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失的三峡古城镇:高阳古镇(二)

 陆安桥1871 2015-02-22

汉代明妃 千古留香

在高阳古镇沿香溪河上溯5里,有一水流湍急,潺潺有声的滩头,名叫响滩。响滩西边的宝坪村虽小,却是名扬中外。

宝坪村原名烟墩坪,由于村里的居民大都姓王,又名王家湾。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在这里出生的王嫱(王昭君),将此村改名为昭君村。

为什么此地原名烟墩坪呢?老一辈人讲,很久以前,这里荒芜人烟。从周幽王起,曾在此地筑起了一个三十多丈高的报警烟火台,于是有了几户守卫。这几户守卫安家落户,人口逐渐繁衍。后来,烟火台被捣毁,只留下一个土墩。故而,人们将此地称之为“烟墩坪”。

烟墩坪为什么后来又叫宝坪村呢?这里有一个与王昭君有关的古老而美丽的传说。西汉年间,烟墩坪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村庄,人们叫烟墩村。村上有一长者王穰,四十多岁了还没有后代。王氏夫妇很着急,常常到村头的土地庙进香求神,保佑得一男半女,以继香火。进香后的一个夜晚,正逢八月十五月圆之际,王夫人忽得一梦,梦见一轮明月投入怀中。不久,产下一个貌比嫦娥的女儿。王氏给此女起了个乳名“皓月”——这就是后来的王嫱,别名昭君。聪明伶俐的昭君十岁时,看到乡亲们起早贪黑地开荒垦地,每天都是黑灯瞎火地劳作。于是,她来到土地庙焚香求神为民祈福,一连祷告了七天七夜。说来也巧,那庙前点灯的地方竟然长出了一棵油桐树。昭君非常高兴,从村后的纱帽山取土培植,从楠木井里提水浇灌。小树很快长成一棵望不到顶的大树,每一个树桠都有一个小树窝,露水像桐油,放上灯草就能点燃,而且风吹不熄,雨淋不灭。乡亲们每日里不再摸黑,年长日久,人们将村名改为“宝坪村”。

宝坪村西的王字崖下,有一块三面高、中间凹的田坝,名曰瓦屋场。村人世代相传,这里就是当年昭君居住的地方。后人为纪念昭君,在此遗址上建有“昭君宅”。宅院面对大门处,立有2.8米的昭君雕像。昭君雕像亭亭玉立,简不释手,凝目静思,端庄飘逸。这雕像,采用北京房山优质汉白玉,由内蒙古著名雕塑家张恒精心设计雕刻,1986年从内蒙古运抵昭君故里。除此外,昭君宅里还有“望月楼”、“梳妆台”等景观。

 
昭君宅
消失的三峡古城镇:高阳古镇(二)
王昭
君像 消失的三峡古城镇:高阳古镇(二)
梳妆台

昭君宅东不远处原有一棵大核桃树,大核桃树下有一口井,相传为昭君及其乡邻用水的井。井口呈六角形,上有一根楠木。当地人传说此井原本稍旱即枯,自从昭君出世后,井水陡增,澄碧清亮。原来是昭君出世后惊动了黄帝,黄帝令黄龙搬来龙水。后来昭君之母夜梦黄龙欲走,井水将涸。宝坪村人解此梦,即从山后采来楠木,嵌于井口,锁住了龙头。从此井水丰裕,长年不竭,楠木井由此而得名。井边的“楠木井”三个字,是书法家于立群女士1978年的墨宝。于女士当年参观宝坪村,拜访楠木井,被楠木井的故事感动,为楠木井的水色动情,趁兴挥笔题写此字。

消失的三峡古城镇:高阳古镇(二)
楠木井

昭君入选妃子进入皇宫,家乡人恋恋不舍,大家一直送到几十里外。昭君走远了,乡亲们爬上小山坡眺望,直至昭君从视线中消失。宋朝开宝元年(公元968年),人们在当年乡亲们目送昭君时的小山坡上建筑一亭,亭前有一石碑,碑上书有“乡人念昭君,筑台而望之”,此台即取名昭君台(后又称作明妃台)。昭君台景色宜人,特别是清晨日出,朝霞似锦,俯首香溪河两岸的柑桔林郁郁葱葱;抬头看,高阳古镇一收眼底。

