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陀教育一百句(上)

 勿染尘埃 2015-02-24

         佛陀教育一百句(上)

一·佛教的创始人是谁?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仁慈;“牟尼”的意思是:寂静

二·佛陀和世尊是谁?

佛陀、世尊是晚生后辈对释迦牟尼佛的尊称。二千五百年前(中国汉历记载三千年前)佛陀出生在北印度。就是现在的尼泊尔。佛陀诞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入灭。老一辈的大德们,对佛入涅般的纪念日,便是用这个纪年。历史记载佛在世的时候,曾今为大众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佛入灭后一千年,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佛教正式传入中国.

三·什么是佛?

学佛,首先应明白什么是佛,这是一定要搞明白。 “佛”这个字译成中国文字的意思是“觉悟、智慧”。佛教传入中国的经典,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当时古字里有“弗”字,音与梵文发音的“佛”字相同,释迦牟尼佛当时是人间王子,通过学道后成佛,所以在“弗”字旁加个立人边。

“佛”字是佛陀专用字,是当时古大德们新造的一个字,这充分显示了当时老一辈圣贤们的聪明智慧。佛当时是人和我们一样,佛不是仙,也不是神,佛是人,是个觉悟的人,通过努力修行最后成为佛。如果我们遵照佛的教诲去做,也可以成佛。佛经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众生与佛平等的,没有差别,决不是说只有释迦牟尼一个人可以成佛,人人都可以成佛,由于凡夫众生迷惑颠倒,不觉悟。

如果觉悟了,彻底丢掉执著。妄想,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明白了,成绩合格了,由凡夫众生都可以成佛。

四·什么是法?

佛用一个代名词代表万事万物,这个代名词叫做“法”。佛法即佛教的义理,真理,这是它的基本意思。在应用起来,法的意思非常广泛,它可指一般的规则,法则,或品德,品格;在认识论,它可指本性,属性,性质,特质,凡意识所能思及的,都可以说是法。所以“佛法”两个字连起来,就是无尽的智慧、觉悟,觉悟了宇宙人生一切万事万法。佛法无边。确定是无量无边。所觉的对象没在边际,能确的智慧也没有边际。这无量无边的智觉诸位要记住,是自己的本能。所以佛法是使人转迷成悟、转痴成慧、转凡成圣的根本大法。

五·什么是佛教?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用现代话讲是对不同空间的生物至善园满的教育。教育内涵包括了无边无尽的事理,比现代大学里的课程内容多。时间上,它将过去、现在、未来;空间是,它将我们眼前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是在彻底破除迷信启发正智。所以它不是宗教,是教学,是教育,是多元文化的教育。

六·对释迦牟尼佛为何称“本师”?
  在日常生活中,只有教学才有师生的称呼,后辈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意思是根本的老师,这表示佛陀教育是他老人家创办的,他是第一位创始人。后辈称“弟子”,弟子是中国古文化中学生的自称。从这些称呼中才知道,我们学佛,与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


七·何为菩萨?学佛的人与其关系是什么?
  菩萨,从梵文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觉有情”。菩是菩提,萨是萨陲,印度梵语是菩提萨陲,中国人简译成菩萨。佛门里清楚说明,佛与我们学佛人是师生关系;我们与菩萨是同学的关系———菩萨是佛早期的学生,我们学佛是佛现在的学生,菩萨是我们的学长,我们与菩萨是前后期同学。

八·寺与庙有何不同?寺庙是不是一回事?

在清朝初期以前,寺是国家常设的办事机构,是翻译佛经、讲经、学经的道场。寺院庵堂都是学校,每天都讲经说法领众修行。庙是祀祠亡灵

鬼神的场所。如:太庙、帝王庙、关帝庙、城隍庙等。

九·和尚是什么意思?

“和尚”是印度话,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亲教师”,就是亲自指导我们的老师。就像现在学校里的指导教授,他若不直接指导我,就称他为“法师”,比如:学校里的老师很多,但他没给我上过课,没出息有指电过我。“和尚”不单指出家人,在有人(没有出家)真正传授指导学问的也可以称为和尚。

十·阿阇梨是什么意思?

  代表和尚教学的老师称作“阿阇梨”。阿阇梨的言行,可以做我们的榜样,可以做我们的模范,我们可以跟他学。(这些称呼在教育里才有,宗教里面没有这种称呼。由此可以证明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

十一 · 什么是一神教?

