特征对价值的影响。
  
  Algor君:中集A换成中集B应该是符合价值投资逻辑的理性选择。

【 · 发布:sosme  2006-09-11 00:10 】   
  下面是锦绣论坛zhuhui888君提供的资料
  
  10年以上净资产收益率高于15%有三个股票:
  (1)中集1993-2005 营业收入涨44.56倍年均复合涨37.4% ,利润涨39.35倍年均复合涨35.8% ,期间净资产收益率低于15%有1次是2003年12.9%,原因是2003年11月增发新股;
  (2)格力1995-2005 营业收入涨7.11倍年均复合涨21.6%,利润涨3.28倍年均复合涨12.7% ,期间净资产收益率低于15%有0次;
  (3)深能源1993-2005 营业收入涨10.81倍年均复合涨22% ,利润涨8.51倍年均复合涨19.7%, 期间净资产收益率低于15%有1次是2000年9月配股 期间利润下降1次是2004年,原因是电煤上涨。欢迎补充!

【 · 发布:sosme  2006-09-12 19:04 】   
  【 作者:忆唐  时间:2006-8-26 20:21:23 】
  你看空中集的依据好像不是很充分,按照其历史市盈率4-5。5倍(我没算过,也许是真的)给中集估值是非常不合理的,这完全否认了市场可以对一家公司进行再认识的可能性。
  传统的西方估值采用未来现金流折现,如果你认为每年盈利1元/股的公司,股票只是值5-7元,那也无话可说。

【 · 原创:闪光鲟  2006-09-18 14:07 】   
  我也看好中集,作了上边那个毛利率的表我是想和胜狮货柜的作比较,可是在胜狮货柜的年报里我只能找到集装箱业务的销售额,但找不到集装箱业务的主营业务成本,算不出毛利率,他们的损益表是这样的:
  
  营业额…………
  
  其他收入…………
  制成品及在制品的存货变动……
  原材料及消耗品支出…………
  雇员成本…………
  折旧及摊销…………
  其他费用…………
  
  经营溢利…………
  
  我郁闷,跟大陆的会计方法好像都不一样,谁能告诉我怎么折合成大陆的主营业务成本阿?
  
  请各位老兄帮帮忙吧……
  
  sosme兄,你有做毛利率方面的分析吗?
  
  另外个人感觉,胜狮货柜的年报有些方面还是很值得表扬的,比如他会有地图标注出公司的布局,以及5年的主要财务数据等,我觉得还是挺值得A股公司学习的……

【 · 原创:呆二  2006-12-02 17:57 】   
  【 · 原创:seafish  2006-05-09 16:05 】  
  贴主的分析很到位,但这是投资分析的一部分,我个人认为还要结合一家公司所处行业的成长阶段以及这家公司在扩张过程中的成功可能性。
  旁:fish,这应该是个人投资最合适的一条道路,起于定量,再佐以深入的定性、定量分析,没有起初的定量个人投资者会迷失在茫茫股海之中,但这里有几个问题
  1、以历史推测未来
  2、定量的公式的局限,比如sosme兄以10年15%权益报酬率为相对基本的原则
  
  
  我认为中集做集装箱很成功了,它体现出的竞争力远不是独占了半数市场份额这么简单,我们要从它收购兼并同行和整合显示出的能力
  旁:个人非常认同fish的观点,个人认为中集的这种能力是其最核心的竞争力,由此我们应该适度的跳出具体行业研究。
  
  
  另外对它另一主业半挂车也要密切跟踪,这是中集扩张走出的重要一步,这一步成功了,它还可能再复制出另一个扩张成功的可能,振华是不错,至少它的行业形势目前很好,但中集也有它的有吸引力地方,我个人比较看好中集至少在未来十年的成长性和走势。
  旁:十年可看,个人认为中集还是比较依附于中国特色,比如低成本优势,比如下游行业增长,要做百年的世界巨人,中集还需要多向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发展,对比于个人之前研究的中科三环,个人认为三环从技术上可看50年,但三环身上却少见管理上的兴奋点,和个人了解信息也有关系,但其实上加强和资本市场的沟通,树立强势的企业形象,本身就是企业管理的一种体现。
  