消失的三峡古城镇:高阳古镇(二)
乡人念昭君,筑台而望之

昭君台下的香溪河向南流,连续有两条令人荡气回肠的溪水汇入——小礼溪与大礼溪(也写作“小里溪”与“大里溪”)。传说,昭君乘船离开家乡走了两里地时,由于家乡渐渐远去,她内心有不尽的爱恋与难舍,便在这注入香溪河的一条小溪边回过身去,向送行的乡亲们深深地三鞠躬,以示谢意——这条小溪因此得名小礼溪。再行了两里路,家乡已隐入崇山峻岭之中,昭君更加悲伤起来:这一去千万里,今日的离开便是与故乡的生离死别。想到此,她不禁愁容满面,泪如雨下,回转身去,面对家乡行三跪九叩的大礼。恰巧此地也有一条香溪的支流,此支流由此得名大礼溪。

兴山县祭拜昭君的寺庙很多,高阳古镇对面陈家湾,原来也有一座汉代的昭君庙(当年叫“昭君院”)。宋代的《與地纪胜》对此曾有记载——“汉在此立有昭君庙,庙庭之中,有大柏树,周围六丈五尺,枝叶蓊郁。”

消失的三峡古城镇:高阳古镇(二)
高阳镇陈家湾原貌

兴山县政府将王昭君的传说与古迹经过整理后申报,2008年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清香溪 镇边流淌

高阳古镇由两条清清的河水环绕,一条是香溪河,一条是耿家河。

耿家河是香溪河的支流,古镇上的人都叫它小河。耿家河从5公里外的塘垭(余家坎)小溪汇集而来,流经夏家塆、耿家河村(此村因耿家河而得名)从古镇东南注入香溪河。

香溪河是养育高阳古镇的母亲河,高阳古镇的人们世世代代饮用着母亲河清醇的河水。

消失的三峡古城镇:高阳古镇(二)
香溪河边水厂

高阳古镇前的这条香溪河,是两条河水在响滩汇合之后才这样叫的。两条河水汇合前,分别叫东河与西河。(详见本人的《梦回三峡:清清的香溪水》)

消失的三峡古城镇:高阳古镇(二)
响滩,威尔逊摄于
1910610

消失的三峡古城镇:高阳古镇(二)
高阳镇响滩村清代民居陈伯炎老屋

东河与西河构成香溪河两大源头。《兴山县地名志》中记载“东河因源在兴山县北部偏东,故名东河。清朝时亦称深渡水。”“西河,位于兴山县西部,故名西河。”《兴山县地名志》中还记载“东西两河在高阳镇西北的响滩汇合后,始称香溪河。香溪河全长33公里,流经兴山境内21公里,在游家河流入秭归县境,于香溪镇东侧注入长江。”

香溪河的东源头,最远处可以追溯到神农架林区的新华骡马店深山中,涓涓细流汇集几条小溪后名为龙口河。龙口河流入兴山县境内与另一条观音河汇合后称为马家河。流长约14公里的马家河再与西边流入的毛家河汇合,流经平水镇与竹园河合流,构成东河的主要干流。之后汇集咸水河,流经古夫镇,再从宝坪村东边流过,与西河汇合,形成香溪河。东源流长约65公里。

人们现在旅游参观的香溪河西源头在神农架木鱼镇西北大约23公里的跳架沟。由于此源头是地下泉水形成,应该有更远的来源。因此,有人称这里“是地理学家认定的香溪源”(陈人麟,香溪源头探游,中国三峡建设,1995年第4期)。从跳架沟流出的潺潺溪水,经过木鱼镇后,与其他小溪汇合,当地人称为木鱼河。木鱼河流经神农架林区的小当阳镇后称为当阳河注入兴山县。之后在兴山境内与九冲河汇合,再流经湘坪镇,以后称为湘坪河或西河。西河从宝坪村西南边流过,与东河汇合,形成香溪河。西源流长约54公里。

消失的三峡古城镇:高阳古镇(二)
上世纪八十年代从昭君村看湘坪河

为什么东河与西河在宝坪村前汇合后,才开始称为香溪河?这里有多种传说与解释。浣沙说:昭君自幼常在溪水边浣纱,溪水一年四季都飘散着香气,由此得名香溪;浣手说:清代《兴山县志》记载民间传说:“昭君临水而居,恒于溪中浣手,溪水尽香”;落珠说:昭君出塞前曾在溪边洗脸梳妆,无意间将颈上的珍珠落在溪流里,从此溪水含有香气。除了前面的传说,还有几种解释。最有代表性的两种解释:第一,《明史·地理志》载,宋朝置县时将“乡口溪”改作“香溪”;第二,《兴山县地名志》解释:“香溪水味甚美,常清浊相间,作碧腻色,两岸多香草,故名香溪”。

