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弦戏渊源考 第22卷第2期 2009年4月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Puyang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 Vo1.22No.2 Apt.2009 大弦戏渊源考 张艳 (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0) [摘要]豫北大弦戏是一个古老而稀有的剧种,对其渊源目前流传着”宫廷御戏说”和”杂耍班说”,但都没有得到广泛认可.本文试结合田野调查,从戏曲的土壤——民俗的角度,提出大弦戏源于傀儡戏说的观点,以求为探究大弦戏价值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大弦戏;宫廷御戏说;杂耍班说;傀儡戏说 【收稿日期】2009-02-04【作者简介】张艳(1974一),女,河南新乡人,兰州大学古代文学戏剧专业研究生,新疆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元明清戏剧. [中图分类号】J8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161(2009)02—0123—02 大弦戏是一个古老而稀有的剧种,主要分布在豫北,鲁西,冀南一带,深受群众喜爱.至今河南省仅剩下滑县,濮阳两个县级剧团.2006年1月1日,该剧种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探究大弦戏的渊源,让更多的人进一步认识大弦戏,对发展和保护这一古老剧种有着极重要的现实意义.有人在如何认定大弦戏的历史渊源时这样写道:从现有资料看,大弦戏历史应早于”梆子腔”.……而从其唱腔音乐本体看,又显然与北杂剧(北曲),弦索腔,吹腔和明末时期广泛流行于河南一带的俗曲小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详见马驰,苏柳《河南戏曲知识问答1000题》,河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225页).从以上文字可看出, 对大弦戏的渊源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笔者结合史料,大弦戏老艺人座谈笔录和有关的田野调查,试从新的角度对其渊源加以探究. 关于大弦戏的产生,目前有”唐代宫廷御戏说”和”杂耍班说”两种观点. 一,宫廷御戏说 此说见濮阳大弦戏老艺人王德英,戴建平二人写的《大弦戏探源》一文,其中写到:到了唐代,始有”戏”的出现,新旧唐书《礼乐志》,《音乐志》均有如下记载:”玄宗李隆基酷爱音乐, 尤善横笛,他在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均设教坊院.组织三百伎工和数百名宫女,让乐师教授于梨园.并别出心裁的让立部伎工扮演现实生活中的君王,将相,才子,佳人等诸多角色.让坐部伎配以乐曲.从此出现了’戏’这门表演艺术(史称御戏,其演员通称”梨园弟子”),……大弦戏系’南戏’昆腔的主流派,世传为唐代’御戏’嫡传,得到其他剧种的公认.从弦戏至今还保留的唱腔,曲牌,伴奏乐器以及行规,习惯均可找出它与梨园御戏的血缘关系来.”1濮阳大弦戏剧团整理的资料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濮阳大弦戏源于唐代宫廷音乐.