  【 · 原创:seafish  2006-05-09 16:17 】
  我举一个例子,麦总在年初就预测到今年市场集装箱需求应会达到300万TEU,但他不动声色,还是说形势严峻,最后行业停产两个月,但中集没有闲着,它已经把材料和人员都准备好了,三月份开始市场订单一来,同行都措手不及,中集3月份生产了16万箱,而行业总产量是26万箱,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严重供求矛盾,船公司开始抢箱,导致二季度三季度箱价飞涨,中集今年的业绩出来后将证明我以上所言不虚。还有一件事,麦总预测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中集提前多年在南美、印尼等地买下了大片森林,现在升值已经很多,关键是集装箱木地板变得非常紧缺,而中集已经投资了多家木地板企业,加上自身拥有的森林资源,今年木地板价格上涨已经超过30%,同行的企业还采购不到木地板。
  旁:fish兄应该是位分析师吧,但就算是分析师要了解企业具体的决策过程也相当不易,个人而言,学习,努力,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上,呵呵!
  
  从很多事情上,能看出一个管理团队在一个企业成长成为巨人中的作用,我们看一家公司只是一个概念、一个突发性收益这样简单吗,我只做最底层的研究,已经放弃了追逐短期的利润。建议大家沉下心来思考为什么好企业能够出现,行业性因素、管理因素、垄断因素、品牌因素?
  旁:深入研究个股时,个人最看重几点:一行业前景,三公司历史积累的保护壁垒,三管理素质和素质的可持续性,就中集目前阶段集装箱产业,前两者都一般,亮点在于后者。但如果扩大到交通运输工具产业,一和三都相当不错,第二点上中集可以向专利技术、fish提醒的原材料方面进攻
  
  【 · 原创:慧定禅师  2006-05-10 09:42 】
  如果从公司治理、历史业绩、管理优势等方面来说,中集集团是目前我最欣赏的公司,可惜的是他所处的行业具有周期性特点和进入壁垒较低,它必须非常努力并且持续努力才能再创辉煌。经简单评估,他的保守价值在每股7元,所以当B股跌到6元时,我就毫不犹豫出手了,目前是除茅台以外的第一重仓股。
  旁:认同,有时发现上帝是很公平的。
  
  【 · 原创:慧定禅师  2006-05-10 12:10 】
  净资产收益率是重要的指标,但会赚钱的公司并不一定是好公司,必须考察它在什么条件下取得的收益,就像前两年所有钢铁股都取得高收益一样。银行股最近的高收益是国家利益输送的结果,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存贷差会如此巨大,这是国家为了金融改革和银行上市,通过人为压低存款利率,让老百姓的钱白白送给银行。房地产商的高收益众所皆知,但万科的效率可能不及顺驰,必须关注新的产业模式对既有公司的冲击。茅台是拜这几年原材料的涨价以及公款吃喝,看看某国家单位居然位列前五大销售客户就可略知一二。请大家谨记格雷厄姆的教诲“然而,为高质量的股票支付太高价格的风险(当确实有的话)不是证券购买者通常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几年的观察告诉我们,投资者的主要损失来自在有利的商业条件下购买劣质股。购买者往往将现在的好收益等同于收益能力,并且假设繁荣与安全性是一致的。”
  旁:说的好,就个人而言,这种我定量选股后最关注的东西,历史上盈利能力好并不表示以后盈利也好,而股票投资买的就是未来,所以要搞清楚它为什么会好,以后还能不能这样好这些问题。这就是个人常说的要警惕成长的顶点,无论什么样的公司都有阶段性的成长顶点,唯一区别的是这种波动的幅度而已。
  
  【 · 原创:sosme  2006-05-10 17:11 】
  慧定禅师:非常同意你的观点"净资产收益率是重要的指标,但会赚钱的公司并不一定是好公司,必须考察它在什么条件下取得的收益"-----我认为最严格的考察是历史性考察,毕竟一个10多年稳定获利的公司要比一个短期内的爆发户可靠的多!
  旁:sosme兄,我们俩好像都定量选股偏爱者。不过个人认为历史性考察并不是很严谨的,股票投资的是未来,而历史推测未来是有一定的问题的,慧定所说的就是这种担忧,一种商业模式成长10年有可能已经到达了顶点,这反而成了一个巨大的陷阱,继慧定的话,公认的好公司茅台都有这种风险,茅台最大的风险在于需求层面,如果国家治理公款吃喝(深圳的孺牛卡就是一种措施,当然个人对中期依然不报太大的希望),饮酒习惯的改变(白酒伤身,红酒养身,不过如果以喝高为目的,红酒无论从性价比还是速度都不及白酒,有时在想,为什么非得喝高了,是不是正常时虚的东西太多了,喝高了才有实话,还有情感)。反例如中信,个人非常看好其后续的发展,只不过业绩大逆转的股票靠定量选股是无法抓住的。不过反过来想,定量选股能帮我们适度的收缩关注范围和寻找战机就已经很不错了,真正的投资机会依然需要我们对个股的深入研究和长期跟踪完成的。