笔者从香溪西源头木鱼镇到香溪河注入长江口的香溪镇,走过多次。少年时,我曾与朋友们从高阳古镇沿香溪河顺流而下游泳十几里到峡口镇。记得,香溪河两岸青翠如碧,确实伴随着峡风送来一阵阵香气。因此,笔者趋同于《兴山县地名志》的解释——香溪因两岸香草送香而得名。当然,无论溪水为什么原因而得名,千百年来,香溪水永远都是那么清澈、纯净、甘美,香醇。

 消失的三峡古城镇:高阳古镇(二)
上世纪八十年代峡口镇

消失的三峡古城镇:高阳古镇(二)

峡口镇全景

河水即通途。从古至今,香溪河如同大地的血液,将兴山大山密林与高阳古镇连接起来。河水载来了兴山各地的收获与特产,又将新的文化与新的文明沿香溪河载向各地。以古镇为中心,下有峡口码头,上有古夫码头、南阳码头等。千百年来,香溪河各支流长年舟帆点点,给高阳古镇注入旺盛的活力。

 

古道通商 古镇兴旺

兴山县在大山之中,交通是生命线。

古人云:城以道而兴。高阳镇自古是兴山与外界交流的中心集镇,对外发达的通道使古镇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些通道按道路媒介可分为水路与旱路两种,按古代官民通达分类又可分为官家驿道、商旅通道。

自殷商开始,高阳镇经小礼溪——大礼溪——平邑口——泗湘溪——祝溪墓——峡口——游家河驿道进入秭归。古代黄河流域的华夏文化,是通过这条古道传及兴山。当年昭君离家去汉宫,也是从这条路走向长安的。未通公路之前,这条通道长期是高阳古镇对外交流的主要通道。

秦汉之后,高阳镇打通了经大茶垭、凉风垭、黄粮坪、界牌垭、公平、老佛寺、张官店、榛子岭、板庙、八里荒的驿道进入保康。张官店地名是这样得来:此地设立官家驿站时,主管姓张,当地百姓就称此地为张官店。虽说后来驿站主管换了,地名却保留下来。直到明清时期,这里还是官家驿站。这条路是最早沟通兴山与中原联系的通道。

消失的三峡古城镇:高阳古镇(二)
威尔逊
191069日拍摄高阳古道上的黄粮镇响龙村

兴山一直保持有通往神农架的古道,这条古道经响滩——白沙河——南阳——湘坪——两河口进入林区。

消失的三峡古城镇:高阳古镇(二)
威尔逊
1910610日拍摄的南阳镇阳泉村

在不通公路的年代,兴山与外界的水路交通主要依靠香溪河。清代《兴山县志》载:“兴邑僻在山隅,地高而险,负贩维艰,日用所需惟待香溪一水,自大江以达县西北郑家坪。”高阳古镇在香溪河上是大码头。高阳镇将兴山、神农架的农副产品通过香溪河,经峡口、贾家店、盐关、官庄坪、吴家沟、香溪进入长江水道。

由高阳镇到香溪码头的水路弯道多、滩流急,平时靠撑篙移动,行船时必须由船两头的桡不停地在河水中左右摇摆来控制方向,因而船工们形象地称呼这种香溪河特有的木船叫“桡摆子”。桡摆子船一般选用兴山柏木打造,长约10米,宽约2米,两舷呈弧形,底平,首尾稍翘,载重量约三吨半。桡摆子运输时一般是客货混装,下水运兴山与神农架特产——桐油、木油、木耳、核桃、生漆、茶叶和药材等;上水运外地来的百货与日用品。下水顺流,一泻千米,从高阳镇出发不要半日即可到达秭归香溪镇。上水须船工上岸拉纤,跋涉艰难。“五尺白布四两麻,手攀岩石脚登沙”是当时香溪河纤夫拉纤的真实写照。大水季节,桡摆子尚可沿湘坪河(西河)和东河从高阳镇上行各约三四十里至南阳镇和夫子岩(古夫镇)。枯水季节,如果河道只有五六米宽,香溪河中仍可行船。但如果冬季水太少,河道狭窄,则香溪河中一般无法行船。

消失的三峡古城镇:高阳古镇(二)
香溪河老船工

抗战时期,高阳古镇码头成为长江南北物资及军需品集散中转地。码头上,客商成群结队,民伕驮运络绎于途。香溪河畔,船只并排列阵,人声吆喝声不绝于耳。这段时期,香溪河航运木船最多时竟达到170多只。