在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一书中提到了诸多的唐宋大曲里,其中[黄莺儿】,[出队子】,【调笑令],【滚绣球],【海里花],【江头金桂],【拉花甘州】等均原汁原味地保留在大弦戏的曲牌中……至于冠以“大”字,是因其源于唐宫廷”御戏”,为显示其皇家御戏的规格与尊贵,故谓”大弦戏”.唐代宫廷御戏说,无疑是挑战了王国维先生的”戏源于元说”,虽然现在有些学者也主张戏曲形成于唐说(见张燕谨《中国戏曲史论论集》中《戏曲形成于唐说》),但是当前还没有普遍被学术界承认. 唐代宫廷有哪些表演形式呢?我们先说到参军戏,其次是有舞剧,再次是歌剧.综合宫廷艺术表演的几种形式,大弦戏前身是以宫廷表演的一种形式出现还是以综合形式出现,还有待考证.不过,大弦戏源于唐代宫廷,当前在调查中,可找到以下有力证据:大弦戏伴奏音乐中有唐大曲《海里花》和《甘州》.唐大曲的名录有:据王国维《唐宋大曲考》考证,今其目之见于崔令钦《教坊记》者凡四十有六:日[踏金莲】,日【绿腰],日【凉州],日[薄媚】,日[贺圣乐】,日【伊州],日[甘州】,日[返龙舟】.…一.”121”大弦戏按照伴奏乐器与演唱风格的不同,分为’细曲’与’粗曲’,’文曲’与’武曲’.细曲是大弦戏的主要组成部分,用锡笛伴奏,曲牌有[黄莺儿】(高踏两种),[海里花】,[驻云飞】,……[甘州],[归山秋月1,【江头金桂】等”.可见,从曲牌名字上可以推断大弦戏拥有唐大曲曲牌. 我们也可从大曲结构角度来考察:关于唐大曲结构,宋沈 括《梦溪笔谈》,陈呖《乐书》,王灼《碧鸡漫志》各有不同说法. 唐大曲的结构比较庞大,有二十几段,三十几段甚至五十几段的.一般认为典型的大曲可分三大段:一段乃序奏,无歌,不舞,称”散序”;二段乃以歌为主,称”中序”或”拍序”;三段乃歌舞并作,以舞为主,节拍急促,称”破”.据濮阳艺人戴建平讲:大弦戏中,唐宋大曲结构复杂,曲调细腻高雅,是以演奏为主,演唱为副的欣赏型曲牌,有极长的散序,继而奏出极缓的4/2节拍型的曲调,再转4/4节拍型的中速,最后是较快的2/4节拍的入破(俗称”变”音”扁”)结束.往往是一支大曲几句唱词,能唱十几分钟.如[步步娇卜一曲里”七星北斗叩丹寰”中的“叩”字,行腔长达四十五拍,全曲六句词,竞演唱十三分钟之久.从这些描述不难看出,大弦戏的音乐在结构上和唐大曲接近. 我们再从伴奏乐队形式上进行比较:唐大曲的乐队奏乐形式多样,使用的乐器种类比较多.”清乐乐队所用乐器:’清乐者……乐用钟一架,磬一架,琴一,三弦琴一,击琴一,瑟一,秦琵琶一,卧箜篌一,筑一,筝一,节鼓一,笙二,笛二,萧二,篪二,D-I-s.,歌二.’西凉乐队所用乐器:’乐用钟一架,磬一架,弹筝一,掏筝一,卧箜篌一,竖箜篌一,琵琶一,五弦琵琶一,笙一,萧一,筚篥一,小筚篥一,笛一,横笛一,腰鼓一,齐鼓一,檐鼓一,铜拔一,贝一.编钟今亡’.龟兹乐队所用乐器:’竖箜篌一,琵琶一,五弦琵琶一,笙一,横笛一,萧一,筚篥一,毛员鼓一,都昙鼓一,答腊鼓一,腰鼓一,羯鼓一,鸡娄鼓一,铜钹一,贝一,毛员鼓今亡’…….”_4有研究者对唐大曲的乐队使用的乐器种类进行的详细归纳如下:管乐器——笛,篪,筚篥,笙,贝,叶,笳,角等;弦乐器——琴,瑟,三弦琴,筝,箜篌,琵琶,五弦,筑,击琴等; 击乐器——方响,钟,钲,铎,铙,铃,钹,磬,拍板,节鼓,腰鼓,羯鼓,毛员鼓,都昙鼓,答腊鼓,鸡娄鼓,齐鼓,担鼓,连鼓, 鼗鼓,桴鼓,铙鼓,王鼓,铜鼓以及鼓吹乐所用的另一些鼓等.除此之外,另有古来已有的击乐器编钟,编磬以及这时期新出现的两种拉弦乐器轧筝和奚琴1. 下面结合濮阳大弦戏的乐器进行对照. 文场面:锡笛,笙,三弦,竹笛,大笛,尖子号,二胡,琵琶, 大提琴,中胡等多种. 武场面:有鼓(分边鼓,堂鼓,大鼓,战鼓四种,近年增添了小军鼓),锣(有呜锣,低音大锣,中音锣,高音锣,二锣,云锣等),铙(有大铙,大镲,手镲,小铙),击节乐器(碰铃,手板,鼓条等). 其中相同达8件还要多.