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访皮影艺人从驴皮影到辽南影调戏

 草木之人66 2015-02-24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门口唱大戏,接姑娘,带女婿,小外甥,也要去……”瓦房店市杨家满族乡文化站站长王军肯定地说:“这段在辽宁地区流传甚广的儿童歌谣就是过去农村唱莲花落子和皮影戏的写照。”
  1934年《庄河县志》记载:“影戏,有所谓驴皮影者,即影戏也。农民凡有吉庆、酬神等事,多聚资演唱。”每逢“挂锄”时节或秋收大忙之后,村民们多在坡地、场院设台演唱皮影戏,遇上艺人和观众情绪高涨时,往往可以演到鸡叫头遍,甚至东方破晓。
  

1.jpg

穿起旧日的戏装,重温往日的感觉。 侯滨江摄

2.jpg

外国人不知道影人是怎样活起来的,纷纷到后台看个究竟。王军摄

3.jpg

精心制作的皮影让人眼前一亮。 侯滨江摄

    相关链接
  据有关专家介绍,目前国内皮影戏最繁荣的地区当属河北唐山,他们目前已经发掘整理了二十余个曲目,并制作出 VCD光碟,其中不仅有《五峰会》、《白蛇传》、《薛刚反唐》等,还有单本的《猪八戒吃西瓜》,猪八戒的影人居然还会逐渐鼓起肚子来。
  我省的凌源市也是皮影戏的重要基地,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全国皮影基地县。辽西的皮影在演唱风格上与辽南有较大不同,大多以假嗓演唱为主。

  皮影艺人吴宗英

 4.jpg

孙德深正在摆弄他的皮影。侯滨江摄

  甲申春日,桃花正红,记者来到瓦房店市杨家满族乡吴沙村,敲开吴宗英的家门。老吴正在家里编筐,只一会儿的工夫,两个结结实实的粪箕子就编了出来,记者惊诧于他的速度,他却笑着说,这算什么,当初我在全瓦房店比赛编苹果笼,共编了36个,平均10分钟编一个果笼一个盖,得了第一。20多种农用筐他都会编。他最拿手的是灌猪血肠,早就被人封了个辽南第一的美名。
  同编筐灌血肠比起来,老吴最拿手的还是唱皮影。他十几岁就开始学皮影戏,38岁那年正式跟村里的老皮影艺人张万明学习皮影。那年张万明已经68岁了,带着村里的七八个艺人一唱就是两个月,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唱上五六宿,几乎唱遍了瓦房店的各个乡镇。1998年,他们还唱到了沈阳。
  在辽南的皮影艺人中,吴宗英的唱工是非常有名的,他不但能唱丑、唱生、唱大,还会雕刻影人,在丑角行腔上,他有独特的风格,道白也非常有特点,被行家誉为南派皮影的主要艺人。
  采访结束时,老吴打开了柜子,拿出演出的行头,唱了一段“三请樊梨花”,但是他还觉得不过瘾,又叫过来老伴高秀英,夫妻手拿折扇,合唱了“夫妻双双把家还”!

