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戏”在古代社会的历史演变

 zqbxi 2022-07-26 发布于江西

侯丽俊

     “百戏”是对古代民间音乐、舞蹈、杂技等表演艺术的泛称, 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它最早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其自身的形式和内容。 从秦汉到明清时代,从萌芽、发展、繁荣直至退出历史舞台,百戏贯穿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历史, 与其他艺术相互交融和谐发展,在每个朝代都焕发出独有的魅力, 成为了中国传统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一、萌芽:先秦“奇伟戏”和西汉“角抵戏”

    “百戏”的形式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当时称之为“奇伟戏” “奇技”。 《列女传》中记载夏桀: “收倡优侏儒, 狎徒能为奇伟戏者, 聚之于旁, 造烂漫之乐。 ” 《尚书·泰誓下》也记载夏桀“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 。 所谓“奇伟戏” “奇技”,主要指当时经过训练后,掌握了一些特殊技艺的演员所表演的娱乐节目,这也就是百戏的前身。 秦汉时期的百戏表演尚处于萌芽时期,但已有了一些较为流行的节目和著名的表演者,如《庄子》里面记载一个叫宜僚的艺人可以两手上下抛接八九个弹丸在空中飞旋。《列子》中记载宋国兰子善于表演空中抛剑,七把剑在空中交替飞舞,很是壮观。 此外,因为表演节目时常有音乐的陪衬伴奏,所以也指音乐方面的一些技能,《史记》 中就记载说战国时齐国很多人有像弹琴、击筑、鼓瑟吹笙等音乐方面的技艺。

       西汉的“角抵戏”, 也被认为是“百戏”源头之一,其名称起源于上古时期。 传说黄帝与蚩尤战争时, 蚩尤族人头上都有神角, 所以在战斗时有“角抵”一说,后来逐渐发展为一种类似于后世相扑、摔跤之类的竞技技术。 战国时期,角抵技能成为考核战士的战斗素质指标之一, 秦始皇时禁止民间习武,角抵开始盛行,但已经去掉了武力争斗的部分,带有了文艺和娱乐的性质,主要在贵族的娱乐活动中进行表演。“角抵”一词在秦朝正式出现,史料记载秦二世就曾在宫廷组织表演角抵戏。 西汉时,开始有了像《东海黄公》类有简单故事情节的表演节目,观赏性和娱乐性很强。 当时的角抵表演,根据特定的人物故事来演出一段情节, 成为真正的角抵戏。 西汉时期的角抵戏非常流行,《汉书武帝纪》中描述了元封三年(公元前 105 年)京师举行角抵戏表演的盛况, “三百里内皆(来)观” ,后来的角抵戏成为了汉代百戏表演中的一类。

二、发展:东汉时期的“散乐杂技”

     “百戏”一词是东汉才出现的。《后汉书》中记载当时由艺人制作一些以鱼龙为代表的动物模具进行幻化魔术类的表演,表演中将大鱼变成巨龙或者将巨兽突变为神山, 是中国早期的大型魔术表演,当时称之为“鱼龙曼延”。 汉代的百戏种类繁多,涵盖面较为广泛,《汉文帝纂要》里提到百戏有多个项目 种类, 包括了民间歌舞、曲艺表演、体育、魔术等很多方面, 这在考古中得到了有力的印证, 迄今考古发掘的汉墓数量已逾十万座,几乎遍及全国各个地区, 内蒙、山东、河南、陕西、四川、贵州等地的汉代墓都有百戏俑的发现。 百戏俑的出土大多集中在东汉时期的墓葬中,表演类别多种多样,有杂技、歌舞、俳优表演、傀儡戏等。1972 年考古发现的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壁彩画则展现了百戏中的各种杂技项目, 有弄丸、掷剑、舞轮、寻橦、倒立、舞蹈等,生动再现了当时的百戏表演。

三、琢磨:魏晋时期的“歌舞戏”

       魏晋时期,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西域的杂技术流入中原,百戏品种更加繁多,技艺不断提高, 又不断发展出新的杂技种类, 歌舞戏就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

       歌舞戏形成于南朝末年,是一种歌曲、舞蹈、伴奏相结合的文艺形式,通过主要角色演唱并表演舞蹈来演绎故事情节,需要的时候会有伴唱在旁边助演,同时有管弦乐器的伴奏,所以称之为歌舞戏,它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具备了后世戏曲表演的成分。

     《乐府杂录》之《鼓架部》中记载演出时表演者穿着紫色衣服,腰间系着金色腰带,手中拿战鞭,脸上戴着面具唱歌舞蹈,其间有笛、腰鼓、拍板等乐器伴奏。

      《钵头》的故事引自于西域民间,主要讲儿子为父亲报仇捕杀猛兽的故事。 据《乐府杂录》之《鼓架部》记载, 演出时音乐要重复八次来表现寻兽报仇的艰辛曲折,扮演者要披发、穿丧服,戴有哭泣状表情的面具,而人物的行动、舞步都要配合音乐节奏,杀猛兽的表演又有一些角抵戏的痕迹,不过与前世相比,故事性和表演性更加强烈。

      《踏摇娘》取材于民间故事,主要演一位受到家暴的妇女向路人哭诉的情形,此戏的一大特色是由男伶来扮演女主角, 据《教坊记》记载, 演出时男子着女装,慢走入场并演唱,每唱完一段,旁边会有人帮腔合唱。 这出戏有歌、有舞、有宾白,还采用了帮腔唱法和反串表演, 令人耳目 一新, 在当时十分流行,也是后世戏剧的雏形。

四、繁荣:唐代的“杂技” “歌舞”与“俳优杂戏”

