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可染山水画少见线条 实非上乘境界-头条网

 澄怀阁主 2015-02-23

李可染 万山红遍

■李可染 爱晚亭

“一味求黑笔下山水成为‘黑山白水’。”姜寿田点评:

李可染无疑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重要存在。关于李可染,世论已多。究竟该如何认识他,见解不一。梅墨生点评,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传统四大家相比,站在创新角度来看,李可染是当之无愧的创新派。但其仍有弊病,姜寿田指出,一味地求黑,李可染将山一律画成背影逆光,成为名副其实的“黑山白水”,实在也不是山水画的上乘境界。

■收藏周刊记者 程辛 实习生 苏碧雁 整理

20世纪40年代受傅抱石影响

才真正在传统山水画上下功夫

李可染考入正规学院之前,他的艺术之路,从他晚年的自述中可以看到,无论在文艺方向的认知上,以及社会的认知方面,都没有得到师友正确的指引,却糊里糊涂混了很长的时间。

姜寿田亦指出,严格地说,李可染早年是学西画出身的。他对国画并没有进行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因而,李可染对传统文人画的认识是不高的,功夫也较为薄弱。[1]为何?即使在1929年,李可染考入杭州国立艺专艺术院研究部,在林风眠的影响下,在素描油画上受到了严格训练外,对西方古典现代绘画也颇受徐悲鸿改良中国画思潮的影响。如何看待他这一时期的艺术创作呢?梅墨生指出,虽然李可染在40岁以前这段时间早已名声鹊起,受到了文化名流如郭沫若、老舍、艾青、徐悲鸿、林风眠、陈之佛等人的赞誉。

但是,这个时期的李可染艺术的主要成就并不在山水画,而在人物画和牧牛图,当然包括直接效法古人的山水画。[2]怎样去点评李可染画笔下的“牛”?梅墨生认为,牧牛人物画是李可染寄托对童年生活的温馨回忆,一种田园之思。黄苗子则指出,李可染真正在传统山水画上下功夫的时期,是在20世纪40年代。这期间时逢抗战期,傅抱石当时也在重庆,李可染恰好与他为邻。[3]姜寿田认为,两人彼此友谊甚好,傅抱石是山水画名家,可以说李可染对山水画开始下了大力气与傅抱石的影响分不开。这时期,李可染的山水画已经摒弃了王石谷转向石涛,这亦是他的山水画发生转变和深入传统的一个重要时期。[1]

结合他的作品《松荫观瀑图》(1943年作),冯虚点评:“画景象的荒寒,笔墨的冷逸代表了李可染艺术个性的另一个侧面,也表明他对传统文人画做出了明确清醒的选择。也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他后来才有了投师齐白石之举。”这一举动后来,亦得到时间的证明。就在徐悲鸿邀请李可染前往北京艺专任教时,他的确选择去了北平而非是去杭州。对此,梅墨生分析,主要是出于两个原因:北平有故宫和齐白石、黄宾虹两个“活传统”。定居北京后,李可染每次外出回来都要到故宫去温习和观览历代艺术珍藏。他自己称“是去给祖宗上坟”。至于李可染对齐、黄二位前辈恩师的钦佩、学习,史料俱在,且多,这里就不再多提及。[2]

拜齐白石、黄宾虹两位大师为师

“李家山水”迎来直接突变契机

纵观李可染的绘画艺术,最为世人所熟知的当属他的“李家山水”。这一切的背后,不得不提及的是,李可染同时拜齐白石、黄宾虹两位老先生为师,在得到现代大师的亲自指点后,李可染的山水画迎来了一个直接突变的契机。

梅墨生分析,李可染拜齐白石为师后,他的山水画作笔墨风格渐趋沉凝厚重,不再像此前那样追求潇洒和奔放了。特别是从1954年开始,李可染首次长途写生是一发端,继而又于1956年再度长途写生,历时8个月,行程万里,逐步开创了自己的山水艺术境界。李的山水艺术基本上可以分成三段:1954年以前的第一阶段。这是他广泛学习、深入传统、师承借鉴的奠基时期。《春山半入云》(1948年,徐悲鸿纪念馆藏)为代表性作品;1954年后至“文革”后的1978年为第二阶段。这是他山水艺术的风格建立期,也就是他深入生活、营构自我语言的重要转折与成就期。此期作品,深入细腻,写实而又写意,重视“观物”,正为河山立了不少“传”,成为李家山水的主体内容。如《桂林春雨》(1959年)、《杏花春雨江南》(1961年)、《鲁迅故乡绍兴》(1962年)、《万山红遍》(1964年)、《山顶梯田》(1974年)等大量作品。1979年以后至去世为第三阶段。这是李家山水的完成阶段,也是抽象概括阶段,是画家的“我观”阶段,属于李家山水艺术的质变期。[2]