大弦戏乐器最主要的是锡笛,笙,三弦,这”三大件”在唐都具备(只是笛的形式有所变化,表现力有所增强). 后世于敦煌发现有后唐明宗长兴四年(公元933年)之唐代乐谱,物证唐时已用”工尺”字样记写之工尺谱.据考,其来源应与笙之类簧管乐器有关,工尺谱所采用之”合”,”一(乙)”,”四”,”五”,”六”等字疑为管序而来.敦煌之唐乐谱,中外专家为之解读,至今于节拍上纠葛尚多.清乐及其前之音乐,支配音乐节奏乃鼓,隋唐以后,变为拍板,故后世用”拍”或“板”以称音乐节奏.敦煌乐谱之节奏极难处理,主要是那时记谱法不精密造成的,我们只能从其乐谱中窥知当时音乐的大概而已,现在也难从乐谱的角度准确考证大弦戏音乐和唐大曲的关系.但是,从以上文字可以得出,大弦戏音乐渊源可以追溯到唐教坊曲,即唐大曲. 二,杂耍班说 见滑县大弦戏剧团提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详文如下:”《河南戏曲志资料辑丛》,《滑台春秋》,《滑县戏曲志》,民间小说《三唐传》等载述,滑县大弦戏是一个古老而稀有的多声腔剧种.它始源于唐高宗年间的唐朝宫廷,名讳’杂耍班’.在程咬金百岁寿辰时,唐高宗将其赐予程府.在程铁牛任山东节度使时带回山东,后流落民间在黄河中下游逐渐演变发展而成…….”杂耍班说回避了戏源于唐的争议,然而却把大弦戏的前身提前到了唐高宗时期.此说不可靠,因为《三唐传》已不存在,再说是小说细节,难免有虚构成分,现在大弦戏中也有很多特技,根据濮阳艺人戴建平讲有:”双头人”,”开膛剖肚”, “盘叉”,”削柳椽”,”打五把彩”,”睡三孔桥”,”大上吊”,”炸麻花”,”背钱褡”,”上压杆”,”杂瓦”等十几种,可这些哪一种来自唐朝很难考证.中国杂技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在唐代也很盛行,只是何时用于戏曲,还无法考证.不过,此说有利于从武技角度理解大弦戏剽悍,刚烈真实的表演风格(详见拙作《豫北大弦戏的审美特征》一文,《语文学刊))2006年12期). 认为从大弦戏音乐体制和武技两个角度探究其渊源有其局限,应尝试从新的角度加以诠释.经过一定的田野调查,发现大弦戏存在着大量的民问传说,其中以唐玄宗,关公 及道教神灵为主(详见拙作《豫北大弦戏民间传说札记》戏剧丛刊2006第4期第63页),又结合大弦戏的一些奇怪现象, 笔者认为大弦戏和傀儡戏有关.此观点是受康保成《傩戏艺术源流》一文影响,现摘取《傩戏艺术源流》部分如下: 再看河北的”丝弦戏”,这问题就更容易明白.”它由杖头木偶所用【耍孩儿】等宫调曲牌和曲艺鼓儿词所用【三倒腔】等越调曲牌,加上表演发展而成.古时河北省中南部盛行一种俗称’柱大偶’的傀儡戏,以【耍孩儿】为唱腔.至20世纪4O年代,这种艺术形式在石家庄地区赞皇和邢台地区临城一带尚有演出.以柱大偶的【耍孩儿】和鼓儿词的越调为曲调,由真人登台扮演的丝弦戏,则在清初已颇盛行. 河北丝弦戏是弦索腔的一个重要分支,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张庚在《中国戏曲通史》一书中曾写到:”到后来,反倒是它的一个重要支派——早先流传到河北,山西等地的丝弦腔,有了较突出的发展……”l7l.指的就是弦索腔在河北演变的情况. 因此笔者可以推测,以弦索腔为主的大弦戏也和傀儡戏有关.大弦戏的前身和傀儡有关,此观点可以解释大弦戏中的许多奇怪现象,如所供奉的戏神是郎神,该戏被梨园界尊称为梨园正宗,是典型的敬神戏剧种,至今保留着跳加官形式等等.据戴建平老艺人讲,大弦戏所敬奉的郎神即唐王李隆基, 偶像属木制,四肢可活动,尺半高许.每逢收徒,节日,奖罚等重大事件,由班主带领全班艺人向郎神祭拜,然后才安排具体事情.大弦戏的梨园正宗在豫北一带体现在农村古庙会演出该戏时,会首必先到戏班亲迎郎神,供奉在舞台对面的神位上,方可开戏.