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持续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与“瞎折腾”(二)

 半点寒心 2015-02-26

 

持续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与“瞎折腾”(二)

 

 

二、这些年我国税收管理变革中“折腾”了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征管改革大体上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根据当时的内外部环境以及税收管理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对税收管理的不同层面进行改革,总体来看,基本上是必要的。

 

1、起步阶段,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中期。这一阶段以征管、检查“两分离”或“征收、管理、检查”三分离为重点。

这段时期,“折腾”的重点——解决建国以来一直沿用的“一员进厂、各税统管、各事统管”模式下权力职责过于集中、缺乏制约机制等弊端。这种“一员统管”的模式是税收管理中最初级、最原始、最简单的分工方式。通过这次改革,税收管理开始体现专业化分工和权力监督制约等要求。

 

2、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到后期。这个阶段以建立“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税收征管模式。1997年的税收征管改革,初步实现了纳税人自行申报,初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税务稽查体系,计算机技术在税收征管工作得到应用,并初步形成税务代理中介服务体系。

这次改革在中国税收管理变革中具有重要标志意义,一是开始引入纳税人自我评定制度,改变了纳税人税收义务由税务机关“查定征收”或“查账征收”等传统做法,也就是纳税人申报纳税义务由纳税人自主履行,即改变了原来的纳税人税收义务由税务机关通过调查核定或查账后再履行的传统做法。二是开始运用信息技术转变税收管理方式。三是开始形成相对独立的税务稽查体系。

这段时期,“折腾”的重点——开始梳理征纳双方权利义务关系,运用计算机技术改进税收管理方式,建立比较独立的税务稽查体系。

 

32001年,全国部分省按照征、管、查外分离的思路,启动了信息化加专业化的新一轮征管改革,取消全职能征管分局,市、县所属分局,按征、管、查职能外分离设置,精简基层征管机构。新的专业化征管运行机制,强化了征管查三个职能系列之间的分权制约,使征管资源得到更趋合理的配置。

这段时期,“折腾”的重点——推进税收服务(税收征收)、税源管理、税收稽查职能的专业分工。

 

42004年后,征管工作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方针,重点是“强化管理”,并把“强化管理”增加到97年的30字征管模式中,成为34字征管模式。

这段时期,“折腾”的重点——如何落实管理责任,强化税源管理,也就是在97年确立的“集中征收、重点稽查”模式中,嵌入“强化管理”,形成“集中征收、强化管理、重点稽查”的税收管理分工格局。

 

5、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使用计算机至今,税收信息化建设发挥技术引领、驱动和支撑作用,不断推进税收管理方式向着专业化、集约化、现代化目标迈进,上世纪90年代后的税收管理变革都是基于信息化发展的强大驱动,纳税人客户导向、集中征收、流程管理、风险管理、专业化管理、组织管理的扁平化以及信息管税等,都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先导、引领而引发。

这段时期,“折腾”的重点——从数据集中的角度看,信息化发展经历了单机开票、报表处理,到90年代后期,实现征管数据基于县域网的县级集中,到了世纪初的省辖市级集中,2005-2006年实现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从应用的角度看,信息化建设经历了模拟手工,到征管基础管理,到征管的流程管理,网上办税,到数据共享和数据分析应用等几个阶段。

 

6、近年来,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信息化,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大力转变税收征管方式,重点是进一步建立健全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的纳税服务体系,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体系,包括以大企业管理为着力点,推进税源的分级分类管理,实施信息管税。

这段时期,“折腾”的重点——

用一句话说就是完善税收服务,细化税源管理。具体内容至少包括以下一些基本点:

(1)进一步完善纳税服务体系,实施税收征管业务流程再造,改变过去服务、执法职责不清,税务机关内部职能导向,纳税人办税多头跑、多次跑,办税过程流程断裂等问题,整合纳税服务资源,按照“集中受理、流程驱动、限时办结、窗口出件”的闭环运行要求,推进纳税服务专业化、集约化;

