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酒如诗,诗词如人。茶有百叶,叶各有别;诗有千篇,篇篇不同。欲知其味,自当细品之。品诗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层次有三:一品音韵,二品内涵,三品意境 。试分述如下。 好诗读来琅琅上口,流利自然,令人过目不忘。他们或以平仄取和婉,或以拗体抒其怀,都显示了高超的驾驭声律的能力。“东钟”之洪, “江阳”之响,“家麻”之和,“寒山”、“先天”之雅等等,反复吟咏,音律之美,尽在其中。此皆属表象,是品诗的第一个层次。
在我们享受诗词音律美的同时,对其内涵的理解必会随之加深,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有道理的。莫说《诗经》、《离骚》,就是现代诗人的作品,如秋白的《江南第一燕》,字面上浅显易懂,但欲真懂此诗,必要先懂此人。它绝不仅仅是这位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向新婚妻子的告别: 万郊怒绿斗寒潮,检点新泥筑旧巢。 茶叶的品质离不开它生长的环境,诗词味道离不开它产生的背景。义山的诗,深微婉曲、博丽精工,向我们倾诉他爱情的悲欢离合,理想的追求与幻灭,展示着他诚挚、美丽的心灵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流莺)。义山的诗包藏细密,深曲隐晦,易被曲解附会。如《锦瑟》一首,就招来多家论争。 品诗之难,可见一斑。但我们只要把他的诗与社会背景及作者的思想相结合,问题就解决了一半。这是品诗的第二个层次。 钱穆先生在《谈诗》中,从《红楼梦》中香菱跟林黛玉学诗的故事谈起,对意境作了独到的分析。林黛玉不喜欢放翁“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一联,钱先生认为,这一联字面上对仗工整,背后却没有一个有情趣、有意境的人在。任谁都可能买一件古玩,烧一炉香。这就算俗。 反复吟诵,捕捉意象,驰骋联想,才能感受其意境美。苏轼的名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若不了解诗人所处的环境,远大的理想抱负和政治上失意的矛盾,就无从解释了。正因为诗人把自己对君恩的留恋和实现个人理想的希望寄托其中,才有这千古名句的产生。这是品诗的第三层次。 诗词中比兴、寄托的作品较多,有时作者的用意又不很明显,我们便可从作品所的境界出发,驰骋作者的联想,甚至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使作者的思想延续至今。 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把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和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用来说明古今一切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个必经阶段。这绝不是那三位诗人的本意,然而,当我们把这几首词中的名句连在一起时,又会欣然同意王国维的新说。王国维的新说体现的是对作者的尊重。达此境界者,当奉为“大家”矣! 品诗的目的在于学习,学习的目的在于为我所用,王国维是在用。在全民学习诗词的大潮中,我们必将通过“用”,再登“格律诗”的巅峰,把诗词创作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