         一神教是指只尊崇一个神的宗教。比如 :天主教, “上帝爱世人,世人爱上帝”。 又如 :伊斯兰教只信奉真主阿拉, “阿拉确实是慈悲的”。

十二· 什么是多神教?

           多神,是指信奉多种神的教派,称多神教。如:信奉天神,财神,山神,门神等等多种神。现在的印度教,过去称波罗门教,信奉的神有九十六种之多。

十三 · 什么是无神教?

          无神,是指人的一切不是神赐予的,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称无神教。佛教属于无神教。佛教是教育,它的纲领是指导众生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的好与坏属自作自受,不是哪一个神强加给你的。需要说明的是,佛教虽不认为神能主宰一切,但对神的态度是尊敬,敬而远之,并不是否认神的存在。


十四 · 什么叫外道?

         不看自心,心以外去求法,称“外道” 。“外道”并不是贬义,并非指佛教以外的宗教,而是指心外求法者。佛教称内学,内学就是教你看住内心,着重内心修养,内心的觉悟,一切唯心所造。遇到事情不能怨天忧人,不可心外求法,凡属不看自心,心外求法的均称外道。

十五 · 何为因果?何为业报?

        “因 ”就是原因,也叫因缘。“果” 就是结果,也叫果报。“业”是指一切身心活动,分为身、口、意三业。“报 ”就是业报应,即由三业的善恶所导致的结果,因是业,果就是报。因果又叫业因果报,又叫因果报应,是佛教基本原理之一。


十六 ·   因果关系是什么?

“已作不失,未作不得”。 “因未得”“果” 之前,不会自行消灭;反之,不造作业因,也不会得其相应的结果。由此可知,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不虚弃,果不浪得。前因后果,因因果果,果果因因,循环不断。一“因”产生“果”,其“果”遇缘又成“因”。这种因果关系,永远是无尽头,后无终止。即果也是因,因也是果。相续交替互为因果,因果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并不是佛教的规定和发明,只不过是佛陀把它揭示出来而已。

十七· 何谓三世因果?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我们今生所受的善恶果报,都是自己前世所种的业因;即使是远在百千劫前种的业因,也不会自行消失,一旦现在因缘成熟,就会自食其果。“善恶之报如影随行,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十八· 何为现世报应?生报、后报又是什么?

现世报应:就是现在做的善事恶事,现世受到福报或恶报。生报:即今生做善恶,来世受福报苦报。后报:即现在做善恶,到第二、三世乃至百千万亿劫后,才受善恶报。后报的迟早,取决于因果何时成熟,但只要种下业因,定受果报。“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十九· 什么叫“修行”?

         修行就是修正行为。修行就是将我们对宇宙人生错误的看法、想法、做法,加以修正。我们的想法、看法错误,就是心里行为不当,要把它修正过来,这叫做修行。简单的讲真心改正错误行为就是修行为。

二十· 什么叫学佛?

        佛法的修学,大乘佛法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发心真诚,真诚就是菩提心。发心要真实,真实就能与佛菩萨感应道交。发了心后要认真修行,学佛修行绝对不是只在菩萨像前念经,祷告,磕头,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真正能够做到身、口、意三业清净,正确而没有过失。拜佛念经是形式上的修行,真正学佛要学菩萨,菩萨修行是在红尘中修,万马奔腾,一心不乱,最终达到最高标准。由于我们的错误很多,自己并不知道。世出世间大圣大贤,他们所教导我们的,实际上就是他们的生活、言行、处世、待人接物。学生们把它记录下来,就变成了生活的规模,在佛家称为戒律,在儒家称为礼。学生记录下来给我们作参考的地圣贤人的生活行为,他们的生活是正常的,我们的生活不正常。他们的思想是正确的,我们的思想是错误的。处处向他们学习,这是学佛。

二十一· 把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是谁?

          佛教正式伟到中国在汉朝,非正式传入的更早。在周朝时已经陆续传过来。正式是国家派使节到西域去迎请,礼请过来最初的两位法师,是竺法兰和摩腾。两位法师把佛教法器、佛像、经典第一次正式带到中国,为中国朝野所接受。

二十二·最早的佛教寺院是哪个寺?