(2)  转变原来属地+划片+管户+包干的税源管理方式,实施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管理方式,逐步把税收信息作为税收管理的战略资源,实施信息管税,改变过去“地毯式”的逐户管理方式,实现“管理所有纳税人”向“管理高风险纳税人”转变,努力通过占有信息资源,透过税收情报扫描税收管理中的风险点,定位管理对象,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 

(3)  推进各级管理层的实体化,改变“四级”管理层(总局、省局、市局、县局)上传下达,税源管理职责只是由属地分局片区管理员承担的管理格局,通过上收或增加部分税源管理职能,把管理层拥有的近40%的人力资源逐步转化为直接的征管资源;

(4)  推进以大企业管理为重点的税源分类管理,改变过去不论大小纳税人、不论什么行业,一律由属地片区管理员包干管理的做法。

 

回顾以往,我国的税收管理变革历程,“折腾”的重点概括起来说——

1、由“管理员按户统管”向“由属地税收管理人员按照征、管、查分工管理”转变;

2、由“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管理模式,向“集中征收、强化管理、重点稽查” 的管理模式转变;

3、由“一般的强化管理”,向更加具体的信息化+专业化的税源管理转变——

1)由“注重所有纳税人税收征管基础管理”,向“注重不同纳税人的不同遵从风险的税源管理”转变;

2)由“注重到户实地管理”,向“注重信息情报管理”转变;

3)由“注重基层管理员包干管理”,向“动员各级管理资源实施分工协作管理”转变。

……

是的,我国的税收管理体系正是在对税收管理内在规律不断认识,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中积累起来,成长起来的。通过一次改革达成圆满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不仅如此,当代主要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税收管理当局,以及OECD等国际组织也都在致力于税收管理创新变革的研究和探索。

事实上,管理的持续改进是组织管理的固有特性,世界上没有哪一个组织的管理创新变革有终点。

应该看到,我国税收管理的改革任务还远远没有结束,进一步完善税收征管核心程序,进一步落实税收管理的核心职能,进一步完善我国税收管理法律制度,进一步调整税收管理的组织机构设置,进一步优化税收管理资源配置,进一步转变税收管理方式,进一步改进税收管理手段等,任重而道远,税收管理现代化建设进程刚刚开启。

 

 

持续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与“瞎折腾”(二)

 

 

二、这些年我国税收管理变革中“折腾”了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征管改革大体上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根据当时的内外部环境以及税收管理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对税收管理的不同层面进行改革,总体来看,基本上是必要的。

 

1、起步阶段,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中期。这一阶段以征管、检查“两分离”或“征收、管理、检查”三分离为重点。

这段时期,“折腾”的重点——解决建国以来一直沿用的“一员进厂、各税统管、各事统管”模式下权力职责过于集中、缺乏制约机制等弊端。这种“一员统管”的模式是税收管理中最初级、最原始、最简单的分工方式。通过这次改革,税收管理开始体现专业化分工和权力监督制约等要求。

 

2、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到后期。这个阶段以建立“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税收征管模式。1997年的税收征管改革,初步实现了纳税人自行申报,初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税务稽查体系,计算机技术在税收征管工作得到应用,并初步形成税务代理中介服务体系。

这次改革在中国税收管理变革中具有重要标志意义,一是开始引入纳税人自我评定制度,改变了纳税人税收义务由税务机关“查定征收”或“查账征收”等传统做法,也就是纳税人申报纳税义务由纳税人自主履行,即改变了原来的纳税人税收义务由税务机关通过调查核定或查账后再履行的传统做法。二是开始运用信息技术转变税收管理方式。三是开始形成相对独立的税务稽查体系。

这段时期,“折腾”的重点——开始梳理征纳双方权利义务关系,运用计算机技术改进税收管理方式,建立比较独立的税务稽查体系。

 

32001年,全国部分省按照征、管、查外分离的思路,启动了信息化加专业化的新一轮征管改革,取消全职能征管分局,市、县所属分局,按征、管、查职能外分离设置,精简基层征管机构。新的专业化征管运行机制,强化了征管查三个职能系列之间的分权制约,使征管资源得到更趋合理的配置。

这段时期,“折腾”的重点——推进税收服务(税收征收)、税源管理、税收稽查职能的专业分工。

 

