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可染新山水画的高峰

 书画雅苑 2016-06-26

李可染

       李可染的画是当代一个高峰,但和前代比,他又是一个低峰峰成为当代的高峰,问题就有点严重。

       李可染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他一生的名言是:“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所谓“打进去”就是进入传统中去。前一半,他没做到,后一半,他做到了打出来了,他成为一代大师。陆俨少和李可染相反,他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却没有用最大的功力打出来。当然不是说完全没打出来;可染也不是完全没打进去,他早年学传统,画得很不错,甚至有人说他早年画好,应该按早年的路画下去,不应该变。说这种话的人都是糊涂虫。李可染如果按早年的画风画下去,不过是学学石涛、八大而已,他顶多成为“同能”画家中的一员,或者能成为一位优秀的画家,而不可能成为“独诣”的、卓然不群的一代大师。他早期画之所以可贵,正因为有后期的成功。如果没有后期画的成功,早期的画也就不贵了。

       李可染自称是“苦学派”,似乎自己没有天才。其实,如果他真的不是天才,他也达不到今天这个地位。当然,他不是那种才华横溢能诗能文的天才,他是一个老实的天才。我们把他和李苦禅相比,50年代甚至60年代初期之前,李苦禅的名气和表面才气不亚于李可染,甚至超过他。但李苦禅糊里糊涂地画了几十年,不知变。我曾评过“苦禅画前后固有小异,乃自然之老化,非蜕化也”。而李可染就知道变,他早年学石涛、八大,后来学齐白石,我见过他的一张画连书法都学白石不久,他又变,每一次变化,他都苦苦思索。

       他当时在中央美院工作,正值徐悲鸿提倡“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及”仅直接师法造化而已”,又提倡“深入生活”,他的山水画基本上是用笔墨画素描。他面对大自然,对景写生,他观察得极精微,画得极认真。当然,李可染用传统的笔墨画素描。而另外一些人用宣纸毛笔画素描,没有传统笔墨,和李可染比,就大差庭径了。西画传入中国,他又曾经学过素描,他有这个基础并能利用。徐悲鸿提倡素描,素描基本功也大大超过李可染,但他就没有李可染画得那么认真。

       而且,李可染得益于欧洲荷兰画家伦勃朗颇多。他常在一片浓黑的山石中留出一条白光,既生动醒目,又有鲜明的对比,这正是从伦勃朗的油画中(比如其名作《戴金盔人的头像》)得到启示。我曾打听过李可染是否爱看欧洲油画,比如伦勃朗的油画。得到回答是肯定的。去年,安徽画院画家朱修立到我家中来,他曾陪李可染几个月上黄山、下黄山,我向他问起李可染的问题,朱修立回答说:“李可染在黄山上亲自给我讲过:'我喜爱伦勃朗的油画,伦勃朗的油画喜欢在一大片黑调子中突出一道亮光,十分奇特。

       我的黑山黑水中夹有一道白光,正是从伦勃朗的油画中得到启示。不过,我用我们传统的笔墨表现出来了。,”可见李可染善于思考,你能说他没有天才吗?他这个“苦学派”可不是无目的、无思想的"苦学派“。”苦学派”这个字,有时也害人不浅,它有时给人误解:只要苦学,埋头画画,肯定能成功实际上,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没有顿悟,没悟,没有意外的发现,天天埋头画画,中年之后只有退步,不会进步。我说的“中年之后”,大约是老年或接近老年,这时人的思维迟钝,朝气和锐气都消失了,甚至目力、腕力也减弱了,画面上的朝气和锐气也消失了,平添了老气、昏气和暮气,画就退步了。

       安徽有个画家萧龙士,晚年作画不动脑筋,基本上靠习惯动作,所以,越画越差;李苦禅晚年的画恐怕也不如以前;蒋兆和晚年的画更不行,远不如他中年时的画。而李可染后期的画正是靠他的思考和修养才渐趋成熟的。他又善于利用他能得到的和具备的一切条件,又能知己知彼,知道应该怎样发展,这都说明他很聪明,也就是说,他具有一定的“天才”(老实的天才)。他老是说自己是“苦学派”,没有天才。画家们如果信以为真,那就上当了;研究家们如果默认了,那就也上当了。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语见《荀子·劝学》。)50年代后,李可染生活安定,他不必为生计奔波忧愁,也不可能靠画发财,于是他便慢慢地画,不求多,但求精,日新又新。李苦禅还在飞快地画,日十几张。徐悲鸿提倡素描、直接师法造化,李可染便顺着办,不逆于时。但他是用“心”去画、用“心”去思索。借鉴油画,利用素描,这是齐白石、黄宾虹一代人办不到的,他就从这个空隙中求生存,建立自己的基业。

       他不是书香门第,少年时代家学基础并不优越,再补学诗词、古文、外语已来不及,于是便放弃。记得他曾说过,他拉二胡有点天分,也有兴趣,很想发展,但基本功不行,于是只好放弃。知道努力不容易,知道放弃更不容易。要画好画,书法不练不行,但他的书法不可能赶上黄宾虹,这就确定了他用线赶不上黄宾虹,于是他便发展墨法。黄宾虹的墨法也是线法,这是黄宾虹的长处,李可染的墨法就是墨法,神功迹化,妙造自然,达到了一代高峰。古人说:用手杀人,用刀杀人,不如用心杀人;余曰:用笔画画,用苦功画画,不如用心画画;李可染的成功,处处体现了他的心机。“苦学派"们学李可染苦功易,知其心机难。

       在我的印象中,李可染的画在60年代风格基本形成,70年代成熟,以后就是重复,但也更臻于完善、墨道趋于神化。他嘴中说还要变,心中也想变,但又谈何容易。究其根源乃是其底气不足。同是画素描法,李可染的成功在于他有传统功力,能将素描化为笔墨而成为

名副其实的中国画,别人只是画素描。

       但李可可染尽管已达到当代大师的地位,很多人对他的画还不服气,就是因为他的传统功力没有达到大师级的地步,线条的火候未到。他的书法很好,但和和大书法家相比又差之甚远。他写字甚至做作(但也有做作美)。说他的画板滞,似有点苛刻,但至少说缺少潇洒。他不能诗,不能篆刻,才华有但不横溢。这都是局限。

       一句话,他没有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基底不足,所以,晚年想变也就难了,他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他如果早打十年基础,比如从五六岁就打好国学基础和书法基础,或者50年代前后,晚一点创作,多打书法和文学基础,也就是多花七八年或十来年时间“打进去”,晚几年'打出来”,他的成就会更高。不过他只活了八十二岁,不像齐白石、黄宾虹那样高寿,也是个问题。

       有一个问题,我一直奇怪。李可染在上海美专上过学,但却从来不承认刘海粟,更不提刘是他的老师。李可染人品极其高尚,为人忠厚老实,他对齐白石、黄宾虹时时执弟子礼,他在杭州国立艺专上过学,一直到去世前,对林风眠还是那么尊重。他去世前一个月,纪念林风眠九十诞辰画展在北京开幕,他恭恭敬敬送去一个大花篮,上书“学生李可染”,而且去了三次,对老师之情何其深切。

       但他对刘海粟一直很冷淡,在北京见到刘海粟时,他连应付都很勉强,更不会称“老师”。而刘海粟今天说这个是他学生,明天说那个是他学生,到了安徽、福建等地,比他大十几岁的老画家,他也说这是我的老学生:他甚至斗胆说徐悲鸿是他的学生,遭到徐悲鸿的否认,弄得很难堪,但他却不敢说李可染是他的学生。这个问题值得专家们研究一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