         中国佛教第一个寺,是河南洛阳的白马寺,洛阳当时是国都,所以国家把从西域迎请来的两位高僧竺法兰、摩腾,安排在鸿卢招待。前文已介绍,寺是汉朝政府办事机构,皇帝直接管理的有九个寺,寺的领导者叫卿,我们称作公卿。鸿卢寺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所以外请的大德高僧由鸿卢寺接待。后来想把两位师傅留在中国,鸿卢寺属外事机构,不能长久作招待,为此皇帝下令从原来九个寺又增加了一个寺,为十个寺,这个寺就是佛寺。

二十三· 中国的第一寺为何称“白马寺”?

在两千多年前,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马,当时从西域请来的高僧们所带的佛经、佛像等法宝是由一匹白马驮载而来的,为了不忘记的功劳,中国的古代大德们把这第一定为白马寺,以示纪念。从这点表明,中国古人心地非常厚道,就连畜生所做得有意义的事,都不埋没它,时时刻刻都让后人不要忘记。

二十四· “经”是不是全是佛说的?

          “经”这个字是通题,凡是佛教科书都用经字做一个总题目。经是不是全是佛说的?不是的。佛教确实是开放的,是民主自由的,这一点跟其他宗教不一样的,宗教里面只有上帝的话才能称经,其他的人根本没有资格再说。佛教不是如此,佛教讲五种人说经,有佛说、佛学生弟子说、仙人说、天人说、变化人说。但是有一个原则,只要所说的跟佛所讲的意思相同,在佛教里面都承认它是“经”。如果所说的不是事实真相,与佛说的意思不一样就不能称为经,这是《大智度论》里面讲的。

二十五· 什么叫“经”?

          中国古人称最好的书本是为“经”,这是对好的书本极其尊重的意思。古代法师,常常用贯 、摄、常、法四个字加以解释。

“贯”是将它的语言文字有层次,有条理,一点都不乱,从头到尾都能贯穿。“摄”他能够摄受人心,让你接触之后,欲罢不能,就像磁石吸铁一样,它有这个能力。我们看一般的报纸,看一遍不想再看第二遍,它没有这个能力。可是佛经看多久都看不厌,愈看愈欢喜。这是摄的能力。“常”是它里面讲的道理方法永远不会变。无论是在哪个时代,无论有哪个环境,它都是正确的,它对你都是有利益的。“法”是法则,无论在什么处所,什么年代,任何人修学,依照这个法则,决定可以成就。所以,经能够达到以上四个标准,具足这四种意思的书,称之为“经”。

根据阿毗昙心论,经有五种意思。

1 ·出生:出生一切诸法,也就是说经典能产生一切种种解脱的方法,使你的生命绽放出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光明,让大智慧引导你走向真正的人生,包括现在的幸福。

2·涌泉:经典义味无尽,就象泉水,如同源泉滚滚。意思就是你要好好研究佛法,里面就具足迹无量无边的道理,如涌泉般地涌上你的智慧心头。

3·显示:显示的意思就是这个经可以阐发,阐就是发扬光大,阐发一切义理,叫做显示。

4·绳墨:就是辨别邪正曲直,做木工的人用黑线一拉,然后一弹,就会出一条黑线,顺着黑裁下去,木料会很直很正。

5·结“髟曼”前二字是一个字髟在上曼在下:就是义理连贯,没有散乱的意思。

二十六· 什么是“般若”?

   “般若”翻译过来的意思是“甚妙的智慧”。中国古代圣贤,对语言翻译非常认真。有些字或词的意思太多。如不能很好地表达它的意思,就不翻译,所以“般若”是音译没有翻译。这个音有人读“班若”就不正确了,古时候读做般若(BO RUO)。

般若波罗密是智慧,这不是一般的知解,而是一种觉悟的慧观。对于内在、外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丝毫不迷惑,这称之般若罗密。

二十七· 什么是“波罗密”?

           “波罗密”翻译出来的意思是“彼岸到”。中文的意思是“到彼岸”。中文说“到彼岸”,外文说“彼岸到”,这叫“波罗密”。如果你对这个般若,不能够“波罗密”,那你就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不能从此岸渡过烦恼到彼岸。

二十八· 什么是三宝?

三宝为佛宝、法宝、僧宝。佛家讲“三宝”,这个“宝”是什么?宝是佛的教导。这些道理方法是佛说的,佛是宝。佛不在了,佛所留下来的经论是宝(法宝)。依照这个经论的道理方法去修学的,这个人是宝(僧宝)。三宝里头的僧宝,不是只说出家人。不论出家人或在家人,只要真正按佛的教导修学的,都可以称宝;反之,无论什么人均不能称宝。

二十九· 什么是僧?