【 · 原创:sosme  2006-12-05 15:05 】   
  呆二君好:感觉兄对公司的历史分析有低估的嫌疑,现实是过去历史的结晶、而未来又是以现实为基础的。比如管理素质其实也是一个时间或历史的概念,好的管理是历史经历的产物,所以好的管理其实是很难复制的、好的管理其实也是一种壁垒。中集和万科最大的优势是在自己的行业里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20多年的从业经历,缺少这种经历的企业是没有文化或没有灵魂的企业,而这种经历本身是难以复制的,这也是卓越公司非常罕见的原因之一。

【 · 发布:sosme  2006-12-08 11:40 】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会2006 年度第二十次会议决议公告
  
  本公司及其董事保证公告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没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第四届董事会于2006 年11 月30 日以通信方式召开2006 年度第二十次会议。公司现有董事八人,参加表决董事八人,公司监事列席会议。会议的召开符合《公司法》、公司《章程》和《董事会议事规则》的有关规定。全体董事表决通过以下事项:
  
  1、董事会决定废止于2005 年8 月15 日达成的关于收购Burg Industries B.V.的决议。董事会重新讨论了有关收购Burg Industries B.V.的议案,认为收购将标准罐箱业务剥离后的Burg Industries B.V.100%股权仍然符合本公司长远发展战略,能进一步提升产品与技术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可以为股东创造更高的价值回报。
  
  2、同意由本公司下属的全资子公司——CIMC Tank Equipment InvestmentHoldings Company Limited(中集罐式储运装备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通过在比利时新设全资子公司与Burg Industries B.V.现股东之一Mr. Peter van der Burg 共同出资6,000 万欧元成立公司(以下简称“新公司”),新公司注册地在荷兰。中集罐式储运装备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在新公司占80%的股份,出资4,800 万欧元。Peter在新公司占20%股权,出资1,200 万欧元。
  
  3、同意由新公司收购Burg Industries B.V.100%的股权,并同意Burg IndustriesB.V. 100%股权的收购价格为1.08 亿欧元。
  
  4、同意收购后新公司董事会由5 名成员组成,4 名来自本公司,另1 名为股东 Peter 先生。本公司董事总经理麦伯良先生担任董事长。经新公司董事会批准后将委派 Peter 先生担任总裁。
  
  5、同意授权麦伯良先生代表本公司签署成立新公司的所有法律文件。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会
  二零零六年十二月八日  
 
【 · 原创:sosme  2006-12-08 11:52 】   
  今年2月7日,G中集发布公告称,公司将与荷兰博格工业公司的原股东———博格兄弟合资成立一家注册资本为5000万欧元的新公司,新公司将拥有博格100%的权益。G中集和博格兄弟将分别持有新公司75%和25%的权益,但欧盟当时对此展开反垄断调查。这次收购的是将标准罐箱业务剥离后的博格公司,可能是为了绕过反垄断调查的“擦边球”。
  
  公司认为该交易将使本公司:
  ——将现有产品线扩大到静态储罐、罐式码头设备业务领域;
  ——通过技术、专有技术的传输,扩大本公司在中国道路运输设备的产品线;
  ——将获益于博格在欧洲的产品研发力量及分布于在欧洲的训练有素的工人、精
  良的生产设备;
  ——将获益于博格的产品设计、技术秘诀和专业技能;
  ——将获益于博格的分布于欧洲的售后维修堆场设施;
  ——通过中欧互动,提高中集集团和博格现有业务的效率。  
 
【 · 原创:sosme  2006-12-08 12:13 】   
  这次收购个人认为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1、罐式储运设备被中集列为集装箱、车辆业务之后的第三大产业,产品线的丰富有助中集的持续成长;
  2、中集在强化国内布局的同时,积极谋划自己的全球布局,中集“整个运输装备制造业全球化”的战略正在稳步推进,中集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复制自己在国内收购扩张的成功模式。
  3、更重要的是让股东看到了公司的勇气和发展的信心,中集是永远都不会安于现状的公司。