如遇到几台戏对戏,会首必让大弦戏占据正台,面对神棚而演,其他班社再优秀也只能屈居左右.他们认为大弦戏是皇宫戏,千年古规,不能更改.根据滑县大弦戏艺人韩庆山讲:大弦戏主要曲牌”耍孩儿”为唐明皇所赐御名.唐王有一子终日啼哭百治不愈,后有一曲艺班进宫演唱,突有一高亢激昂发音独特的曲调逗得皇子破涕为笑,病全愈,唐王大喜,随赐曲名”耍孩儿”.现仍尊唐明皇为”郎神”,其神像旁有对联一副,上联是:唐王架前梨园子;下联是:金枝玉叶帝王家;横联是:千古一帝.两位老艺人的陈述都说明了大弦戏的梨园正宗地位. 据滑县大弦戏老艺人韩青山回忆,大弦戏曾有正表演时,突然来了一段和剧情无关的磕头,打锣鼓,再跳起做一个行礼的动作,现在排戏,都不理解,为剧情看起来紧凑,都删去了.问老辈人是怎么回事,也解释不清,只说是祖辈传下来的.大弦戏在正会开大戏前,先来表演一小段,印象中有八仙庆寿,是图吉利的,有点讨会首奖赏的意思.读康老师的傩戏艺术源流》后,可以这样解释,大弦戏拥有跳加官演出形式和”打略拴搐”的痕迹.这为大弦戏源于傀儡戏提供了新的依据.康文对跳加官有这样的陈述:…… 这就又产生了新的带有宗教敬神意味的开场形式“跳加官”.孔尚任《小忽雷》传奇已提到”加官恶套”,可知此风最迟在明末清初已产生.《儒林外史》第十回:”戏子上来参了堂,磕头下去,打动锣鼓,跳了一出加官,演了一出《张仙送子》,一出《封赠》……唱完三出头,副朱执着戏单上来点戏.”因”跳加官”是一种仪式性的”套路”,而且往往只跳不说也不唱,剧本中很难见到.然而”跳加官”时一般都要向主人祝福,讨赏,仍留有沿门逐疫的意味J.“Iiii官”的形式存在于大弦戏中,也有助于理解大弦戏的宗教敬神性质.对于”打略拴搐”,康文解释如下:”引戏”的重要职责是”引”出脚色,”吩咐”演员进行表演.材料表明,这种形式源于傀儡戏.可以推测,操纵傀儡者往往看不到观众, 于是便需要”傀儡先生”指点吩咐.而”副末开场”时引导宣赞, 场内外答问的形式,也都是从傀儡戏学来.南戏,传奇中的“引”,以及以往不大好解的院本名目”冲撞引首”,”打略拴搐”,其实都是牵引木偶的意思.联系大弦戏的八仙庆寿的开场,可算是有”引导宣赞”的意思,可称是”打略拴搐”的演化形式. 综上所述,宫廷御戏说,侧重于分析大弦戏的音乐渊源,可追溯到唐教坊曲;杂耍班说,侧重于反映大弦戏的武技渊源,大弦戏中许多恐怖,惊险的武技都可追溯到民间杂技;傀儡戏说,侧重于分析大弦戏在长期演变过程中所体现的民俗,传说的遗存,有助于理解其梨园正宗及敬神的特点.大弦戏渊源于何时,戏班形成于何时,都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笔者提出大弦戏源于傀儡戏说的观点,说明大弦戏和傀儡戏有某些渊源关系,旨在为深入全面整理和保护大弦戏这一宝贵遗产提供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I】闫道忠,刘巧云.龙乡寻根[MJ.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 1996.128. [2】王国维.戏曲论文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4.124. [3]马池.河南戏曲知识问答1000题【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5.226—227. [4]旧唐书?志第九?音乐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062—1072. [5】康瑞军.试论唐代音乐的创新与继承问题[J].黄河之声, 2004,(1). [6】康保成.傩戏艺术源流 [7】张庚.中国戏曲通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