“僧”是清净的意思,也代表团体。四个人以上在一起学习,这个团体就叫“僧团”这四个人不论是在家人,出家人。只要是四个人在一起依照佛法的理论方法来修学、就叫“僧团”,这四个人就称为“僧。僧不一定专指出家人。

三十·“比丘”、“比丘尼”是出家人的专称吗?

        出家人的专称只有“比丘”、“比丘尼”(出家女众)、“沙弥”(年纪小刚出家的男众)、“沙弥尼”(年纪小刚出家的女众),这决定是出家人。所以“和尚”“法师”“阿阇黎”“僧”,人分在家出家,这些名词一定要明白。

三十一· 什么是住持三宝?

        “住持”是形相上护持三宝,形式上寺院、庵堂、佛像、经典、出家人代表的就是住持三宝。住持虽然是形相,如没有这种形相,佛法就不能利益广大众生。佛不在世时,佛菩萨形相就是佛宝,看到它就想佛,想到“觉”。见到经典就想到“法”,想到“正而不邪”,看到出家人就想到“净,”净而不染。

三十二· 什么是“正法”、“相法”、“末法”?

          佛虽然不住世了,但是佛的法运还没有结束。释迦牟尼佛的法运是一万二千年,从佛入灭算起,佛灭度第一个一千年是“正法”;第二个一千年是“像法”;第三个一千年以后,有一万年的时间叫“末法”。现在是属于末法时期的的第二个一千年,末法往后还有九千年。

三十三· 什么样的人称为“居士”?

         居士在印度称“优婆塞”、“优婆夷”。意思是清信男、清信女,或近善男、近善女,是指在家的修行者。很多修学佛法的人,由于各方面原因不能出家,受持“三皈”后,在家里面按照佛陀的教诲修行,这样的人称居士。

三十四· 什么是“自性三宝”?

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是自性三宝。皈依是三自皈,皈依自性三宝,将内心的觉、正、净、表现在日常生活,处世待人接物上,属行为上的三宝。例如:六根接触六尘,的确做到不迷惑,没有邪思,是自性正,没有污染,就是自性清净。变成了行为上的三宝,这就是三自皈。自性三宝,是真正的依靠与皈依处。

三十五· 什么是“六根”与“六尘”?

         六根是指六种认识机能:眼、耳、鼻、舌、身、意。对于接触六尘的六种认识机能。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此中、色、声、香、味、触、是具体的物质性的。其相应的认识技能分别是眼、耳、鼻、舌、身。法则可以是具体的物质性的,亦可以是抽象的物质性的,例如概念。这是意识的认识对象。一般言,凡是可以感触的以至思想的,都可是法。而为意识所认识,故意识的对象最为广泛。

三十六· 什么是“三途八难”?

         “三 途 ”是畜生、饿鬼 、地狱。众生作恶事,就会堕入此三途,作为果报。地狱是火途 ,饿鬼是刀途 ,畜生是血途。

“八难”是指没有机会听闻佛法的八种难。

 

“四空天”也是长寿天,没有佛菩萨弘法,“北俱卢州”没有佛法。佛经上讲,北俱卢州人寿命千岁,也不短命,也不生病,由于太享福了,不能接受佛法。

“盲”“聋”“喑哑。” 盲无办法看经,聋无法听经,哑有疑问不能问,都是修学佛法的障碍。

“世智辩聪”,自以为聪明智慧,自以为菩萨不如他,不能接受佛法。

“佛前佛后”生在佛没有出世之前或生在佛灭度之后,没有机会信佛闻法。这个“佛前佛后”是指佛的法运。

三十七· 什么是“五体投地”?

五体投地,又称五轮着地。两臂、两膝与头著地礼拜,这是最尊敬的礼拜方式。

三十八· 什么是“五乘佛法”?

善恶有标准,标准层次很多,通常在佛法里面讲“五乘佛法”、五乘佛法就是五个标准: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每一个阶层的标准都不一样。但是它有一个不变的原理,就是利益众生的事业,这是善业,利益自己的事业就是恶业,这种说法许多初学人不能接受,哪能个人不为自己!我为自己有什么不好?可在佛法里真是不好。为什么?因为佛法的目和世间法的目的不一样,佛法的目的是要做佛。佛说你之所以不能做佛,而生活在六道轮回里就是因为你自私自得的心太重。所以做佛不可有我执,如果有自私自利,就不能超越三界、十法界,有我执就脱离不了六道轮回。”

三十九·什么叫“安居”?

