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希望我做一个观课议课评比量表。想到2008年曾经做过一个针对个人的评比表(刊于2009年1月10日的《教育时报.管理周刊》,附后),在这里就再做一个面向团队的比赛评分表。请大家讨论和批评!以后完善并有时间了,再写说明。 观课议课团队比赛评分表 (建议)
一、观课议课比赛评分表(建议)
二、关于设计“观课议课比赛评分表”的说明 (一)量表定位:既定位于考察参赛者观课议课水平,又定位于引导参赛者有效观课议课。 (二)该量适用:适合参赛者同时观察一节课以后,参赛者各自独立向评委陈述(或笔答)实际议课可能时的议论内容、议论方式、议论路线、议论效果这种比赛方式。 (三)评委根据参赛者陈述,以及参赛者对评委相关咨询的回答,给定分数并确定等第。 (四)量表项目说明: 1.关于“课堂故事”。在实践中没有脱离具体教育情境和故事的教育真理。采集“课堂故事”是把所有讨论建立在事实和现象基础上,一方面使议课具有普遍认同性,另一方面可以增强议课实效性,以实现观课议课“面向实事本身”的追求。教是学的背景,对于“课堂故事”,首先定位于说学生的学习故事,这是以学论教、有效教学的核心和基础。其次,故事能够清楚完整地刻画教学片段,能保证其他议课参与者明白故事背景、人物活动、故事结果。第三,根据讨论主题的需要,参赛者需要合理剪接故事,组织故事,突出与讨论主题相关的教学细节。 2.关于议课主题。强调主题是为了避免泛泛而谈。讨论主题既要有教学细节的基础,又要防止抓住偶然的枝节和细节不放。好的议课主题能够以小见大,引起深思和讨论,具有相对普遍的教学意义。为了引起讨论,问题需要转化为议题,需要用问句的形式表现。 3.关于对话设计。围绕同一课堂的议课比赛采用真实的议课有诸多不便,说“对话设计”是一种相对有效的替代。首先,观课议课需要以人为本,议课需要因人讨论,因人建议。参赛者对执教教师的认识和理解是参赛者的一项重要基本功。为了促进参赛者了解执教教师的情况,组织者可以先行提供参赛者的基础资料(如教龄、成就、职称等),也可以由参赛者各向赛课教师提出一至二个问题,请参赛教师作答。其次,参赛者要将主题分解成相互关联的几个问题,以更合理的方式和路线展开对话。第三,对某一个问题模拟对话,可以有效展示在议课中参赛者如何尊重对话者,如何有效影响对话者。 4.关于“收获预备”。有效观课议课体必须让参与者有收获。这里的收获一方面是对其他参与者有帮助,合理的建议体现了参赛者认识课堂、理解课堂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是参与者需要在观课议课中谋求收获和成长。 |
|
来自: 劳动者2010 > 《教育教学理论(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