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洛阳杂技 源远流长

 昵称2530266 2016-12-02

    洛阳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杂技这一传统表演艺术历史悠久,也在河洛大地源远流长。史料记载,洛阳杂技兴于汉朝,盛于隋唐,宋代以后从宫廷流入民间,并不断传承创新。

    

    洛阳是中国杂技百戏的发源地之一

    古代的杂技称为百戏,并非专指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惊险刺激的表演,它涵盖门类更多、范围更广。所谓“杂”,指多样;“技”,指技艺。顾名思义,古代杂技为“各种技艺”的意思,泛指杂技、魔术、马戏等各种杂耍技艺表演。

    我市历史学者郑贞富说,洛阳杂技历史悠久,洛阳是中国杂技百戏的发源地之一。建都于偃师二里头一带的夏朝,最后一个君主夏桀曾招集倡优、侏儒,表演奇伟之戏,这是百戏表演的雏形。

    洛阳杂技兴起于汉代。张骞、班超出使西域,打通了从长安、洛阳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来自西域、天竺(今印度)等地的民间杂耍艺人,也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

    杂技在东汉宫廷和达官贵戚之家颇为流行。东汉明帝刘庄在位时,在洛阳西门外建起了雄伟壮丽的平乐观,以供杂技歌舞等表演。东汉文史学家李尤在《平乐观赋》中,就对当时戏车高撞、驰骋百马、吞刀吐火、凌高履索、飞丸跳剑等杂技演出情景进行了描述。

    汉代,洛阳杂技的表演形式已经十分丰富:倒立、柔术、筋斗等形体技巧类杂技,跳丸、弄剑等抛掷技巧类杂技,扛鼎、舞轮等显示力量类杂技,凌高履索等高空长竿类杂技……这些都对中国杂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洛阳多处汉墓出土的陶俑中,也有不少以杂技为主题,生动地表现了当时杂技表演的高超技巧。

    

    兴盛于隋唐,表演形式日渐多样

    魏晋时期,洛阳杂技不断发展。魏明帝曹叡对杂技十分重视,他效仿平乐观建造了总章观,以备元宵节演出。北魏时,杂技演出已不仅仅限于元宵节前后,每到重要节日都有演出,各寺庙成为杂技演出的重要场所。

    洛阳杂技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隋文帝统一全国后,随着各民族文化思想诸方面的交融,杂技艺术的演出内容更加丰富。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隋炀帝为显示国力,召集全国杂耍艺人到洛阳会演,款待参加朝拜的各国来宾。《隋书》记载,这次演出“从昏达旦”“终月而罢”,其“营费钜亿万”,民众“三百里皆来观”,场面宏大,前所未有。

    唐朝皇帝贵族也喜看杂技、歌舞等表演,以武则天为甚。武则天和唐高宗迁都洛阳后,大兴土木建造万寿神宫。调露二年(公元680年),她在洛阳城南大宴群臣,并请他们观看杂技、歌舞等表演。初唐诗人陈子昂曾有诗记载这次盛会:“垂衣受金册,张乐宴瑶台。云凤休征满,鱼龙杂戏来。”

    唐玄宗经常在洛阳城南大宴群臣并举行百戏演出,当时观戏的著名财政改革家刘晏赋诗道:“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谁谓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

    唐代的洛阳寺院,也设有专供民间艺人表演百戏的戏场。寺院百戏种类十分丰富,除寻橦、跳丸、吞刀、吐火、旋盘、筋斗等杂技外,还包括踏谣娘、五方狮子、旱税等歌舞戏,以及参军戏、杂剧等民间新兴的艺术形式。

    

    在民间舞台上传承创新

    宋代以前,杂技一直都以宫廷内部演出为主。进入宋代,民间出现了戏剧、歌舞专门的表演场所——勾舍,而杂技表演也从宫廷流入民间,与歌舞、杂剧、木偶一道登上民间舞台。

    北宋时,每到牡丹花期,买花、赏花成风。为满足人们赏花、买花之需要,牡丹花市也应运而生。花市上除花的交易外,还有各种杂技表演。

    孟津县白鹤镇的王良杂耍始于唐宋,最多时有大大小小的魔术、杂技团体500多个,形式丰富多彩,有旱船、竹马、舞狮等。现在,王良杂耍的表演团队经营项目涉及广泛,大到动物展览、动物表演、灯展等,小到高跷、舞狮、游乐项目等。北京、上海、河北、山西、四川、陕西等地,均有王良人表演的身影。

    如今,在河洛大地,狮舞、旱船、高跷、竹马、秋千等表演仍是展示当地文化底蕴、传承杂技文化的重要形式。近年,我市推出《洛神》等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的杂技百戏剧目。如今,洛阳杂技正步入传统艺术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的文化发展新常态,探寻着中华杂技艺术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