由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阴历),这三个月间,修行僧人都不外出,云游的僧人,除特殊情况外,也都回到寺院,集中于一处,专心修行。这个时期的修行,为三月结夏安居,一般简称“安居”。

四十·“三藏法师”是什么意思?

三藏是经,律,论合称三藏,藏是一切佛教的文书,教义的储藏之意;梵文的意思是筐、篮或笼,举凡佛教一切圣典,都是藏;这些圣典通常分为经藏,律藏,论藏三部分,故称之为三藏。对通晓经、律、论的僧人的敬称,为三藏法师。如玄奘法师,是唐朝时期的和尚,精通经、律、论,故被后人亲切地称为唐三藏。

四十一·什么是“魔怨”?什么是魔?

魔怨是讲烦恼,佛在《八大人觉经》里面讲了四种烦恼:四种魔: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魔是折磨,怨是怨害,所以必须要认清楚,要精进,你的精神、时间都有集中在道业上,魔怨虽多,没有空隙,它进不来。由此可知魔怨不是从外面来的,而是源于自心,自己折磨自己。大小乘经论佛说的很多,“十善厚友,十恶冤家”,如果起心动念落在十恶业,是你自己在跟自己做魔怨。所谓的“魔”就是人的自心之魔,自己折磨自己。

四十二·学佛应该如何下功夫?

学佛下功夫,一般人们会想到多磕头,高声念佛,大把的烧香,然而这只是一种外表上的形式。学佛要想真下功夫,在于“换心”。心怎么换?就是“改变念头”。过去起心动念总是“我”,“我”总是第一。现在起心动念是为“人”不是“我”。就是换一个念头,不是为我,而是为一切众生着想,起心动念不为自己,从这里下手,这才是真下功夫学佛。

四十三·“四弘誓愿”是什么?应如何理解?

四弘誓愿是:1众生无边誓愿度;2烦恼无尽誓愿断;3法门无量誓愿学;4佛道无上誓愿成。第一条教你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第二条教你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那个烦恼是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无明烦恼要破几分,才能进入第三阶段,“法门无量誓愿学”。如果学佛一开始就广学多闻,那是颠倒了。所以用尽了心思,精力,到后来一事无成,这是没听从佛陀的教诲。第四条“佛道无上誓愿成”。善财童子最后一参,参访普贤菩萨,那个佛道怎能么成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无上道成就了。这么清楚明白地摆在我们面前。所以学佛一定要依教奉行,精进无间,才能得自在。

四十四·佛学为何称之为内学?

自古至今,发心学佛的人不少,但是真正有成就的人不多,为什么学习到最后都落空了呢?其主要原因不知道“佛”是什么,对于“佛”真正的义意不了解。佛在经论里讲得很清楚,“佛”是我们自己的自性。经论里讲“当人自性”,我们自己的自性。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当时在世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是不是释迦牟尼佛的?不是的。他四十九年讲的,是我们的自性,所以佛教学称之为“内学”。如果心外去求法,那称为“外道”。这种认识是关键,我们不是跟别人学,我们是向自性里面学。

四十五·为何要替亡人超度?

目前在我们这个时代,为亡灵超度,在佛门时面是非常普通的现象,以前佛教是教活人的,现在的佛教多数是为度死人的,所以社会上一般人认为佛教是迷信,是低级的宗教,极力排斥。然而佛教确确实实不是为过世亡人超度的,只要详细阅读大小乘经典,不难明白。我们在经论中看,世尊当年在世没有这种事情,佛教传到中国早期也没有发现这种记载,为什么会有这些事情发生?又为什么会演变到今天这种状况?这种子超度事情的起源,应该在唐明皇的时代。唐明皇因宠爱杨贵妃,引起朝野的不满,这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这个动乱几乎危及了整个国家民族,当时得力于大将郭子仪,把这个动乱给平定了。在这场动乱中,死伤的军民很多,所以在平定动乱之后,朝廷在每个主要战场,建立一个寺庙,这个寺称开无寺,唐明皇那个时代的年号叫“开元”,用开元做寺庙名称,请高僧大德诵经拜忏,来追悼这些死难的军民。换言之,这是国家举办的大型追悼会,超度法会。国家这么一做,老百姓也就学会了,所以民间有老人过世。也请法师来做超度的佛事,从这样的演变下来的。在当时,这种情形也并不很多,寺院庵堂主要的工作还是讲经教学,如同学校一样,所以超度就是追悼的事,替亡人超度,是追悼的意思,悼念的意思。

