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瓷器鉴定学习

 文香阁 2015-02-24
[转载]瓷器鉴定学习——认识康熙青花绘画工艺

    一、明末清初一种特殊的青花“分水”
    景德镇明代早期青花彩绘工艺为“一笔画”,明代中期以后为“双勾平涂”。这种工艺是用双线勾勒纹样轮廓,再用分水笔将同浓度的料水平匀地填在同层次的纹样上,形成青花独特的装饰语言。到了晚明清初之际,出现一种新颖别致的“分水”工艺,用于表现特定的景物而盛极一时,雍正以后就湮没不传了。虽然清末民国时期也曾效仿,但意味相差甚远。

2.jpg


    我们知道民窑青花大多纹样简洁,运笔快速,笔法率意。晚明民窑青花分水在一块纹样(或景物)上,出现料色有浓淡变化和晕散的韵味。如明万历、天启青花八仙祝寿图罐(图1,香港艺术馆藏),老寿星旁边石壁色调有浓淡。崇祯青花婴戏图花觚(图2-1,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的展开图(图 2-2)左下方一整块石由许多浓淡的笔触并列绘成。清顺治青花桃花源图瓶(图3,“癸巳”款)、肯花罗汉图钵(图4,“顺治丁酉”款,以上均为上海博物馆藏),在分水工艺上更为娴熟,表现出山石阴阳向背的立体感。

    青花“分水”工艺为了表现山石凹凸的特点,将原本平匀的“分水”改革为有浓淡渐变色调的分水,到康熙时期,这种新手法运用在青花山水图上,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二、康熙青花彩绘“绝技”试析解析
    长期以来,古陶瓷界分析研究康熙青花,都忽视了康熙青花山水图(也包括人物、花鸟图上的山石)上特殊的分水工艺,以下就此问题试作简析。
    (一)笔触式“分水”的工艺技法。所谓笔触式“分水”是指每一笔都川“分水”的技法表现出一定的形态。在康熙青花山水图如青花虎溪相送图笔筒(图5,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右边的山石和远…卜可见“分水”绘成清晰的笔触。这种笔触的特征是一端尖细而色淡,一端粗圆而色浓,笔触的色调从淡到浓渐变过渡。传统的分水足将预先调配的青料水,平匀地“分”在坯体上,而这种“分水”是如何起笔收笔和运笔,既表现浓淡色调变化,义有一定形态的呢?第一,有些笔触圆而色调浓的一端有淀的青料水痕,说明笔梢停滞在坯体上时水分多,被吸收后留下痕迹,这是明显的分水收笔特征。第二,分水时,必须笔锋带动料水珠染在坯体上,笔中的料水须很饱满。如果将笔先蘸淡料水,再蘸浓料水,浓淡料水溶和,表现不出图5中的笔触特征。山此推断其工艺是:预先配制成所需浓度的青料水(以笔触末端的浓度为准),将分水笔醮入料水中,提起后再略蘸清水,迅速而轻灵地下笔,运笔稍稍下按,收笔带动锋芒转起,这样出现的笔触具有起笔尖细而色浅,逐渐加粗色调渐深,收笔处形态圆浑的特征。

   (二)笔触式“分水”的艺术手法。将若干形态入致相似的笔触组成一个块面,表现出一个完整景物。如图5近景的山石,一个个笔触紧贴而不重迭,保持相似的色调变化,起笔处表现山石的受光部位,收笔处表现山石的外形轮廊,两组笔触式“分水”绘成中间光亮,两边深暗,明暗过渡自然,有凹凸立体感的山石。如果起笔处料色稍深与收笔处的料色深浅渐变不明显,最后还可以在亮处稍稍轻染更清淡的料水。远山则用清淡的料色,局部深浅变化水大。这样远近景物之间形成烟云缭绕的空间境象。与图5技艺相同,康熙青花山水图瓶(图6,同上)上表现出同样的艺术效果。康熙青花人物、花鸟图上,作配景的山石也采用山水图上相同的技法。

以上分析的康熙青花彩绘工艺笔触式“分水”技法和手法是这一时期鲜明的彩绘特征,此后再没有这样高超的技艺展现在青花瓷上,康熙青花特殊的“分水”工艺也就成为一种“绝技”。

    三、康熙青花山水图的艺术特色
    康熙青花描绘的题材丰富,有人物、花鸟、山水和各种形式的变形图案,而以“分水”绝技表现在山水图上的艺术特色最具典型性。主要有两方面:

    (一)青白均衡,深浅明暗整体匀称。
    1.色块深浅变化。每个有深浅色调的色块表现各种形态山石的立体感。各个色块横斜穿插,参差起伏。如图6每一岩石之顶均为亮部,与后面石根的暗部映衬。青白对比强烈,多处的对比又协调统一起来;右边的砥石斜伸,既有峻峭之势,又补远山下大片的空白。挪让开的空白让平顶两隐士闲观浮云,寓襟怀高与众山齐之意。青花山水图瓶(图7,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也具有同样的特征。

    2.色块多分层次。康熙青花在沿用传统分水工艺(平匀“分水”)的基础上又增加料色层次,即所谓“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等五种。如青花赏月图瓶(图8,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石壁色调最深,石坡立面,人物衣袍次之,石坡平面与远山最浅,这是设计图稿时已确定各部位需用的深浅不同的青料水。康熙青花中,浓淡渐变和平匀的色块也灵活地运用。如青花清溪垂钓图凤尾尊(图9,景德镇陶瓷馆藏),腹部上峭壁的色调是深浅变化的,平坡远山的色调是平匀的,颈部的山石也是深浅变化的,楼顶(深)、楼墙(浅)、坡面(浅)都是平匀的分水。这些既有自然景观的特征,又有装饰画的艺术特色。另外,色块轮廓清晰,也增添了装饰味。

    3.细线组合块面。康熙青花采用青花料笔钩线,山水图中的景物均为铁线描,如图8和青花山水图瓶(图10,同上)中山石的轮廓、树干、枝、楼阁、水波等均是匀细线条钩绘的。然后在景物上分片分水染色形成有浓淡层次的块面。画树一般有三种:一是细线画叶再染色;二是画小圈叶再染色;三是画密集的小枝再染色。树枝、树叶都很紧凑地构成一定形态的块面。画水波均用细长的平行横线,若干条线为一组也构成一定形态。偶用小圈绘水波涟漪。

   (二)青花色彩明艳,分水生动有韵味。典型的康熙青花色彩翠蓝、明丽,一般没有滞笔而沉积的料色痕和混浊的笔痕,胎质细而白,透明釉的釉层薄,因此,青花料色显得格外湛明清澄。其次,高温烧成时,青料水在胎体中晕散,成瓷后在透明釉下,一组组“分水”的笔触有明快的韵律感,好似水墨在生宣纸上洇散的墨韵。

    综上所述,从晚明青花率意的分水出现浓淡料色变化的笔触,到清初成熟的笔触式分水,是艺术理念的改变触发工艺的创新,而一个时代的独特技艺,反映出一个时代典型的艺术特色,这在康熙青花山水图上是一个明证。分析研究康熙青花绘画工艺,对鉴定康熙青花瓷器具有重要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