  瓦房店———辽南皮影的故乡
  
  皮影戏是演员操作用兽皮、硬纸或塑料刻制的人物、禽兽、风光、器物等形象,以灯光照射投影于纱幕上,并配以唱腔和音乐伴奏,来表现故事情节、人物场景和情感情绪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皮影戏是一个古老的民间戏曲剧种,大约起源于汉朝,唐宋年间在全国已经相当流行,由于流传地区民俗方言的差异和表演形式、音乐语言及其制作材料的不同,已经形成若干剧种。其中影响大的有:河北的乐亭皮影、陕西的碗碗腔、湖南的长沙皮影、浙江的海宁皮影、福建的龙溪皮影、广东的潮洲皮影等。由于长期发展和演变,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板式和腔调,皮影戏演员和行当也很齐全,生、旦、净、末、丑都有。
  辽南皮影戏,主要流传在鞍山至大连间比较富裕的金州、复州、海城、盖县地区,是乐亭皮影戏的一支,是通过陆地海洋的商业交往,以及移民文化的移植交流传播过来的,大约有300年左右的历史。过去说的关里影,是指山海关以西地区的皮影,本地影则是指山海关以东辽南地区的皮影,本地影由于地方语言和民俗民风的不同,又分为南北两派,北派是指以瓦房店复州城北部地区,一直到盖州、大石桥和海城等地。南派则是指复州城以南地区,普兰店、三十里堡和金州等地区。大连解放后,艺人们创作了一些现代题材的新剧目,皮影演出的照明也开始使用电灯,影窗也开始大型化。有一首在全国流传的歌曲“俺是个公社的饲养员”,就是当初的旅大歌舞团在皮影戏的唱腔基础上整理出来的。
  皮影戏在演出上十分灵活方便,一块白色影布,大多用白布制作,大约一米高,两米多长,两边用木框支起来,顶端用绳子和顶棚支起。一台影箱有若干个影身和影头,高矮在30厘米左右,影人的雕刻,脸谱均是侧面,双手可前后摆动,影身也可前后走动,另外还有辅助的桌椅、楼台亭阁、战马、兵器等。过去皮影是用四个捻的油灯吊在影窗里面照影,近几年大多改为电灯照明。另外,在影人的制作上增添了现代的一些技术,如影人中的仙人可以口中喷火,有的可以“抽烟”并能吐出烟圈儿,还有的可以表现出下雨的场景。
  皮影之所以被称作驴皮影,主要是因为影人最初是用驴皮制作而成,制做方法首先要用生石灰把驴皮熟出来,然后进行抻刮,必须把驴皮刮得像毛玻璃一样半透明,然后再进行雕刻,人物刻出来后涂上颜色,最后进行拼接。影身一般是固定的,影头则可以根据情节的变化进行更换。影人的保护也是一门学问,驴皮做的影人都要进行晾晒,晒的时候一定要在春天,如果在夏天的烈日下,影人就会晒瓢。
  如今,我市皮影艺人主要集中在瓦房店市境内的杨家满族乡、复州城镇、得利寺镇等地,上个世纪60年代,瓦房店的皮影班子有43个,皮影艺人四五百人。1998年,杨家满族乡代表大连参加全省的皮影调演,一出“三请樊梨花”获得了全省二等奖,从而奠定了杨家在皮影界的地位。这个乡的吴沙村、姜沙村、杨家村、台前村和前二十里堡村均有皮影艺人在活动。63岁的吴忠英、70岁的姜明起、66岁的赵君茂均是这个乡吴沙村的皮影老艺人,而吴雅男则是这个乡最年轻的女皮影艺人,他们均参加了在沈阳的演出。就是这些人,在1998年8月,为德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瑞典等国和香港的朋友,表演了传统皮影戏《锁阳关》。法国的文化界还邀请杨家满族乡的艺人们到法国去演出,但是考虑到张万明等老艺人年事已高,不能乘飞机长途旅行,只好作罢!
  1992年,记者曾经来到这个乡采访了老皮影艺人张万明。那时老人已经80岁高龄,但是提到皮影艺术仍然是津津乐道。他最大的遗憾就是在“文革”之前,以近200元的“高价”把自己珍藏的影箱卖掉,如今花上5000元也买不回来那样的影箱了。老人已经于前年离开人世,但是他在辽南皮影艺术界的影响力却依然还在。

   “孙胜班”的传人孙德深

5.jpg

洪波是瓦房店市皮影界的小字辈,但却是拿影 的行家里手,图为孙洪波在演出。王军摄

6.jpg

皮影艺人吴宗英在为外国客人演示皮影技巧。 王军摄

7.jpg

皮影戏就是这样上演的。 侯滨江摄

  来到瓦房店市复州城镇莲花村孙德深家已是晌午,炊烟已经升起,老伴在厨房做饭,屋内的墙上挂着两幅装裱好的工笔画,一幅是鸟,另一幅是两只猫,他家的门上雕刻着一条红色的大鲤鱼,一问才知道,这些都是出自老人的二儿子孙福绪之手。据这个市的专家介绍,孙福绪的影人雕刻技术已日臻成熟,他和姐姐耍皮影和唱皮影的水平,在年轻人中更是佼佼者。
  孙德深出自皮影艺人世家,他的父亲孙永安早在解放前就在瓦房店市打园子,一个人就养活全家18口,“孙胜班”在辽南非常出名,一个班子居然可以唱两台影戏。
  老人和儿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刻完古典四大名著,目前《西游记》和《三国演义》的影人已经基本刻制完成。他告诉记者,父亲早就告诉他,唱皮影要注重形象,父亲班子里有个规矩,夏天天再热也不能只穿着裤衩唱戏;另外就是要有个好班头,人说领千军万马,不领一个杂耍,班头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老人把珍藏的影箱搬了出来,里面是上百个影身和影头,里面用毛笔写着:文武旦包、反王扎巾包、神妖怪包、相沙王帽包、文生武生包等,让记者一头雾水。老汉解释道,这是影人的分类,便于查找。
  收拾完这些影人,老人发出一声叹息,如今一张驴皮要500多元,做一个影人就得三五天时间,他一指正在唱着的电视说,都是这东西和电影闹的,皮影戏再也没有过去的风光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