四十六、超度亡人为什么念经?
  超度的时候念经,是超度亡人渡过苦痛之海,而臻于无苦难之境地。这个意义比世间追悼会更深刻,世间追悼会只是纪念怀念一下,仅仅是一种回忆纪念,顶多是在大会上宣扬一下,这个人在世的时候所做的一些好事。可是佛门里超度念经文,念佛菩萨名号,这种追悼,是有实质上的意义。经文里面提醒我们断恶修善,佛菩萨教我们转迷为悟,教我们转凡为圣,教我们以这样真实的心行,来追悼这个亡人,这种意义就更深刻了。我们以佛来追悼过世的亡人,这有真实功德。真实功德用现代话说就是实质上的意义。亡人知道我们这样做,他欢喜,他得安慰。如果我们做得如理如法,亡人所得利益不可思议,这个道理很深,不是普通人能够理解的。经典上讲的,大家以为是神话,对实质内容不懂的,所以效果不会很大,只要你照佛讲的认真去做,才能达到一定境界,了解完实际情况,事实真相你才能理解。


四十七、佛门里见面为何相互称念“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是梵语Amita的音译,又称阿弥陀如来。此词的全名,为Amitayus,或Amitabha,前者为无量寿佛;后者为无量佛。Amita是有无量功德的佛之意。阿字是观法的对象,是万有的根源。例如:祝您健康,恭喜发财,事事如意,心想事成......,见面互念阿弥陀佛,所有的祝福全都包括在里面了。阿弥陀佛,是代表了世间最美好言语的一句话,所以这是很圆满,很完备的一句祝福话,这是为什么我们见面开口的第一句话就念阿弥陀佛。每听到这句话,就要警觉自己,我们人在这个世间,一生要求的光明是无量光,心地光明磊落,大公无私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自私自利是黑暗的,不是光明的。我们放下自私自利,起心动念能为社会、为人民、为众生着想,为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着想,全心全意做出贡献,我们的心底就是正在光明。阿弥陀佛里含着深刻、圆满的意思,所以懂了这个意思,称念阿弥陀佛意思是就更圆满了。


四十八、什么是“六度”?
  六度又称六波罗密,是大乘菩萨为了获致涅盘境地而修行的科目。波罗密是梵语,巴利语Prmita的音译,为到达彼岸之意,汉译为度。其意味殆是完成,达成理想。六度,六波罗密多。这六个科目是1、布施;2、持戒;3、忍辱;4、精进;5、禅定;6、智慧。按在六波罗密中,前五种波罗密可归于慈悲,第六波罗密则是般若智慧。这六波罗密与菩萨的关系极为密切,因菩萨的极其重要的工作,是要破除自我意识,以臻于人已同一的精神境界。菩萨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行动方面自我牺牲和无私服务;在认识方面透彻无我,自我非实在之理。这前一做法的基础即是慈悲,后一做法的基础即是智慧。两者合起来,即是六波罗密又称六度,这是佛教给我们六种生活的原则与规范。


四十九、什么叫“布施”?
  布施,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尽心尽力为一切大众服务。用我们的财力、智慧,努力为人民、为社会、为众生服务,这就是布施波罗密。布施分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财布施,主要施钱财、衣服等物。财布施是来世得财的果报,例如现实社会中有钱的人,都是前世有施财之因而得来今日有钱的结果。法布施是教与真理,圣贤教书,法师讲经说法,教人技术不讲较报酬,刻经、印善书送人等等,称为法布施,法布施得聪明智慧的果报。无畏布施,主要是令除恐惧而得安心。比如人遭难后,得到了你的帮助,哪怕是几句真诚的话,使他得益,从而减少了恐惧而得到了安心。放生小动物,常年素食等均属无畏布施,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的果报。比如现今社会上的老年人,七八十岁,八九十岁的,甚至上百岁的寿星老人,不但长寿而且健康,这都是过去施无畏布施的果报,决不是营养保健而能取代的。


五十、什么叫持戒?
  持戒的意思就是守法,戒是法律。遵守古圣先贤的教诲,遵守国家的宪法、法律、规章,遵守每个地区、每个族群的风俗习惯,道德风俗,这叫持戒。只有持戒,我们才能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族群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这也称为持戒波罗密。

五十一何谓“忍辱波罗密”?

