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热点推荐]文森特:《狼图腾》: 狼的诱惑

 無情360 2015-02-24



《狼图腾》: 狼的诱惑

作者:文森特 编辑:学妹

高中时《狼图腾》这部小说很火,读时发现讲的是文革,情节琐碎还老喜欢“讲道理”,就扔掉了。这次趁着《狼图腾》电影上映我耐着性子把原小说从头读到了尾。在看过法国导演拍摄的电影版之后,一句话的感受就是:一流的电影,二流的小说。这倒没有什么稀奇,二三流文学经常会改编成经典电影,但是经典小说改编成一流电影却屈指可数。说到底文字和视听是两种文艺表现形式,太“小说”就一定太“不电影”了,反之亦然。


《狼图腾》小说实际涉及两个话题,一个是“世界话题”,一个“中国话题”。世界话题是蕴藏在文学故事之内,是其不可分割的意识形态,即“大命小命”生态平衡哲学。中国话题是文学故事“本体”之外延展出来的一个观念讨论:即中国(准确地说是汉民族的)国民缺乏“狼性”的问题。电影很讨巧也很明智选择了“世界话题”,那个“中国话题”只在电影里稍微提到,而这部小说发表之后所有的争议都围绕后者。因此这篇评论我将电影和小说分开一一评说,将“世界话题”和“中国话题”各做言说。


一、与狼共舞,沧浪之歌


《狼图腾》交付给让-雅克·阿诺这么一个法国人来拍据说是因为他是全世界最懂“拍动物”的导演(《虎兄虎弟》《熊的故事》)。让-雅克·阿诺在法国有点类似李安之于中国——法国人觉得他是一个国际导演,而好莱坞又把他当做法国导演。阿诺之前拍过两部电影和中国有关,一个叫《情人》,一个叫《西藏七年》。前者因为是杜拉斯同名小说改编、梁家辉主演而广为人知,后者则因为“抹黑中国”成为“禁片”而默默无闻。这次阿诺重新来中国拍一个中方主导下的一部华语片,我在网上搜到了他公开的道歉(类似曾经“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情感”)


法国人真是一个浪漫的民族,不仅仅表现在男女之间,而且还表现在人和动物之间。耳熟能详的动物题材纪录片《鸟的迁徙》《帝企鹅日记》《微观小世界》《海洋》……都是法国人拍摄。更令人钦佩的是法国人拍动物时的那种专注、耐心与精致。《鸟的迁徙》为了让鸟类能适应飞机紧跟在后边航拍时的非自然环境,剧组在孵蛋时就开始给那些鸟蛋每天播放一定频率的飞机发动机声音……《狼图腾》为了能让蒙古狼配合拍戏又不丧失野性,特意请了全世界最专业的“驯狼团队”,也是从狼崽子开始养起……法国人的这份敬业与专注精神是浮躁的中国电影界所极度缺少的。


尽管对电影有一定期待,但我也一直给自己打预防针——毕竟这是一个没啥情节的故事,“动物世界”进大荧幕又能怎样?可是没想到观影过程是如此尽兴,大大超出预期。看过这么多3D电影,发现《狼图腾》是在技术形式和故事内容达到最佳匹配的之一:辽阔苍茫的草原外景邀你入境,苍穹四时变化如此真切,惨烈的狼马大战宛在眼前……即便是特写镜头在逼真画面前也深深感染你,让你融入人物或动物的情感之中。小说故事情节杂乱琐碎,电影剧本去粗取精,最精彩的情节都囊括其中在叙述上又更加通畅——《霸王别姬》编剧芦苇为电影操刀。电影改编有一点很明显就是增加了“戏剧性”电影戏剧冲突更明显(人狼冲突密集,陈阵养狼和身边人的矛盾),人物性格更典型(冯绍峰演的陈阵对狼更“痴”),加了爱情戏……当然这些都符合电影改编规律,也让电影多了不少观赏性。