如何评价李可染山水的第二、第三阶段,学术界意见不一。梅墨生认为,李可染山水从第二阶段走向第三阶段既是客观与主观的制约,也是其艺术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只要完整地去理解李可染的全部的、主要的、一贯的艺术观念与审美主张,就不难看到其间的转换规律,也不难确认二者的水准高低与优劣。因此,综观李可染山水画的发展,应当看到“写生作画”是他的起始阶段和基本功工作,而写意概括,才是李可染山水画艺术的灵魂所在。对此,梅墨生进一步分析,从目前所见传世的1974年《水墨小品》开始,李可染山水有了质的飞跃,这种飞跃即是从写实向写意、从再现到表现、从逼真描绘到主观创造而主客观浑化为一的飞跃。令人难忘,最足以代表李可染山水画创造境界的仍然是他20世纪60年代以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的作品。此后作品,画家不多以具体而微的地点为画作命名了,而多是《柳溪渔艇图》或《杏花春雨江南》、《黄海烟霞》、《万山红遍》等等。[2]

一味突出其墨阴的形象

李可染可谓是孤例

提到李可染的“李家山水画”,世人总有疑问,李可染师从齐白石、黄宾虹两位大师,他们的山水画作到底又有何具体的不同?陈传席在点评李可染艺术遗憾时称:“一句话,他没有用最大的功夫打进去。”

事实上真是如此吗?对此,梅墨生分析,李可染的山水画在笔墨语言上,是近“黄”多于近“齐”的。[2]李可染也曾透露:“(画)层次学黄老师,线条构图学齐老师,慢慢形成一种风格。”(详见 1959年5月《颐和园写生谈》)所不同的是,齐白石到真山水中是勾勒要素,回来凭意象构造山川;黄宾虹在真山水中是画简笔写生,涂抹山川大势,回来作再造——反复叠加、丰富之而成作品;李可染却是面对山川,晤之入神,不放过对形质的具体摹写,又力求通过它而把握到山河的神韵,表现出一种审美的独到意境。在写生中剪裁,写生就是创造,创造不脱离写生,形成了自己的方法。这是一种传统与欧化相结合的方法。李可染的西画功底、造型能力、写生技巧都是现代型的。因此,这使他与齐、黄二师有了区别:既是方法的,也是结果的。[2]

在李可染转向山水画形成自己风格期间,仍有不容绕开的弊病所存在。姜寿田直言,从《家家都在画屏中》可以看出,这些写生山水画,在艺术上并不成功,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失败。他试图在写实山水画中“调合中西”,但结果却成了非中非西。20世纪70年代,由于受人身迫害和荒于用笔,他的创作下滑很大。虽然20世纪80年代,李可染走向泼墨山水,得自然之致,消解了早期创作的板结、枯梗,但整体风格却不如20世纪60年代的作品更具个性。特别是到了晚年,受书法水平的限制,他晚期的画,通常不用线,因此,他的山水画虽然也承袭了黄宾虹的积墨,但却将黄宾虹的线条抛弃了。姜寿田还指出,在古今山水画史上,很少有画家画山背,而一味突出其墨阴的形象,李可染可谓是孤例。一味地求黑,将山一律画成背影逆光,成为名副其实的“黑山白水”,实在也不是山水画的上乘境界。[1]

(参考文献:1、《现代画家批评》2、梅墨生《论齐门二李》3、黄苗子《大画师李可染及其艺术》)

简介

李可染 1907-1989年,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著名画家、诗人。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问诊专家

黄苗子:当代知名漫画家、美术评论家

梅墨生: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部副主任

姜寿田: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名家点评

李可染的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完全有他自己的独特风格,但是在笔墨方面,却可以看到现代画家中有齐白石、黄宾虹以及古代许多名家遗风。李可染的作品,润腴苍劲,这“苍”与“润”一对矛盾统一在笔的指挥下,就使得画面达到杜甫笔下惊风雨之妙的境界,是不容易做到的。

——黄苗子

他如果早打十年基础,比如从五六岁就打好国学基础和书法基础,或上世纪50年代前后,晚一点创作,多打书法和文学基础,也就是多花七八年或十来年时间“打进去”,晚几年“打出来”,他的成就会更高。不过他只活了82岁,不像齐白石、黄宾虹那么高寿,也是个问题。

——陈传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