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品赏析】清同治象牙雕刻镂空龙船

 RK588 2015-02-24

广州博物馆藏的清同治象牙雕刻镂空龙船是当时为庆贺慈禧太后40寿辰的特制贡品,工艺精巧,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牙雕精品。龙船长93厘米,宽17.5厘米,高53厘米,采用镂空雕和圆雕相结合的制作工艺,由多块象牙拼装而成。船头为一龙头,炯炯有神的双目之下,龙嘴微张,配以用丝线制成的龙须,神情活泼灵动;船身及船尾分别为遍布龙鳞的龙身和游动上扬的龙尾。楼高三层的船舱主体如盖房搭架一般稳稳地落在龙身上,布局得体,构思巧妙。船舱的窗、围栏及廊柱均采用镂空雕刻手法以缠枝葡萄纹、团寿纹或花草纹表现,通透精致,为典型的广州牙雕镂雕风格。底层近船首处有蓝采和、何仙姑、汉钟离等八仙庆寿的场景,舱内有乐师演奏,船舷两侧各有八名童子持浆划船,船尾有一人掌舵;中层大厅正中端坐的贵妇人正接受各方的祝寿,仕女身穿彩衣恭献贺礼;顶层则有花草、旌旗和罗帐等装饰。而龙船上的人物、花草、旌旗等均进行茜色,以增强立体感。整首龙船,给人一种生机勃勃、无限活力、气势不凡的感觉,尽显皇家气派。

广州牙雕工艺拥有悠久历史,极富装饰性,以工艺精细、玲珑剔透而闻名于世。广州地区的象牙雕刻早在秦代已经出现,到晋代还发展出象牙编织的精湛工艺,据《晋书》记载,当时就已经有象牙簟。到了清代,其工艺发展和生产规模更是达到了高峰时期。清康熙海禁以后,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唯一港口,东南亚等地的象牙大量输入广州,得天独厚的地位,为牙雕工艺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广州牙雕也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其工艺技术远远超过了其他地方,成为全国之冠。据《广州通志》载:“谚曰:苏州样,广州匠。香犀、象、蜃、玳瑁、竹、木、藤、锡诸器俱甲天下。”从传世广东牙雕之多,技艺之精,做工之繁,可推断出当时广州牙雕的规模远远超过苏、宁、杭等地的牙雕行业。

广州牙雕制作着重雕工,讲究牙料的漂白和色彩装饰,作品多以牙质莹润,精镂细刻见长,玲珑精巧,华丽美观。按工艺技法,广州牙雕有雕刻、镶嵌和编织三大类。雕刻多采用阴刻、隐起、起突、镂雕、茜色。而最擅镂雕,这与广州独特的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广州地处南方沿海,气候温和湿润,非常适宜对质地细腻的象牙材料进行精雕细刻,作品往往层层镂雕,但极不容易脆裂,非常适宜制作钻镂、透雕的作品,再加上原先的工艺水平,镂雕逐渐成为广州牙雕工艺最具特色的技艺。牙片可以做到“薄如纸”,呈半透明状,镂空玲珑剔透,雕镌细如游丝。“茜色”则为清代广州牙雕的又一特色,“茜色”即染色,是用茜草等各种植物的色料,涂染在象牙雕作品的表面,使其色彩斑烂、娇艳富丽,更富装饰性。此技法吸收了西方的明暗法,以增强物象的立体感。

广州牙雕的品种很多,画舫无疑是当中的重要题材之一。清代广东水网密布,对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来说,各式各样的船是重要的出行工具,和他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自然而然,船成为了该地区民间工艺者创作的灵感源泉。早期的牙雕船,通常只有单层,结构简单。后来,牙雕船逐渐向富于装饰性、观赏性的方向发展,船上通体刻画图案花纹,美丽如画,而单层船体也渐渐向多层船体发展。

除了画舫外,“球内套球,逐层镂空,层层转动”的象牙球也是广州牙雕最富特色的品种之一。象牙球的历史可追溯到宋代。据曹昭所著的《格古要论》记载,早在宋代就已出现象牙球,时称“鬼工球”。到了清代,经过广州工匠艺人的细心钻研和创新设计,象牙球的层数逐渐向多层发展。广州博物馆藏的清代象牙镂空雕福寿宝相花套球便是当中的精品。该象牙球直径为8.5厘米,层数有11层,雕工精细,球体表面有4个孔洞,并镂空浮雕团寿图案,各团寿图案之间以传统的缠枝纹相连,并以一万福结作为垂坠。象牙球的制作工艺极为繁复,要经过选材、钻孔、分层、钩层、内层拉花、表面浮雕等步骤。广州艺人翁昭、梁雄制作的25层象牙球,曾获1915年太平洋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荣誉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