忍辱是讲耐心,对人、对事、对物都要有耐心。不善的,我们要有耐心慢慢地把它革新;善法,我们有耐心慢慢地来推广,不能操之过急。中国谚语所谓“欲速则不达”,一定要有耐心去等待时节因缘的成熟;操之过急是错误的。你要想赶快把它改掉,不容易。不但改不了,可能还会产生许多不良的副作用。好的,要积极推展,也会产生许多障碍,一定要有大的耐心。愈是大事,愈要有大的耐心。《金刚经》上佛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于忍”,他的成就就是要靠耐心,靠忍力。


五十二什么叫“精进“?

精进用现代的话讲就是进步,儒家讲“日新又新”,佛家讲精进,进是进步。不但进步,精纯的进步,也就是说不是杂乱的进步,是有秩序、有条理的。现今讲的科学,科学就是有层次、有条理、有系统的学术,这样求进步,日新又新。所以佛法不是保守的,不是落后的,佛法永远站在时代的前端,永远带领时代走向正确光明智慧的方向,这就是精进。


五十三何谓“禅定”?

禅定是梵语dhyana,巴利语jhana的音译,其意为瞑想,汉译作定,静虑,思惟修。这是通过一种方式使心念安定下来的实践。禅定波罗密就是自己心里面有主宰,不受外界诱惑,也不会受烦恼干扰。永远不起是非人我、贪嗔痴慢的念头,这是定;世出世间一切法,你都不会受诱惑,这是禅。佛来了不会受诱惑;魔来了也不受诱惑。佛教给我们要有定,见到好的决没有贪恋的心,见到不好的,也没有厌恶心,永远保持心地的清净平等,这称为禅定。


五十四何谓“三皈依”?

皈是回头,依是依靠。我们从一切错误地方回过头来,依靠正确的,这叫皈依。三皈依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的实质比形式重要,在形式上只要有出家人在佛前给你证明,做一个仪式,就可以了。因为你是皈依三宝,不是皈依哪一个法师。这个观念一定要清楚、明白。如果是皈依一个法师,你就错了,这个观念有很大的过失。皈依三宝,你是三宝弟子,三宝是“佛、法、僧”。僧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出家人都是僧,你怎么能皈依一个人。所以三皈依的意义一定要搞清楚。这一件事,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就知道皈依的观念,大概在唐朝就已发生了偏差,产生了错解。当时惠能大师讲三皈是“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佛是觉悟,对人对事对物能够觉而不迷,这叫真正的皈依佛。皈依法是从错误的思想、见解回过头来,以正确的思想见解,对人对事对物,这是皈依法。在三皈依里面,这一条最重要。正邪的标准是什么?我们怎么知道,我想错了,看错了,说错了?标准是经典。凡是依照我自己的意思,我的想法、看法、做法,就错了。把自己的成见,自己的想法、看法做法放弃,从这里回过头来,随顺经典的教诲,这叫皈依法。皈依僧,僧是清净的意思,是和睦的意思,僧修六和敬。我们如与人相处不和,要从不和回过头来,与大家和睦,这是皈依僧。我们的心不清净,要从不清净回过头来,以清净心,处世待人接物,不起贪嗔痴慢。用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心,这叫皈依僧。所以三皈依不是皈依某一个人。懂了以上道理,你自己在佛菩萨像前受三皈也可以,自己发愿,依照这个道理,依照这个方法去做,你就是三宝弟子,只要真正发心,在找不到出家人的情况下,自己在佛菩萨面前,发愿受三皈,都能得到。


五十五什么叫“功德”?

“功”就是经常讲的功夫,修行一定有所得。这里讲的功不是练气功,而是讲内在修行的功夫;得定是德,因戒得定。修定是功,开慧是德,你的智慧开了,这是德;功是修因,德是正果,所得到的果报。修因证果都与性德相应,称作功德。决定不是在佛门或是在社会上多做一点好事就算是功德,功德绝对不是用钱能够修得的。一定要懂得,用钱去做,用身外之物去做的都是福德。福德与功德不一样,福德不能断贪嗔痴、名闻利养、自私自利,功德能做到。所以生死轮回大事,六祖惠能大师讲“福不能救”。修再大的福根,救不了这件事。


五十六何谓“火烧功德林”?

