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年初五,接财神

 学瑜伽的猫 2021-02-18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北方叫“煮饽饽”。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

这一天,有一种叫做“赶五穷”的风俗。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每间房屋里往外头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轰将出去。除此之外,这一天也是传说中财神的生日,也是迎财神的吉日。


       习俗

清人顾铁卿《清嘉录》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词,描绘了苏州人初五迎财神的情形:“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抱路头”亦即“迎财神”。信奉关帝圣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为关公供上牲醴,鸣放爆竹,烧金纸膜拜,求关圣帝君保佑一年财运亨通。

老上海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至于燃放鞭炮,则于另外一个正月初五“送穷”的习俗有关,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相传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

其实,除了放鞭炮之外,民间还有在初五打扫卫生的习俗,从每间房屋里把垃圾扫出门外。江南一代的百姓还有在这天讲究吃财神糕、下面条。因为面条长得像古时候串钱的绳子,下面条寓意给家里添“钱串子”,财源滚滚来。

初五“迎财神”只是民间广泛流行的一种习俗,反映了人们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其实除了放鞭炮之外,更需要自己的智慧和勤劳。


       祭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 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图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

穷鬼,又称“穷子”,究竟为何人?无从考证,民间流传的说法很多。但不管怎么说,都认为穷神是家门贫困的祸根。所以,很多地方都兴起一种叫做赶“五穷”的风俗。“五穷”也叫“五鬼”,指“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5种穷鬼。唐代开始盛行送“穷鬼”。明清之后,“穷鬼”才被尊为“穷神”。

正月初五这天,人们黎明即起,家家户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每间房屋里往外头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轰出去,越远越好。打扫卫生即扫垃圾、烧垃圾、倒垃圾、送垃圾,视垃圾为穷鬼的象征。从每间房屋里把垃圾扫出门外。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许搞卫生的,虽然可以扫地,但也只能在屋里扫,垃圾只能先放在屋里的拐角处。特别是大年初一,那是一扫帚也不能动的,说是动了就将好运气弄掉了。可到初五这一天,一定要彻底地搞一回大扫除。

“送穷出门”,就要把它送得远远的。尤其放“二踢脚”,称“崩穷”,把“晦气”“穷气”从家中崩走。人们从初一至初四已经四天没干活了,日出之前放炮崩穷后,要努力干一天活,称“恨穷”。人们甚至还用草或纸扎车、船,作为送穷鬼的“交通工具”。初五这天家家户户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吃饭的时候,正月初五这天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民俗专家表示,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老百姓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贫困苦难、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虽然现在传统习俗逐渐被世人淡忘,也不被重视,但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有责任传承与保护这些古老而又悠久的民俗文化,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