42004年后,征管工作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方针,重点是“强化管理”,并把“强化管理”增加到97年的30字征管模式中,成为34字征管模式。

这段时期,“折腾”的重点——如何落实管理责任,强化税源管理,也就是在97年确立的“集中征收、重点稽查”模式中,嵌入“强化管理”,形成“集中征收、强化管理、重点稽查”的税收管理分工格局。

 

5、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使用计算机至今,税收信息化建设发挥技术引领、驱动和支撑作用,不断推进税收管理方式向着专业化、集约化、现代化目标迈进,上世纪90年代后的税收管理变革都是基于信息化发展的强大驱动,纳税人客户导向、集中征收、流程管理、风险管理、专业化管理、组织管理的扁平化以及信息管税等,都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先导、引领而引发。

这段时期,“折腾”的重点——从数据集中的角度看,信息化发展经历了单机开票、报表处理,到90年代后期,实现征管数据基于县域网的县级集中,到了世纪初的省辖市级集中,2005-2006年实现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从应用的角度看,信息化建设经历了模拟手工,到征管基础管理,到征管的流程管理,网上办税,到数据共享和数据分析应用等几个阶段。

 

6、近年来,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信息化,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大力转变税收征管方式,重点是进一步建立健全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的纳税服务体系,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体系,包括以大企业管理为着力点,推进税源的分级分类管理,实施信息管税。

这段时期,“折腾”的重点——

用一句话说就是完善税收服务,细化税源管理。具体内容至少包括以下一些基本点:

(1)进一步完善纳税服务体系,实施税收征管业务流程再造,改变过去服务、执法职责不清,税务机关内部职能导向,纳税人办税多头跑、多次跑,办税过程流程断裂等问题,整合纳税服务资源,按照“集中受理、流程驱动、限时办结、窗口出件”的闭环运行要求,推进纳税服务专业化、集约化;

(2)  转变原来属地+划片+管户+包干的税源管理方式,实施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管理方式,逐步把税收信息作为税收管理的战略资源,实施信息管税,改变过去“地毯式”的逐户管理方式,实现“管理所有纳税人”向“管理高风险纳税人”转变,努力通过占有信息资源,透过税收情报扫描税收管理中的风险点,定位管理对象,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 

(3)  推进各级管理层的实体化,改变“四级”管理层(总局、省局、市局、县局)上传下达,税源管理职责只是由属地分局片区管理员承担的管理格局,通过上收或增加部分税源管理职能,把管理层拥有的近40%的人力资源逐步转化为直接的征管资源;

(4)  推进以大企业管理为重点的税源分类管理,改变过去不论大小纳税人、不论什么行业,一律由属地片区管理员包干管理的做法。

 

回顾以往,我国的税收管理变革历程,“折腾”的重点概括起来说——

1、由“管理员按户统管”向“由属地税收管理人员按照征、管、查分工管理”转变;

2、由“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管理模式,向“集中征收、强化管理、重点稽查” 的管理模式转变;

3、由“一般的强化管理”,向更加具体的信息化+专业化的税源管理转变——

1)由“注重所有纳税人税收征管基础管理”,向“注重不同纳税人的不同遵从风险的税源管理”转变;

2)由“注重到户实地管理”,向“注重信息情报管理”转变;

3)由“注重基层管理员包干管理”,向“动员各级管理资源实施分工协作管理”转变。

……

是的,我国的税收管理体系正是在对税收管理内在规律不断认识,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中积累起来,成长起来的。通过一次改革达成圆满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不仅如此,当代主要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税收管理当局,以及OECD等国际组织也都在致力于税收管理创新变革的研究和探索。

事实上,管理的持续改进是组织管理的固有特性,世界上没有哪一个组织的管理创新变革有终点。

应该看到,我国税收管理的改革任务还远远没有结束,进一步完善税收征管核心程序,进一步落实税收管理的核心职能,进一步完善我国税收管理法律制度,进一步调整税收管理的组织机构设置,进一步优化税收管理资源配置,进一步转变税收管理方式,进一步改进税收管理手段等,任重而道远,税收管理现代化建设进程刚刚开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