种一片森林,树木长得快的,总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培植一片森林,一把火给烧光了。戒、定、慧是功德,嗔恚之火,一发脾气、一生气全烧光了,功德就没有了。如果说刚才我还发了一顿脾气,什么功德也没有了。所以临命终时一发脾气就全部完了,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得。福德烧不掉,你会带走的;功德是很容易被毁掉的。功德难修而易失,妖魔鬼怪就怕你积累功德。佛劝人积功累德,魔看到这事就嫉妒,他没有办法把你的功德毁掉,他就想方设法挑拨,让你发脾气,让你把自己的功德毁掉,这就是佛经中常讲的愚痴、可怜悯者。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六根在六尘境界中,不起贪嗔痴慢,功德才能保全。
 
五十七 什么叫“开悟”?

真心学佛的人,决不会自以为是。就我们现前环境里面,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过失。佛家常讲开悟,何为开悟?知道自己的毛病称开悟,天天反省,天天去检点找自己的毛病,就天天有觉悟。找到自己的毛病,要把它改过来,那是修行。我们自己没有能力辨别是非,要以圣人的言行做标准。时时处处都能找出自己的毛病来,这是小悟,最后积小悟便可成大悟。


五十八 何为菩提心?

佛在《观无量寿经》里面告诉我们,至诚心是菩提心之体,真诚到极处名至诚。何谓真诚?心里夹杂着丝毫的虚妄就不诚。众生所以不能成佛,就是错用了心,不是用真诚心。用虚妄的心,就是虚情假意,就这么一点差别,我们羡慕佛菩萨,佛菩萨是人修成的,只要念头转过来,凡夫就成佛了。真诚心决定没有虚妄,决定没分别、执著,真诚是清净平等的。清凉大师注解:“道无不通,则自他引摄。”道是凡夫成佛之路。大乘经教,菩提心是道。何谓菩提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就是菩提心。

我们在经典上看到,有人供养释迦牟尼佛一钵饭,佛分成两半,一半供多宝如来,用另一半去喂狗,这显示什么意思?多宝如来跟狗是平等的,对佛供养的心跟供养狗的心没有两样,也是平等的,显示出这个大道理。从行中显示出大道理,让我们在一切境界缘中,保持慈悲心、菩提心。不能生高下心,分别心,一生就错了。学佛要在这个地方学,要把这个大道理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就得大自在。


五十九人的相貌是随心变的吗?

在世法里我们常常发现,很熟悉的老朋友隔了几年没见面,再见面几乎不认识了,相貌改变了。“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忧虑烦恼的事情太多,所以相貌改变。正应了算命看相的人说,相随心转。如果心清净,心善良,身体相貌愈变愈好;如果心地不善,常常有恶念恶行,相貌会愈变愈恐怖。不是别人造的,是自己造的。任何外缘都没有影响,是自己接受这些外缘,那就没有办法了。我们的心刹那刹那在变化,心是主宰,身相是所现、所变的。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这个身相就是一切法,无不是从心想生,心想刹那刹那不一样,所以相貌刹那刹那在改变。我们凡夫粗心大意,没有看出来,诸佛菩萨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前一念与后一念的身相,决定不是一个;虽不是一个但相差无几,这是什么?这是后一个相是前面那个相的相续相,决定有变化,因变化不太大,所以看不出来。


六十 什么是圆寂?

“圆”是功德圆满,“寂”是清净寂灭。只要把三种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灭尽,自性的三德密藏法身、般若、解脱自然现前,这是德;灭妄想分别执着三种烦恼,谓之“功”,这是功夫。这三种烦恼灭了,所得到的就是法身、般若、解脱,这是圆满的功德,称之为圆寂。

现在很多人把“圆寂”错用了,出家人死了都称“圆寂”。如果认为死了就圆寂,就入大般涅,那我们都不需要修行,就会入大般涅,这个意思搞错了。入大般涅的人,不一定是死了,活着时候入。唐朝的惠能大师,他要不入大般涅,五祖忍和尚就不会把法传给他。大般涅在中国俗称作“得道”,修行正果、得道的意思。

所以,出家人死了,不说死了,都说是圆寂,意思就是称赞他们,像佛菩萨一样的涅了。涅,是梵语。完全说起来,是摩诃般若涅。翻译成中国文,是大灭度。灭,是灭生死,度,是度众生。佛菩萨在各界度众生,等到有缘的众生度完了,没有再可以度了,那末佛菩萨的相,也自然不现了,到了这个时候,大家都说佛菩萨涅了,就是这个意思。涅字,又可以当做不生的解释,字,又可以当做不灭的解释,所以涅两个字,就是不生不灭,也就是了脱生死。还有一种解释,涅翻译成中国文是圆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