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关《鬼谷子·忤合篇》的解惑答疑

 无欲则刚老男人 2015-02-22

一、有关《鬼谷子·忤合篇》:化转环属,各有形势”的解惑答疑

问:

求翻译原文,并详细解读原文句子的句法构成。

 

 

答:

有点复杂,我只能试着解读句子的句法构成,仅供参考。

 

 

原文与上文“凡趋合倍反”有关。是判断句,其前部分“化转环属”陈述的是事实,而后部分“各有形势”则是对前部分“化转环属”所述事实的原因,加以解释。即:典型的果因判断句。

 

前部分“化转环属”尤为复杂,是主谓短语,充当句子的主语。其复杂表现为:“化转”本身就是一个由无主语加连谓短语构成的主谓短语,充当“化转环属”的主语(由“化转”构成的主谓短语,是指由无主语加连谓短语“化转”构成。其中:无主语是指句中“趋合倍反”的人,充当小主语;“化转”是连谓短语,充当小谓语),而状中短语“环属”充当“化转环属”的谓语(其中:“环”名词充当比喻性的状语,做动词“属”的状语)。

后部分“各有形势”较为简单,也是主谓短语,充当句子的谓语。

 

 

所以原文的大意是:变化和转移要像圆环般连接,是因为各有不同情况的缘故。

 

 

二、有关《鬼谷子·忤合篇》:“圣人无常与,无不与;无所听,无不听”的解惑答疑

问:

求翻译原文,并解读:“常与”、“无不”、“所听”等短语的含义。

 

补充问题:

秦氏嘉庆本注:善必与之,故无不与;无稽之言勿听,故无所听。

房立中本译:圣人常常是无所不做,无所不听

陈蒲清本译:圣人经常办事,没有什么该作的事不作;圣人听取各种情况没有什么该听的情况不听。

王克平本译:圣人没有永远的参与,但对于善的一定要参与,所以说圣人无所不参与;圣人不听无稽之言,但其他的言论都听,所以说圣人无所不听。

 

指出上述哪家的注释或翻译更贴近原文,并说明为什么?

 

 

 

答:

原文与上文“世无常贵,事无常师”有关,是鬼谷子引入的圣人示范行为,同为“忤合”行为的理论依据或行为规范。

 

 

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圣人没有不参与的事情,只有不常久参与的事情;没有不听的事情,只有没听到的事情。

 

 

常与:状中短语,即:常久参与。

无不:(复音词)可译为:没有不。例如:《礼记·中庸》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幬。 

所听:所字短语,做动词“无”的宾语。可译为:所听到的事情。

 

 

原文的大意是:圣人只有不常久参与的事情,而没有不参与的事情;只有没听到的事情,而没有不听的事情。

 

 

四个版本的注释或翻译不同的原因,有可能是所用的原文版本不同,其中:秦氏嘉庆本,用的是钱氏本(宋代版本),好像王克平本也是用的这个版本;房立中本用的是正统道藏本;陈蒲清是以道藏本为主,参考了钱氏本。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四位作者对原文的理解不同或个人材品差异所致。

 

 

三、有关《鬼谷子·忤合》:“成于事而合于谋,与之为主,必有反忤”的解惑答疑

问:

求翻译原文,并解释“反”的词性和词义、及“反忤”的含义。

 

 

答:

这句原文有误,应该是“合于此而离于彼,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而这句的上文是“成于事而合于谋,与之为主。”这两句上下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同属表承接的联合复句。即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上句“成于事而合于谋,与之为主”是“合”的先决条件;下句“合于此而离于彼,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则是“忤”的根本原因。

 

 

反:动词,依据本章所例举的两个例子,取“返”义项,即“反”通“返”可译为:“返往”。

反忤:连谓短语,“反”与“忤”两个在时间和事理上同时发生的行为。可译为:反往和背离。

 

其实“反”是介于“忤”和“合”之间的一种行为。因为鬼谷子认为“忤合”,是在能“忤”和能“合”的两地之间,经多次返往选择后,最后再求合。

 

 

所以原文的大意是:成在事业而合在计谋,可以认同他为辅助的君主;同合这个君主必然背离那个君主,计谋不能忠于两个君主,必然会出现反往和背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