【 · 原创:呆二  2006-12-08 14:06 】   
  感谢Sosme兄的提醒,这几天个人对自己的思想进行了一定的反思。
  首先想理解sosme兄的一些观点,所以冒昧揣测兄的一些想法,理解不当望兄见谅。兄对于历史业绩的关注是否出于对于公司品质 量化的验证,隐含的概念有这是一家长期盈利的公司,这是一家经得起历史检验、周期波动的公司,这是一家有着优良管理经验,历史底蕴的公司,相对而言,其今后的盈利是较有保障和稳定的。
  个人的第一点担忧是符合这样投资标的 的稀缺性。事实上类似的一点个人在三环的研究过程中有部分的考虑,从“穿插一段”开始,那时论证的是现金流量成长个股的稀缺性,在学习巴菲特的同时我们必须考虑到投资环境的差异,也可以说中美资本市场和企业发展的差异,象这样标准的公司少之又少,而再要有合适的投资机会就更为稀缺了。当然这里存在着一个原则性和灵活应变辩论的问题。
  下面先列一下长期优良业绩的个股。
  1、5年保持年权益报酬率10%之上的个股
  600000,600009,600011,600016,600018,600036,600066,600085,600087,600096,600177,600188,600205,600231,600232,600256,600270,600282,600307,600309,600367,600415,600508,600519,600561,600583,600636,600642,600660,600675,600686,600717,600729,600795,600818,600834,600845,600879,600880,600888,000002,000011,000027,000035,000039,000063,000069,000088,000157,000402,000423,000531,000538,000557,000617,000629,000651,000662,000778,000858,000895,000933,000939,000959,001696
  2、5年保持年权益报酬率15%之上的个股
  600018,600309,600660,000027,000035,000069,000088,000402,000538,000651,000662,000778,001696
  3、10年保持年权益报酬率10%之上的个股
  600000,600009,600066,600085,600087,600096,600177,600188,600205,600642,600729,600834,600879,600880,000002,000027,000039,000063,000423,000651,000778,000858,000895
  4、10年保持年权益报酬率15%之上的个股
  000651
  
  但关键问题并不在于此,而在于个人认为用历史推测未来是不严谨的。
  为什么说历史推测是不严谨的呢?因为造就历史好业绩的因素并不是都有可继承性的。造就好业绩的因素多样化,政策因素、行业因素、独特资源(自然资源、品牌、专利、股东背景等等)、管理因素(成本控制、市场销售、财务技巧、资本运作等等),历史的好业绩有可能是因为其中的一个因素决定的,或者是几项因素的综合作用,但所有这些因素都是在动态变化的,我们如果简单的判断未来和历史一样显然是不够严谨的。
  
  但在注重未来业绩论证的过程中,我产生了这样的一个疑问:这种做法和投机商有什么区别呢?穿插一句,个人原来在博客巴菲特中和亭外看斜阳探讨过一个博弈的问题,个人后来接受了斜阳兄的一些观点,虽然投资商(价值投资者)不参与投机商(机构投资者)短期的博弈,但两者同样是价值发现者,博弈几乎是无法回避的,而且个人认为就博弈而言个人投资者是处于劣势的,那么最好的办法是寻找与其不同的玩法,比如注重个股的长期趋势,回避参与短期业绩改善的投资机会,奉行长期持有策略;以价值投资为准则,利用安全边际减少风险和创造收益,减少短期博弈思维;深入研究个股,集中投资。而把握行业和个股业绩拐点从而正确把握投资时机,波段操作以降低成本和创造高回报那都是投机商干的事情,我们可以适当的参与,但千万别昏了头,产生战胜庄家这种想法。
  
  谈到这里,个人对于老巴企业特许经营权又有了新的理解,所谓的特许经营权实际上就是影响公司盈利能力中长期稳定的因素,行业因素,如制造行业销售市场的全球性,消费品的持续消费特性,资源因素,如品牌优势、技术专利保护,管理因素,如规模优势形成的低成本壁垒,优秀的企业文化等等,老巴甚至把当前管理层能力排除在外。而对于长期稳定的判断除定性分析之外,历史的实实在在的盈利记录也具有相当的说服力,另外长期的公开信息也为我们研究个股提供了基础。
  
