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欢写古典诗词,但往往不得其法。欣慰地看到一些朋友越写越好,也感觉到另外一些很有潜质的朋友正在瓶颈。要突破最终的瓶颈,必须在意境上有修为,而这是在文字基本功已经到位的基础上修炼出来的。关于一些基本功方面的认识,可以翻阅前三讲: 诗词讲座一:什么语言能够入诗? http://blog.renren.com/blog/225839602/499565148?bfrom=01020110200 诗词讲座二:正格走势 http://blog.renren.com/blog/225839602/500682316?bfrom=01020110200 诗词讲座三:炼字 http://blog.renren.com/blog/225839602/501270082?bfrom=01020110200
趁着今天可能还有些心情写日志,把意境的这一讲交代了吧。诗词的基本功到一定水平之后,剩下的就是境界问题了。唐朝司空图讲过二十四诗品,可以参考一下他的归纳,但我们需要把深层问题讲出来。 古往今来,千千万万的骚人墨客,早已经把俗世能够想到的角度和技法用得差不多了。诗词要写得让人有印象,就必须挖掘出独特的意境。如果你相信每一个人都是不可替代的独特存在,那么只有当TA淋漓尽致地把自己的独特本质发挥出来时,诗的意境才会真正有神采。其实除了骗骗小姑娘或涉世未深的文艺青年,写诗这件事本质上也就是写心,关键是你的功力、你的理解到什么层次,你才能写出什么层次的境界。 刻意模仿某种意境是没用的,除非你学会了某种人心;但如果真的学会,也就无所谓模仿了。格律可以学,炼字可以学,语法也可以学,唯独意境是学不来的。写出一首算得上诗的东西,在当今喜欢写诗的人中,只有十分之一左右的人能做到;而使得自己的意境不沦于平庸或乖张,在这十分之一左右的人里又只有十分之一左右偶尔能做到。曾经在青史中留名的伟大诗人,无不是带着自己突出的意境,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李商隐、苏轼、李清照,不必再多举,每一个人都把自己独特的心性发挥到极致,而在他们身后,无数的仿效者和跟随者顶多也就是二流诗人。 然而我今天不会举他们的例子。意境之大可以宏图万里,意境之小也可以精微之极。在这里,我要举一个很小的实例,比如说就写一个小园子,我在网上找到这么几首七绝,大家不妨品味一下这几首的差异: 1. 春高校园绿意茂,碧水凝翠相媲俏。 两水脉脉通怡桥,风拂旗舞花枝笑。 2. 一池清水住学园,碧影依风翠叶翻。 谁道霞苞香泛少,读书醉后赏诗魂。 3. 何须粉黛点腮红,蜂蝶纷飞秀色中。 正是花期催好雨,桃林犹自舞东风。 4. 剥红栏杆绿芜廊,米家园里旧池塘。 池上花如人已倦,为谁敛容立斜阳。 简单点评一下:第一首不用说了,诗味还没入门,回头看前面三讲去;第二首押韵错了,跨了部,园和魂是对的,属可通用的同部异韵,翻不对,但摒弃这点瑕疵不论,诗味上比第一首要胜许多,尽管和后面两首还差一大截,也存在“赏诗魂”之类的陋笔。但这里集中讲的是境界问题。 尽管感觉起来可能高下立判,但要讲清楚2、3和4的境界差异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3和4都是味道和技巧上都成型的诗,但是一看就知道4的作者底蕴和内涵要醇厚得多。3给人的感觉就是媚艳,胭脂艳女;而4才有留中不发余味无穷的韵味,这和个人的古典修为很有关系。 中国诗是追求层次的。第3首基本上是单一层次的意境,诗有结构,但意境完全没有层次和结构。作者内心就这么点东西,一眼看穿了,所以可读性不足。诗的空间非常有限,好诗是必须在有限空间里做出深度和层次、做出想象的延展结构的作品。这里说的延展结构不是画面的延展,而是精神格局的延展。也就是说,诗背后是有一个更广阔、更深远的“局”在里头,寥寥几笔点出的东西,既是这个局的核心,又只是一些主要脉络,它能使人自然而然地想象和推展到整个“局”。宏观一点的诗,像杜甫《登高》中的人生沧桑、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和刘禹锡《石头城》中的历史变迁,微观一点的诗,像孟浩然《宿建德江》中的寂寥清愁,王维《杂诗》中的乡情思绪,都只是揭示这个局的一小部分,但却是关键的得其神韵的部分,用文绉绉的话来说,是能够把握全“局”特质的关键结构。 所以诗的意境如果要修炼,不在于你能“满”多少,而在于你能“空”多少。有人刻意追求空一笔,但修为不到的情况下,空出来的那笔不是显得太直白,就是太不自然,或者实际上并没有空出多少。文化修为是把自己做满,只有自己满了才能自然而然地空出更广阔、更深远、更有层次和色彩的“局”。越是知晓文化阶层的心性,越是能深切感受和理解文化中的那些“好局”,就越容易用最自然、最核心的结构,并把它用有诗味的文字表述出来。诗意类型和文学风格的传承,其实是通过这个途径进行的。 这和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个性其实没有很大的冲突。因为一个成熟的文明,会为各种各样的个性留下“好局”和生成“好局”的空间,除非你觉得这个文明的世界里没有一处是美的,否则你都可以拥有淋漓尽致的自己的诗。但在这之前,要经历漫长的磨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