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元青花瓷与明青花瓷发色及釉面表现对比

 文香阁 2015-02-26

元青花瓷与明青花瓷发色及釉面表现对比

[转载]元青花瓷与明青花瓷发色及釉面表现对比 [转载]元青花瓷与明青花瓷发色及釉面表现对比  [转载]元青花瓷与明青花瓷发色及釉面表现对比 [转载]元青花瓷与明青花瓷发色及釉面表现对比 

图4                           图3                 图2                     图1

 

    最近,我连续刊发了近30篇关于元瓷精品器型的介绍,其中也结合釉色、青花发色、纹饰、足底等元瓷特点一一做了简要的陈述。现在,有网友提出元代与明代青花瓷发色有何不同,特别是永乐、宣德时期青花瓷与元代青花瓷同样都使用进口青料,对比有何特点等问题,为此,我挑选了个人藏品中的四件精品给大家做个对比,其中元青花象耳瓶是有国家指定检测机构出具了机检证明,另外三件也是多次出入大场面的精展品,因此,做实物对比是可靠的和有代表性的,但分析所感悟的体会由于词汇难以表达,会有不同效果,故仅为读者做大致参考,而非深入研究的资料。

    图1、元代青花荷莲鸳鸯纹锁罐(大元国至正十一年制)楷书款(详见本博栏另文)

    图2、明代永乐青花缠枝纹双系扁壶(永乐年制)篆书款

    图3、明代宣德青花缠枝云龙纹高脚花口盘(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图4、元代青花云龙纹象耳瓶(至正十一年题名款、国家机检证明、详见本博栏另文)

    青花瓷是我国生产的最著名釉下彩瓷器,它是用钴料作着色剂,在瓷器坯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后,再罩一层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钴料发色好的呈现湛蓝色,清亮艳丽,但总体都称之为青花瓷。如上4图所示。但是由于瓷器所采用的胎土、窑口、窑温、窑内摆放的位置、烧制的时间、纹饰布局、画匠的笔触、进口青料的产地、批次、表面釉的透明度或者其他不知因素或条件所制约,其青花的发色自然会有所不同。比如,大元统一西域各国,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不仅伊朗的钴料进贡给中国,还有其矿脉的附属他国比如土耳其、伊拉克、叙利亚等统称为回回青料。陆续通过贸易来到中国,所以,我们应该在注意青花发色时,也应考虑青料来源不同所致;其次,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国与西域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进一步深入,西域各国来中国谋生、就业、互派使者越来越多,据相关资料显示,元国有200多位西域人为官,特别是,当时加入中国制瓷业的西域人,不仅带来国外绘画技术,还带来新的纹饰图样或具有波斯风格的金银器型,从而改变了中国原始器型,也使中国生产的瓷器纹饰绘画也随之融入了西域的气息。本人的元瓷藏品中就有书写阿拉伯文的款识可以证明,因此,有些图案绘纹饰重描、笔触方式也会造成青花发色、黑斑和锡光出现或不同;第三,炉温的原因,适中为艳蓝;过高为咖啡色闪红;过低为黑灰,所以,发色异样不一定不是元青花瓷;另外,还有窑口的还原气氛、供养气氛等等技术条件,在此不一一赘述,总结起来,辨别元青花是否是真品,一定要综合判断,即看发色又不教条硬套某件国外或国内的器样颜色。因此,我们在辨别元青花瓷时一定要灵活、客观、经验、仪器综合因素才可准确断代。即便是机检也是某段年份,也不是准确时间。

    通过放大图片,大家可仔细观察,发现所用青料均为进口青料,总体都是青花,但是通过对比,也还会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别。

    图1、此罐釉色青白茔润,釉面柔和。整体图案用进口青料绘饰,色泽浓艳,黑斑明显,侧视黑斑伴有凸凹感,这件元青花瓷罐的青花发色和黑斑与馆藏元青花精品相比极其接近,大概也是民间元青花瓷收藏者心目中理想或标准的青料彩头。

    图2、此扁壶釉色白中闪青,釉面酥光温润,整体图案用进口青料绘饰,色泽亮丽,黑斑明显,透明釉的透明度不如图1;黑斑处以外的青花发色艳丽稍差;

    图3、此盘釉色青白细腻,釉面莹润肥厚,整体纹饰采用进口青料绘制,青花发色艳丽不像图1浓艳,黑斑也不如图2明显。青花发色均匀柔和,宣德时期青料发色比较一致,为鉴定这一时期青花瓷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图4、此瓶釉色青白光亮,玻璃质感极强,整体纹饰采用进口青料绘制,青花发色浓艳,与图1相似,但由于纹饰不同,浓艳、黑斑表现视觉有些不同,象耳贴塑部分黑斑连片,与图1相似比较明显;

    将上面4图比对起来,不难看出元代同期青花瓷器、明代永宣同期青花瓷器或是以元青花瓷与明青花瓷器相比较,即便都是进口青料,也不会有一样发色。

    以上,所谈体会是本人看实物所感悟。当然,因照片像素、光线、角度、显示屏色调等诸多因素影响,加之个人表达能力或词语选择可能不准确,大家对此体会也必然各异,所以,还望大家自己体会为宜。特此提示,并非误导。

    综上所述我们所面临的如此复杂的青花辨识技术,要想快速的辨别历朝所产青花瓷,就需要我们常看真品,比对真品,比照赝品,找出真品的基本规律或共同特点,做到熟悉掌握各时期青花瓷的基本特征,才有可能不“打眼”。我们民间收藏者要想淘到好的藏品,必须要有一位好的启蒙老师,指导者一定要有大量的真品实物供己揣摩,还要经常去博物馆体验,实践和文字资料积累多了,便会成为一位合格的民间收藏家。但对众多的民间瓷器收藏爱好者来说,在周围找老师、上博物馆参观、藏家之间交流经验都不是很容易的事,特别,国内大藏家一般都受传统“秘不示人”之影响,很少表露,也为民间瓷器收藏知识的普及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很多民间藏家不得不求助于文博界专家,由于相互间的专业水平差异、实物观察受到限制、有待深入研究的未解问题之多或者还有其他不可言传的原因,或多或少引起文博界专家与民家藏家之间的异论,其实这些现象的出现并不奇怪。民间藏家与专家之间的学术之争是必然的,就如同专家之间的讨论分歧是一样的,但就个人收藏实践体会,民间的的确确藏有许许多多专家所未见过的藏品,在此方面,我的专门搞瓷器研究的朋友也坦诚认同,用他的话说:“体制问题”。所言精辟至极。

    那么现在如何改变目前研究与实物、文献与实物、结论与实物之矛盾和某方面滞后状况,为积极保护民间所藏的中华民族所共有的古瓷财富,满足民间瓷器收藏爱好者的求知渴望,保持好普通大众欲保护祖国历史文明之财富的热情,除了需要国家政策的调整外,广大民间收藏爱好者还应自身加强学习,搞好民间现有藏品的展示交流,依靠民间大众自己的力量来积极参与普及民间瓷器收藏知识活动,同时,也能够为文博界专家提供更多更好更精的国宝实物供其研究。当然,民间藏品知识的普及应该科学有章,谨防商业炒作。

    简而言之,本人愿做普及瓷器收藏知识的原动力,并献以本栏做园地,当以博物为主,倾谈收藏体会为辅,以飨读者,其所言仅为网友参考。同时,也真挚欢迎大家参与本栏讨论,扩大交流,一道增长学识。这是正因为: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应知而之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