  至此,个人认同sosme兄对于历史业绩的重视,同时基于上述二点担忧,10年高盈利的门槛是否有些苛刻,不妨降低一点,如5年保持年权益报酬率10%之上,入选范围不妨扩大一些,毕竟后续我们还将对个股进行深入研究,将优秀成长个股隔离于我们视线之外同样是一个巨大的风险。

【 · 发布:sosme  2006-12-24 00:58 】   
  [IT经理世界]中集集团:掌握标准掌握命运
  
  2006年11月20日 记者:岳占仁
  阅读提示:
  
  2006年4月,《IT经理世界》与清华经管学院一道启动了中国最佳创新企业评选,希望从更系统的角度探寻中国企业的创新之道。在7个月的时间内,在上百家企业提名和多轮次的面访之后,经过评审委员会的反复讨论和选择,最终确定了十家最佳创新企业。中集集团当选,并与联想扬天、烟台万华、好孩子一起评选为“走向优秀”的四家创新企业之一。
  
  中集在行业上多年打造的综合优势使其具备了举足轻重的行业话语权,如果聪明地利用好这种话语权,中集应当能够成为下一代集装箱产品技术标准的引领者。
  
  看着那辆天蓝色的罐式集装箱运输车稳稳地在堆场上停下来,中集集团智能安 全集装箱(SSC)中心的技术人员们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从3月16日开始,SSC中心的技术人员把中集牵头研发的化学危险品泄露探测装置安装在罐式集装箱和槽车上,开始了横跨江苏、山东和安徽3省12市总计3000公里的真实道路测试,以检验传感器和检测系统在真实路况下的性能。在经历了两个星期的风吹、日晒、雨淋等不同天气,和桥梁、隧道、山路、土路等不同路段的考验之后,证明系统各项性能均达到设计指标,能够胜任对装载货物的全程跟踪监测,以及本地和远程实时报警的功能。
  
  两个月之后,中集宣布公司承担的863计划重大项目《基于MEMS传感器的集装箱监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在北京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专家认为,该项目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估计潜在市场规模达100亿元人民币。目前,中集已经与客户合作试点应用,明年将全面展开商业推广。
  
  该项研究仅仅是中集近年开展的“智能安全集装箱”(SSC)研发项目的一个小的组成部分。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以及船舶容量的提高,每年大约有58亿吨的货物,即全球贸易量的80%通过海运集装箱进行,但只有大约5%的集装箱会受到检测。“911”事件后,如何保护由46000只海洋船舶运往全球4000个港口的1100万个集装箱的安全,已成为众人瞩目的问题。2002年,中集成立SSC研发中心,与GE Security等国际商业合作伙伴共同研究智能安全集装箱产品。智能安全集装箱需要在原有的集装箱设计结构上进行调整,加装电子模块和通信模块。中集的研发组主要研究集装箱结构的改造和新的电子模块设计。“智能化趋势将带来集装箱领域的重大变革,”中集集团技术管理部副总经理刘春峰介绍。“智能化背后也隐含着巨大商业机会。不仅是新箱,全球现有的干货集装箱就有3000多万个要改造,每个集装箱的改造成本大约是200美元。这是一个价值60多亿美元的庞大市场。”
  
  这些潜在的市场并非仅仅是在纸上画饼而已,研发活动的同时,中集一直在采取积极的专利和公关策略,努力让自主的SSC技术转化为下一代集装箱行业技术标准,并推动SSC技术走向商业应用。
  
  2004年5月,中集赴德国汉堡参加ISO/TC104/SC4会议,提交为智能安全集装箱设立新箱型代码的提案。2004年8~11月,成功完成20台SSC产品的中美航线海运试验。2005年10月,与合作伙伴联合申报的《信息化集装箱RFID电子标签研发与标准研究制订》被信息产业部批准为电子发展基金项目。2005年11月,《基于MEMS传感器的集装箱监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被批准成为国家863计划项目。迄今为止,中集已经在SSC技术领域提交了72项专利申请。2002年以来,企业年均新产品开发300多项,新产品销售利润占产品利润总额的35%以上;2005年,研发总投入达到10亿元,新产品开发150多项,新增销售收入约100亿元。
  
  中集集团深谙行业技术标准对厂商命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一直致力于提升自身对客户和行业标准的影响。中集集团总裁麦伯良说,“中集的目标是做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第一,也就是说我们的产品一定要得到全球主流市场和主流客户的认可,我们的技术一定要能够引领全球产业的标准和变革潮流。”
  