套用几句流行语,电影讲的是——冯绍峰和窦骁这两个知青好基友插队到了内蒙古大草原,冯绍峰很快抛弃了好基友,以“霸道总裁”的强攻没能俘获“女汉子”芳心,却化身“暖男”爱上了“女王大人”——蒙古狼(到底是公的还是母的?),用生命进行了一次“爱的供养”,于是“羊”爱上了狼,爱得疯狂。其实电影的主角是狼群,其他所有演员都是配角,甚至连配角都不算——仅仅是配音演员,借他们的台词让观众了解狼的内心、狼的世界。所以说这几个演员表演都不怎么出彩那就对了,出彩就“抢戏”了。


电影从头到尾表现的是一种苍凉辽阔壮丽的野性之美。读过那么多“边塞诗”,却依然不懂“雄浑”之美。唐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第一品“雄浑”篇写道——“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其实我个人觉得这部电影特别符合中国式审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倒没有多少“托物言志”,所谓的环保生态主题似有若无,许多人能感受到可能和执政党“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宣传有关吧,假如这真的是一部环保宣传片,那简直和那些主题先行的“主旋律”电影一样弱爆了。这部电影其实是“奇观片”——那些你听过却没见过的风景、动物、天地人,当这些一一在你面前展示时,没有谁不浮想联翩叹为观止的!


二、当“文明”爱上“野蛮”——“东方主义”与“边疆想象”


正文内容可以多行编辑哟!全角输入两个空格就可以做到首行缩进了。 这一部分来评说小说另一部分“中国命题”——蒙汉“华夷”/游牧农耕的优劣对比,对国民性的思考等问题。首先我想说用一部小说来讲这么大的“道理”一来很自不量力,二来很不专业。通过阅读小说你会发现作者其实对“狼事”没那么多关注,他关注的是“国事”。他利用自己在草原上的经历打通“任督二脉”对二十四史进行了一次解构,编出一部以“狼性”为发展动力的中国史(作者认为汉文化能够延续至今是游牧民族不断对其进行“狼性输血”,据他“考证”:龙图腾是由狼图腾演化而来,汉民族敬天也是延续游牧民族崇拜“腾格里”),甚至人类史(作者认为人类从猿猴进化到直立行走是被狼群追赶,世界先进民族都是游牧民族的后代)。姜戎原名吕嘉民,从他的笔名来由也可以一窥其这些倾向:“姜戎”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中的一句话:“炎帝姓姜……姜姓是西戎羌族的一支,自西方游牧先入中部。”作者这种“本质主义”的归因还真有点类似于《货币战争》——将拿破仑战争之后所有的世界历史归因于一个叫做罗斯查尔德家族的操纵的“阴谋论”般幼稚可笑。


姜戎在内蒙古草原插队了11年,有丰富的田野调查经验和资料,他之后也受过专业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训练(中国社科院研究生)。如果真有话要说,他完全用“民族志”( 是人类学独一无二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人群中田外野地工作基础下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习俗的撰写。或者通常说是关于文化的描述,以此来理解和解释社会并提出理论的见解)研究方法写一部严谨规范的社科专著,可是他却写一部长篇小说,但是又不甘于仅仅是写一部长篇小说抑或一篇小说无法涵盖他的思想,于是我们就见到了这个奇葩的文本:作者在小说中不停的“讲道理”,而且大部分道理在我看来都是“昏道理”经不起推敲。这样一个以人文学科书写形式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文本,于社会科学来讲太不科学,于小说而论又太不专业,所以我说这是一部二流的小说。这部不合格却意外成为畅销书的小说一直不被主流文学界所认可,不是文学界有意排斥而是它真的不够格。