      百戏发展到唐代,已经十分繁荣。 唐代的百戏在内容、形式、技巧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水平,进入了百戏发展的鼎盛阶段。杂技表演方面, 唐代保留了许多传统节目,如前代的寻橦、高絙、耍剑、掷丸等杂技类节目在唐代的技艺已经十分精湛, 魔术幻化类节目 中甚至有“断手足、剔肠胃”的表演, 也开创了一些新的项目比如顶碗、训猴、拔河、蹴鞠等, 其中驯兽类节目 还成为招待外来使者的表演类节目之一。

       西汉时期的角抵戏在此时已经成为皇室成员娱乐时的压轴节目 , 并且发展成为当时的一项专业运动—— — 相扑。 歌舞戏方面最为新颖的是傀儡戏, 傀儡戏最早源于方相氏和傩戏类的面具表演,后来发展为用木偶代替人进行表演, 人在幕后操作配音, 唐代的傀儡戏在前人的基础上又不断创新, 表演形式更加丰富, 出现了盘丝傀儡, 用拉扯绳线的方式带动木偶四肢来进行各种动作表演,惟妙惟肖。

      唐代的俳优戏主要有“弄参军”、 弄假妇人、弄孔子、弄婆罗门。 其中最为流行的是参军戏,它由前代的俳优表演发展而来, 类似于现代的对口相声,主要在“苍鹘”对“参军”的调笑中获取笑料,在唐代文物和文献资料中可以发现, 唐代参军戏的角色、表演、化妆、服饰等已都有了较为稳固的形式,前期身穿“黄绢单衣”, 中唐以后多为绿衣装扮, 腰间束带, 手持笏板或者简, 男扮女则梳发髻、戴头饰, 有时甚至进行面目的涂色化妆。 任半塘先生认为魏晋歌舞戏与唐代参军戏共同奠定了我国近代戏剧的基础。

五、逆境发展: 宋金元时期的“说话” “乐舞”和     “杂剧”

       宋代的城市规模逐渐壮大,出现的勾栏瓦肆为百戏的表演提供了便利场所,宋代有春、秋、圣节朝廷三大宴, 在宴会上要举行盛大演出活动, 其中百戏的表演是必不可少的。 宋代的百戏种类繁多,除了对传统节目的继承和发展外,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百戏类节目是说话和乐舞。 说话类节目类似于现代的评书, 有专门演讲的说话人和故事底本, 底本多是情节较短的白话底本, 内容为传奇、 公案、烟粉、灵怪类,也有讲历史故事的,对后来的历史小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宋代的乐舞有“队舞”和“舞队”两种。 队舞是在唐代大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表演华丽高雅, 有固定的形式, 是集诗歌、朗诵、舞蹈于一体的群体类表演。“舞队”则来自 于民间,属于街头巷陌的群众性歌舞演出,内容也是有关民众生活内容的,如《村田乐》《十斋郎》等。 宋杂剧将歌舞、音乐、调笑、杂技等融为一体,已经具有独立演出的性质,在民间瓦肆和宫廷中频繁演出。

       金元时期的百戏演出依旧十分繁荣,当时的统治者对音乐较为重视,有着较大规模的音乐机构和庞大的乐宫队舞,当时宫廷经常举行大型的百戏演出。 然而百戏在宋元时期的发展并不顺利,由于百戏起源于民间,其中较为俚俗的部分经常受到一些封建正统文人的批驳。 宋仁宗时司马光就上《论上元令夫人相扑状》, 斥责妇女裸身相扑有悖纲常伦理。 到了宋神宗时,朝廷一度颁诏书禁毁百戏,民间还出现了地方官员或者知识分子劝诫百姓诫看百戏的现象,甚至还有儒士上书地方官陈述观演百戏的危害。 元代的百戏演出也多次被官方看作惑乱百姓的行为, 像角抵戏、傀儡戏、词话、俳戏、杂戏、傀儡、击渔鼓、攻刺、戏文、杂剧、评话等十数种“百戏”都曾被官方勒令禁演。 如元《通制条格校注》记载至元十一年(1274年)中书省所上奏章: “祈神赛社,扶鸾祷圣,夜聚晓散,并自伤肢体,挂钩子打脊硬抄化的人每,也合禁约。 奉圣旨,准奏。 ” 可见,城市的百戏在封建正统文人眼中成了洪水猛兽。不过,由于经济与城市的发展,娱乐需求的提高,百戏实际上并没有遭到太大的禁毁,在民间仍旧拥有牢靠的基础。

六、结语

       在宋代前期,百戏主要是曲艺类和杂技类节目的总称, 但到了宋代后期, 勾栏瓦肆的增多和消费观念的不断个性化, 许多具体的艺术形式像说唱、戏曲、歌舞等, 逐渐从百戏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表演门类, 百戏的涵义逐渐有了专项所指, 主要指与杂技、武术有关的节目了,元代之后,随着戏曲的兴起,百戏、散乐等名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到了明清时代, 百戏已经主要指杂技类的节目 了,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明宪宗行乐图》,描绘了当时的宫廷杂技表演,有蹬人、戏法、蹬车轮、冲狭、蹬长竿等形式。 光绪九年(1883 年)八月 十三日 ,为庆祝中秋节在淑芳斋举行百戏演出,有艺人穿梭、四海升平、幼童舞棍、平地觔斗、狮子技艺、八仙庆寿、大鼓书词、白猿献寿、戏耍球棒等二十多种,主要也是杂技武术表演。

      在中华民族众多的优秀历史文化中,百戏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它自诞生起就与各个朝代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尤其对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奇伟戏、角抵戏、歌舞戏、说话、宋杂剧……戏曲不断地从百戏技艺中吸收精华,集杂技、角抵、民间散乐、歌舞演奏、幻术等艺术形式于一身,衍生出程式化的“唱、念、做、打”,最终形成了综合性很强的舞台艺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