  目前的集装箱行业,在“箱东”非常强势的背景下,普通的集装箱制造厂在技术标准上基本没有发言权,所以每年召开的集装箱标准委员会年会,它们干脆都不去参加,中集却非常重视这种与行业巨头们博弈的机会,全球集装箱市场接近60%的份额也给了它足够的话语分量。在中集的争取下,国际集装箱标准协会(ISO/TC104)召开的修改议案会议中,“箱东”们和国际船级社表示希望能够听听来自“世界最大工厂”的建议,因此,中集几乎是唯一代表工厂利益的参会者,向大会提交了6项修改提案并被最终采纳。另外,中集还加入了国际箱东协会(COA),成为了唯一的制造企业成员。
  
  目前,中集不仅占据了全球集装箱市场的半壁江山,还是全球唯一能够提供全系列、全品种集装箱产品,并对所有品种提供设计、制造、维护等一站式服务的企业。中集在行业上多年打造的综合优势使其具备了举足轻重的行业话语权,如果聪明地利用好这种话语权,中集应当能够成为下一代集装箱产品技术标准的引领者。
 
【 · 原创:shenyiting  2006-12-24 20:33 】   
  不能仅仅从ROE上来判断一个公司(股票)的好坏,还要考虑其每年的分红比例及业务收入、净利润增长率。
  
  如果一个公司(股票)的分红比例很高,只要维持每年有相同的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就能保证比较高的ROE,但这样的股票仅仅能给予比较高的分红,股票价格增长比较有限。这样的股票包括格力电器、深能源等。
  
  如果一个公司(股票)的分红比例较低,公司管理层必须确保公司的业务收入和净利润有足够的增长速度(净利润的增长率必须高于ROE才能确保ROE能保持平稳或一定的增加),才能保证比较高的ROE稳定,这样的股票虽然分红不高,但股东可以享受到公司业绩增长带来的股价飙升。这样的股票包括中集集团、贵州茅台、金融街、万科、招商银行、民生银行。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万科、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这几年较低的分红比例和较高的净利润增长率直接导致ROE数据一年比一年高。

【 · 原创:技术操股  2006-12-25 18:17 】   
  【 · 原创:sosme  2006-12-18 16:45 】
  把所谓的机构报告按时间串联起来,除了具有娱乐价值外基本没有多少实质内涵。
  ++++++++++++++++++++++++++++++++
  
  sosme 兄的批判真是一针见血,我早就怀疑,这些机构研究员咋不自己干呢?这么有把握,随便哪里借它一二百万,只需一年就可赚它一倍,难道这些研究员们不乐意?难道这些研究员们的年薪动则上百万,上千万?以至于让他们舍不得离开他们的券商研究机构?
工具箱  
 
【 · 原创:sosme  2006-12-26 00:25 】   
  感谢shenyiting君的精彩观点!
  最近我自己也正在反思类似问题,因为我自己有切身的感受:在同时持有万科与粤照明5年后给我的触动太深了,我得出的结论与shenyiting君非常一致。再谈谈我的一些观点:
  1、我感觉还是不应该低估你所说第一类公司(格力电器、深能源)的潜在投资机会,只是在估值的时候要更趋于谨慎,当然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交易价格,只要相对于买入价格有8%-10%的现金红利那也是可以进入投资组合的品种,比如粤照明不是没有投资价值但其价值线只有在3-4元以下。现金红利我认为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毕竟现金红利的再投资同样创造复利收益;
  2、我认同“不能仅仅从ROE上来判断一个公司(股票)的好坏”,另几个指标要结合应用: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有足够的增长速度(净利润的增长率必须高于ROE才能确保ROE能保持平稳或一定的增加),同时考核管理层的职业素质与战略能力,只要以上指标达标较低的分红比例是可以被股东理解与接受的,因为在上面前提满足的情况下已证明了公司具有卓越的再投资能力,而且公司的再融资也能得到股东的支持。对这类公司的估值可以考虑成长的因素、甚至可以牺牲一定的安全空间。
  3、shenyiting君提到的格力是个有意思的案例,格力长期保持稳定较高的ROE,而且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也有持续增长的记录,管理层也有较高的职业素质与战略能力,唯一的缺陷就是增长速度特别是净利润的增长速度不足,一旦这个指标改良未来也许值得期待。从粤照明到格力我的思路已发生改变,当然没有完全改到shenyiting君所说的第二公司上(中集集团、贵州茅台、金融街、万科、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当然不是它们不好而是太贵,我可以牺牲一定的安全空间但不会放弃安全空间。对我来说可能下一个要面对的问题是:极度谨慎与理性谨慎之间应该如果区分与把握?  
 