1958年兴(山)香(溪)公路通车后,香溪河水路交通渐渐消失,高阳古镇的码头也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

除了上述古道,历史上兴山县以高阳古镇为中心,与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还有:

向南通道:高阳——小礼溪——大礼溪——平邑口——泗湘溪——竹溪墓——峡口——谈家湾进入秭归境内。

向东通道:高阳——塘垭——黄粮坪——高岚河——两河口——学堂坪——马良坪——界岭进入东湖(宜昌)县。

消失的三峡古城镇:高阳古镇(二)
威尔逊
191068日拍摄兴宜通道上的古路垭

向西通道:高阳——白沙河——五童庙——滩坪——烟打垭——伍家坪——岚垭——龚家桥——长冲——官田岭——桂花——贺家坪进入巴东,是通往鄂西的要道。在抗日战争时期,这条要道曾经运输过许多国家战略物资进入鄂西、四川。

向北通道:高阳——响滩——深渡河——水田坝——古夫——郑家坪——平水——马家河——观音河——狮子垭——烟墩垭进入房县,这是另一条通往中原的古道。

向东北通道:高阳——校场坝——公平——榛子岭——板庙——欧家店——歇马河——保康——谷城——老河口进入中原通道。

有很多的古道,被岁月掩没;有许多的古道,在脚步下新生。在没有汽车漫长的岁月里,高阳古镇与外界的这些旱路,主要是靠骡马队运输物资。千百年里,骡马运输队长途跋涉,披星戴月往返于这些乡村小道。这些古道上,一年四季,总可以听见脚夫的吆喝、骡马的嘶鸣、铃铛的叮铛……那些赶骡马的山里汉子们,不仅要忍受酷夏寒冬的煎熬,还要经受餐风露宿的苦痛,更要防备土匪路霸的袭击。但,正是他们,给高阳古镇带来了五湖四海的语言、天南地北的物产、各个民族的风情、华夏大地的文化!

抗日战争时期,为抢运抗日物资,在古道的基础上,抢修了从高阳古镇通往外县的三条重要公路,分别是兴雾(兴山至宜昌雾渡河)线、兴保线(兴山至保康)、兴香(兴山至香溪)线。

兴香线是在原秦汉时期的千年古驿道上建设起来的。抗战前,此人行道的路面因崩塌、泥石流,原路窄狭之处甚多,行旅、军运均感困难。1939年,兴山民工4800多人,人人怀着保家卫国的精神日夜抢修,终于很快打通了从高阳到秭归香溪的公路。

消失的三峡古城镇:高阳古镇(二)
峡口附近
312省道灵老爷大桥

兴雾线是高阳通往宜昌雾渡河的公路。此路古代原是羊肠小道,山势险要,人烟稀少,沟壑较多,极难修公路。抗战时期宜昌沦陷后,这条运输线上曾因山洪暴发,一次溺死过212人。1942年,由当时驻兴山的二十六集团军总部供应器材,县乡政府征集民工凿山搭桥,历时两月修成。后长年设置有大峡口、杨道河、黄家祠、高岚河、马粮坪五个联运站,每站驻有民伕200人,不仅维修公路,也保障运输。

兴保线是在高阳镇通往保康县的古道上建设起来的。抗战时修此公路,以打通至中原通道。从1939年到1943年,兴保线上修路民伕最多时达到1万多人。这些民工用锄头、钢钎、铁锹,硬是从绝壁上打通从伍家坪到板庙85公里长的公路。

解放后,县政府常年拨款将原有的三条公路线维护保养,又投入到兴巴(兴山至巴东)线、兴十(兴山经神农架林区至十堰)线主干道的建设,还在县域内修筑了几十条支线公路。截止1985年,以高阳古镇为中心的全县公路网络形成,总里程达到815公里。由于公路网络通畅,高阳镇一共有三个汽车客运站,每天发送旅客1500人以上,这在数以万计的中国小镇上,并不多见。

消失的三峡古城镇:高阳古镇(二)
客运中心

 

