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节期间】有病没病,防风通圣

 janet2000 2015-02-22



小道按

科学使人们把任何特定的事物或对象拆分开来,愈分愈微,而艺术却让我们了解这些事物或对象在细微之处又如何组装起来。中医药学方法把科学和艺术完美地圆融于一体,这令我们感到非常的惊奇!



想获取更多中医干货,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中国人将每年农历的第一天称为春节。据说,春节在中国已历经了数千年,历史之长,过节人数之多,是世界上罕见的。之所以将这一天称为春节,我想大概有两方面的涵义。其一,这一天是一个迎春的节日;其二,也是春天即将来临的节令。古中国人发现的自然运气节令是很灵的,这不,一过春节。立春就到阳光日丽,风也变得暖和起来。春节正是冬去春来的一个节点,一个象征。

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对事物和生活前景的美好向往及希冀,以及对过去事物和生活的怀旧回忆是一个积淀很深的文化元素,基于这一文化基因的表达,既然每年农历初一是冬天过去和春天到来的一个节点和象征,自然就成了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这也许就是春节起源的文化和心理学基础。

中国人不仅把在冬去春来之际对春天的向往和希冀表达于像春节这样似乎永恒的难以改变的节日传统中,而且也在中医学天人相应理论框架下创造出了机体生命活动随冬春交替节令变化的颐养身心的方法。如果说前者是一种文化现象。那么后者就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应用的科学问题了。

按照中医学的理论,冬去春来,意味着机体生命活动与天相应的一个新节律周期的开始,在这样一个季节交替的时候,应天运适时养生。对于预防冬春交替之际和阳春三月即发易生的时令性疾病,进而防止机体逆春运而伤肝,以致外邪蛰伏而后生夏日寒变之证都是非常有益的。在中医学中,可在这一节令应用的养生方法很多,但“防风通圣”则是一个被历代医家所推素,并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个方法。

“有病没病,防风通圣”,对于这一流传很广并且颇有几分韵味的油头小诗,我们似乎说不大清楚究竟是一句生于民间的民谣,还是一个源于中医学的道理。反正记得小的时候,大人长辈在嘱你服用“防风通圣丸”时常为唠叨,因而记忆很深。后来,走上了习念中医的道路,系统地学习了中医学,更具体地在《方剂学》。课程中学习了“防风通圣散”方中的理、法配伍,便对此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据中医学,冬春文替之时乃“闭藏”与“发陈”变换之际。“冬三月,水冰地坼”,农家收藏秋实,鸟善迁徒或蛰伏,人亦神专,有宜读经书之趣(清代学者张潮在《幽梦影》)中开篇说,“读经宜冬,其神专也”),生命应之,精气养藏,然于精气蓄锐之中,自也难免有些许“废物”的积剩。至冬去鲁来,“条风至”(《淮南子·天文》),风气主令,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农耕作物,人机亦畅,有宜读诸集之兴(清代学者张潮在“幽梦影”中开篇说,“

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生命应之,阳气生发,胰理开,易感虚邪贼风。此乃万物生化之道,天人相应之理

在这样的道理下,作为时令养生大法,自然就应既随“天地俱生,万物以荣”的“发陈”之变而“防风”,又需彻底清利冬三月闭藏过程中的“废物”积剩而“通圣”,因故,防风通圣当然就成了一种使机体应天运、适时令养生的有效方法

中医学不仅创造了在冬去春来交替之际进行防风通圣的养生法则,而且还发明了与该法对应的薯名方剂:防风通圣散。

防风通圣散出自金代名医刘完素的《宣明论方》,由防风、麻黄、芥穗、薄荷、大黄、芒硝、滑石、生栀子、黄芩、连翘,生石膏、桔梗、川芎、白芍、当归、白术、甘草等17味药物组成,共呈外散腠理风邪、内清圣府蕴热和实邪的表里双解之功。除了说明方剂的药物组成和功效之外,河间在方下还特别指出了该方的制、煎、用的方法,“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温服”,至为详尽。清代汪昂将防风通圣散编为歌诀,“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饶。表里交攻阳热盛,外科疡毒总能消”,由此背诵起来,理趣皆然,意味无穷。因为防风通圣散方的立法配伍思想独特,剂用散,用其急则散之效,剂型设计亦非常巧妙,临床应用,多有验效,所以,备受历代医家所推崇。

明代名医吴昆对该方的配伍曾作了一个内依理,读如诗的解释,“防风、麻黄,表药也。风热之在皮肤者,得之由汗而泄;荆芥、薄荷,清上药也,风热之在巅顶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黄、芒硝,通利也,风热之在肠胃者,得之由后而泄;滑石、栀子,水道药也,风热之在决渍者,得之由溺而泄;风淫于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连翘、黄芩,又所以祛诸经之游火;风之为患,肝木主之,川芎、归、芍,和肝血;而甘草、白术。所以和胃气而健脾”(《医方考》)。清代名医王泰林谓该方“汗不伤表,下不伤里,名日通圣,极言其用之效耳。此为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王旭高医书六种·退思集类方耿注》)。喻嘉言按“此方乃表里通治之轻剂,用川芎、当归、芍药、白术以和血益脾,所以汗不伤表,下不伤里,可多服也“(《尚论篇》)。程山岭用防风通圣散治疗瘟疫颇有心得,他说,“夫在天之疫,邪从经络入,寒多者治以辛温,宜五积散;热多者治以辛凉,宜九味羌活汤;审其气虚不能作汗者,宜人参败毒散;热甚格邪不作汗者,宜防风通圣散。”雷少逸则指出临证使用防风通圣散方时辨证加减的重要性,“此方是河间所制,主治甚多,不能尽述,其药味表里气血皆备,医者不拘守成方,务宜临时权变”。

民国初期的名医何廉臣曾发表他临证权变使用防风通圣散的经验,“此方发表攻里,清上导下,气血兼顾,面面周到。河间制此,善治四时春温夏热,秋燥冬寒,凡邪在三阳,表里不解者,以两许为剂,加鲜葱白两茎,淡豆豉三钱,煎服之,候汗下兼行,表里即解。形气强者,两半为剂,形气弱者,五钱为剂。若初服因汗少不解,则为表实,倍加麻黄以汗之。因便硬不解,则为里实,倍加硝、黄以下之。连进二服,必令汗出下利而解,其法甚捷,莫不应手取效,从无寒中痞结之变。顾松园于本方去麻黄、川芎、当归、白术、生姜等五味,加原麦冬五分,名加减防风通圣散,云表里三焦,分消其势,治伏火初起之良方也。外科以此方治里有实热疥疮满身者,余每加鲜生地、白菊花、银花各一两,绿豆一合煎汤代水煎药,饮之殊效(《重订广温热论》)”。

到现代,许多药物科学家对防风通圣散的药理作用进行了多方面研究,也有许多临床医家临床加减将其广而用于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春季性结肠炎等眼部疾病以及多种细菌或病毒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总括历代医家对防风通圣治则和防风通神散的研究及临证应用,可见该方以及寓于方中的治法医理都是非常值得深入探究的。如果我们能基于中医学的理论和经验,在现代药物科学和生物医学的基础上找到其方剂中的有效物质组,并借助于其方的研究将寓于方中的治法医理与现代生物医学的相关理论融合起来,那么,也许会令我们开拓出一条预防和治疗流行于冬春交替之际的那些传染性疾病的新的方法和药物。

文章:曲进

来源: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编辑:谭政 李晓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