【 · 原创:algor  2006-12-26 09:07 】   
  净利润的增长率必须高于ROE才能确保ROE能保持平稳或一定的增加
  
  请问SOSME兄,这个如何解释呢,换句话说如何推导出来的呢?   
 
【 · 原创:基技合壁  2006-12-26 13:19 】   
  不清楚sosme兄为何如此衷情于净资产收益率,起先我也认为这个指标是最接近于巴菲特所说的“计算股东盈余而不计算每股收益”的概念,但后来我发觉ROE最合适进行初步筛选之用,而并不能太看重这个指标。因为ROE这个指标仔细想想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它的分子净利润可以利用多种方法进行调整,它的分母净资产同样可以利用多种会计手段调整,比如上面朋友说的多分红,净资产就会下降。而调节净利润的方法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比如近期的中移动就宣布将7年折旧期限调至5年折旧,大幅增加了计提折旧额,这样净利润就明正言顺地降了下来,这样一般来说ROE也就下来了。   
 
【 · 原创:sosme  2006-12-26 17:58 】   
  基技合壁君好:
  如果以指标被操纵为假设,那么任何指标都不可靠
  我认同“不能仅仅从ROE上来判断一个公司(股票)的好坏”,基技合壁君有什么更好的配套指标?---否定是容易的,那么否定之后我们应该信任谁呢?   
 
【 · 原创:基技合壁  2006-12-26 21:07 】   
  是啊否定是容易的,我是说ROE适合初步筛选之用,并且只是众多筛选方法中的一种方法而已。我并不是来抬杠的。如上所述,我最初从巴菲特那里的描述中选择并重视这个指标的,后来才看到SOSME兄你对这个指标的重视,我早前还专门跟帖表达过赞成的意思。我曾用这个指标连续查找最近五年的各自前五十名的ROE排行,选出在五年里分别连续五年、四年、三年进入这前五十名排行的最好的个股,但是结果却没有一大批优秀的个股,也就是说用这个指标筛选漏掉了一大批的优质个股,或根本就选不出优质个股来。这样渐渐对这个指标怀疑起来,不得不琢磨一番,发觉这个ROE确实是经不起推敲。没有办法只好再去看巴菲特,巴菲特在估值中最重要的与他的老师格雷厄姆的区别,我认为是他特别重视和成功应用了自由现金流折现法,而要进行自由现金流折现法,首先就要求能找到现金流充沛的个股,也即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充足的个股,而事实上二市能达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充足的个股就不是很多,以这个思路去筛选我觉得比ROE筛选要有用的多。这样的思路应该不是为了否定而来,更不是为了抬杠而来。或许现金流的筛选方法也未必就很完美。。。   
 
【 · 原创:基技合壁  2006-12-26 21:28 】   
  我有时间,我有信心,我肯花功夫去深入了解一家公司,但是却难找好的标的,我不想靠道听途说,不想靠券商研究报告提示,不想靠坛上名甲推荐的个股提示去研究了解我所要投资的个股,因此我努力想寻找到一种科学的筛选方法。我认为这个筛选方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以sosme兄的大才,我想根本没必要束缚在ROE这个指标上。其实比这个指标更合理的或许还有许多,比如利用毛利率的筛选,利用EBITDA率的筛选,或许一年的排行数字不能说明问题,但是五年十年的毛利率、EBITDA率的一百名排行中都能上榜的话,这样的个股应该已是顶尖的,至少也应该是出类拔萃的,选了这种个股研究应该不后悔,因为在排行中已经没有比它们更好的个股了。   
 
【 · 原创:danber1982  2006-12-26 22:17 】   
  我认为shenyiting兄说的这种现象对投资者来说只是主动还是被动在投资的问题。相同ROE的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是相同的。   
 
【 · 原创:danber1982  2006-12-26 22:26 】   
  shenyiting 兄要求的净利润增长率〉=ROE确实应该是我们考察公司效率,特别也是考察管理层品德和水平的重要看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