秀美古镇 迷人风光

高阳古镇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最美是晚上与拂晓。

不妨回到百年前,秋日傍晚,渡过香溪河,去看一看珍珠潭。

珍珠潭原是古镇对岸香溪河边的一个深潭。香溪河水由西北向东南流经洄水沱时急转南下,流到妃台山的山脚下时,受伸向河滩的岩石所阻,改变了水流受力方向,在山湾处冲刷而成此潭。珍珠潭的潭面呈圆形,中心呈锅底状,最深处达6米。据清同治版《兴山县志》载,“潭水萦洄,澄澈见底,秋月晶莹,有若珠浮水面者”,珍珠潭由此得名。也有传说珍珠潭是因为昭君当年曾在此潭涤妆,遗珠于潭内而得名。

坐在珍珠潭边,静静地等待着月亮升起来。月亮的光盘,会从潭边慢慢移向潭中心。微风吹过,圆形潭面的水泛起细细的波纹。波峰在月光反射下波光粼粼,如同是巨盘盛满银玉,发出银白色的光芒。

清代,有一位当地诗人易之瑶赏此景后赞到:

澄澈在中央,潭深夜有光。

明妃留胜迹,此地涤新妆。

月色三秋白,缓流万古香。

遗珠人不见,野渡自苍凉。

珍珠潭如此美丽,另一位清代诗人姚隽臣也吟诵:

一自和戌委玉虏,遗潭何处觅明珠?

秋澄镜面招凉草,佩解坡头记事无。

照去黑山青冢远,数来红粉赤心孤。

相看老蚌银蟾斗,直欲狂吟碎唾壶。

其实,笔者最喜欢的另一位清代诗人陈清源为此潭作的诗:

皓月临秋净似磨,潭空更觉漾金波。

微风戚处寒光动,摇出龙宫玉一窝。

好一个“皓月临秋净似磨,潭空更觉漾金波”——这便是兴山八景之一的“珠潭秋月”!

坐在晚风习习的珍珠潭边,抬头向高阳古镇的后山望去,有两座山峰隐约可见直入云天,那是海拔1375米的严家山峰与青华观背后1540米的羊角尖峰。这两座山峰如同古代的两柄画戟竖直相并插立在后山——这就是兴山八景中的另一景“双戟摩空”。

《兴山县志》载,“双戟摩空,即县后山双峰耸翠,上矗云霄,望之若两戟然。”清代兴山有一拔贡,名彭光烈。他观“双戟摩空”后题诗云:

峰势摩空豁远眸,森然双戟妆千秋。

雄排左右成龙虎,光薄云霄射斗牛。

屹立群瞻天有柱,指挥真似笔能筹。

山中魑魅披猖甚,一响金铃影不留。

欢娱的夜晚总是显得短暂。天色微明,让我们从珍珠潭边起身,缓缓地登上妃台山,去欣赏“兴山八景”之首的“妃台晓日”。妃台山,妃指汉明妃王昭君,台即昭君台,这座小山就是因山上的昭君台而得名。昭君台最早是宋代开宝年间所建,历史上兵荒马乱,后多次重建:清咸丰年重新修缮;同治初年(公元1862年)又建;解放后进行过重建。《兴山县志》记载:“台在县南山顶,下临清溪,朝晖掩映,嫣然如画。”

消失的三峡古城镇:高阳古镇(二)
昭君台

天渐渐明亮,东方一片泛白,月亮尚挂在西边,满天的繁星逐渐消失。立足妃台山,享受着晓风淡月,凝眸四野的晨光变化,将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升华、升华、升华……只见东边蔡家垭方向朝霞满天,由白转橙红。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灿烂的光辉,照耀在妃台山上。香溪河两岸的柑桔林,在晨霭下逐渐清晰起来,郁郁葱葱。香溪河上弥漫着的薄薄晨雾,逐渐消散,露出清清的河水与碎石的河床。站在昭君台上,居高临下——陈家湾的炊烟、耿家河的菜园、回水沱的鹭鸶、高阳镇的房舍尽收眼底!清道光年间有一知县刘耀藜,曾在某清晨于妃台山上吟过一首《昭君台》:

晓日朦朦揽镜妆,山余粉泽水流香。

容颜既识春风冷,魂梦空归夜月凉。

金勒马嘶胡塞草,绣衣人换汉宫装。

榆林烟雨桃花泪,一曲琵琶一断肠。

刘知县还在为昭君忧伤,我想。

 

200610月上旬,三峡大坝156米水位蓄水,高阳古镇遗址没入水下。2009817日,湖北省政府批复兴山县申报文件,同意兴山县高阳镇更名为昭君镇。1029日,兴山县举行高阳镇更名昭君镇揭牌仪式。从行政意义上讲,高阳古镇将不复存在。

人们心中的高阳古镇,怎么会消失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