以一个城里汉人知青的身份进入牧区,对草原和蒙古狼爱得“死去活来”,这份感情也是值得怀疑的。这是一个“文明”对“野蛮”的建构过程,尽管汉人史书对游牧民族有偏见,姜戎的这种“纠偏”描述又是真实吗?小说最大的建构是“狼图腾”,蒙古人和狼生活在一起,敬狼爱狼学狼也杀狼,但是压根没有狼图腾这回事——蒙古人没有图腾崇拜。姜戎只是借这个“狼图腾”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思想体系,他的着力点在汉人不在蒙古人,小说中作者借用有的李白表达了这个意思“草原狼的性格加上汉文明的精粹,竟然可以攀至如此眩晕的高度!”而且用一个社会物质财富极其缺少、人和自然斗争残酷的生态里的生存经验来指导社会物质异常发达的文明,有意义吗?就像今村昌平的电影《楢山节考》里刻画的那样(日本信州深山的一个小村子里,由于贫困沿袭下来的传统是,活到70岁的老人要被长子背到楢山上丢弃,曰“参拜楢山神”),解决中国人口和养老问题的不二法门难道就是把老年人拉去喂狼吗?所谓国民性和历史文化传统以及现实政治制度密切相关,这是一个大的命题,不是这种“地理决定论”的自然主义狂想曲所能解答的。


文艺作品中有不少“文明”爱上“野蛮”的故事,单就我看过的电影而论,有《最后的武士》《与狼共舞》《金刚》《人猿泰山》以及耳熟能详的《阿凡达》。“文明”对“野蛮”从来都是一种“同情式欣赏”,他是不对等的甚至别有用心的。巴勒斯坦裔美籍学者萨义德提出了一个著名概念“东方主义”,用来形容西方对东方的研究,大意是说,西方知识、制度和政治、经济政策中,长期积累的那种将东方假设并建构成异质的、分裂的他者,所以东方被认为是西方的对立面,是他们的反面。“东方主义”有两个特色:第一是敌视,就是专注于他者的威胁性和可恨性。比如说他们可能是暴君、野蛮人、恐怖主义,尤其东方男性成为堕落、无耻而且无能的象征。第二是出于一种善意,把东方看成异域,异域就一定有吸引力的一面,经常将东方女子看做美丽温顺或者蛇蝎妇人,然后西方男子扮演一个征服者的角色。大家脑海里搜罗一下华裔男女演员在好莱坞电影里的形象几乎可以得到印证。


学者甘阳曾经表示:“西方人以西方为中心并没有什么错,难道要他们以中国为中心?西方反对西方中心论的人更危险,因为他们以为自己免除了自己的偏见,是最公正,代表全人类的。我宁可西方人老老实实主张他们的西方中心论,不要说他们反对西方中心论而主张什么世界主义,他们说这话就表明他们是西方中心论”。


藏族作家阿来在一篇文章引申到:今天不但西方人对东方有“东方主义”,中国社会的内部,也分出等级。有一些是多数,有一些是少数,有一些是文明的发达的,有一些野蛮的落后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造成了内部的差异,内部的差异就有内部的“东方主义”。多数来看少数,中心来看边疆,所以产生中国的“东方主义”。我们不能按照边疆一带的社会现实跟社会人生本来的面貌去看待他们,不能从现实的、科学的、客观的角度去观察这个社会,而是听从那些未经考证的、未经详细体验的、未经仔细调查分析的偏见。我将这种“东方主义”地区化的现象命名“边疆想象”,在我看来《狼图腾》就是这样“边疆想象”的完美文本。英国作家毛姆这么评价过一个把他惹毛的专栏作家:“一派感伤主义的胡言乱语……庸俗,势利,贞洁得令人震惊,虔诚地无耻露骨。将才华浪费在这些垃圾上也就罢了,更可怕的是他写的每一个字都发自内心”,这也是我对姜戎《狼图腾》小说的真切感受。


最后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城市的文艺青年都喜欢旅行,而旅行的目的地90%第一选择都是西藏,或者大理、香格里拉、凤凰、稻城等少数民族聚居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