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维起源思维综述(一)对人类思维本质的重要解释

 灵藏阁 2015-02-27

思维综述

(一) 对人类思维本质的重要解释

 

    正确理论的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事实提出质疑,不断地进行空间形思维的酝酿,当思维达到唯准状态之后形成可能的答案——灵感的出现,从而形成最基本的构想。第二个阶段是构想的深化阶段,我们必须将构想思维化(或概念化),因为构想的深化过程就是空间形思维(建立概念和联系)过程,以事实证明概念和联系的实质是确实存在的,从而确立不同概念间的唯准关系,并对这一唯准关系进行实践验证。第三个阶段是对深化的理论提出反面的质疑,使理论的细部思维达到唯准,推向实践接受考验。基于此,我们有必要针对有关思维的焦点进行说明,作为本书的重要补充。

    关于集中的解释  集中是指精力专一,是空间形思维的重要前提,没有足够的集中空间形思维的开拓力就会大幅度降低。只有集中才能形成形的充分调动和空间形思维的全面推动。在空间形思维过程中我们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思维点上,而不可以同时兼顾两个问题,而即便是同时兼顾也要集中一个以后再集中另一个,我们开车不能接手机,否则就会发生交通事故,充分说明了这一道理。一心不能二用,如果我们带着心事上课照样会产生同样的后果。所以,思想情绪的稳定和精力的集中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决定我们学习成效的十分重要的因素。

    关于客观世界和思维的规律性  我们通常说这个世界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的实质是什么?是分范畴的?还是有层次的和有秩序的?就像是数字和有序的排列一样?如果这样想的话就会永远想不明白什么是规律性,我们可以假想出一个整齐的数列,又可以设计出一处优美的建筑,或是激昂抑扬的歌曲,但那都是思维的杰作,不是大自然的秩序。这些我们日常世俗所养成的思维方式(或用语)在客观世界中是不适用的,我们必须从内在的隐性和外在的显性两个领域以最基本的方式去构思,从这个构思中实现人类认知结构和客观世界结构的自然结合,这个构思才能成为对“规律性”的解释。我们提到过,无论是人类的思维还是客观的显性和隐性,它们都是以单体和联系的形式存在着,而不是不可知的混沌,这就是这个世界最基本的规律。这个单体和联系就决定了客观世界是特殊的、可知的、有规律的和逐步探索的,也就是说这个世界是有秩序的。进而,从实质上我们可以说:规律性指的就是唯准的特殊性存在和联系,而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排列,因为排列这个狭隘的词汇与认知这个大概念是毫不相干的,我们认可的是特殊性而不是有序排列。单体在自然界和人类思维领域是否存在还是我们人类的主观想象所为,这要涉及到事物的唯准这个概念(即事物结构或思维形态在一定时间内的稳定性),什么是单体?单体这个概念我们承认是人为的,因为“规律性”这个概念本来就是人类思维和客观世界两种现象结合的产物,但重点还在于客观世界的任何事物是否是唯准存在的,这种存在是否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我们还必须将唯准性作为单体存在的前提,如果不唯准那就不存在单体,另外单体的存在还在于单体与单体之间的差别,或是细微差别,当然这种差别既包括显性又包括隐性,我们只要承认事物是唯准的、事物之间是存在差别的,那么就必须承认单体这个概念是存在的,因为单体是相对于唯准性和差别而言的,没有唯准性和差别就没有单体。另外单体之间产生联系后所生成的新的单体又会具有新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就是可知性,也就是说单体和联系必须产生特殊性(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比如黑洞的存在,在漆黑的宇宙空间里存在一个相对较小而又非常密实的黑洞,它本来就是几乎不可能发现的事物,黑中之黑确实是发现不了的,除非有特异功能。我们发现它是由于黑洞呈现出十分明显的外在特征,是从周围的现象中发现了特有的规律性(或特殊性)。

    关于存在和不存在  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单体和联系,包括空间物质和人的思维,单体具有特殊性,单体产生联系后照样具有特殊性。当单体的内部结构发生变化时,它的外部形式同样会产生变化,因此事件的变化是内在本质与外在形式的统一。从我们人的感知角度来说,无论是事件的存在还是感知的存在它们只是一种虚拟形式,这种虚拟形式是对事件或大脑内部结构的本质反映,这种反映虽是真实存在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虚拟形式将成为不存在。这一虚拟形式虽然已成为过去,但事件曾经有过的这种虚拟形式却给我们留下了思考和感知,这种思考和感知诚然就是一种虚拟形式,然而,当大脑的物质结构形式发生改变时我们的感知就会发生改变。物质的性同样是一种虚拟形式,这种形式的存在是暂时稳定的,当物质内部结构产生变化时,物质的性照样会产生变化。大脑中的空间形思维与客观物质事件的性就实质内含而言是存在交叉的,它们有共同的一面,又各有保留的一面。世界有更多的隐性需要我们去发现,而人类在对客观世界进行反映的同时又具有虚构的一面,形成了真理和谬误两种客观现象。

    关于形的渐进性  词汇的形是一点一点加上去的,开始只有文字的字形,我们并不知道这个词汇是什么意思。但是,我们对词汇的字形是有感受的,它有所指,但指的是它的字形,没有别的。之后,我们将它固有的形一个一个进行捆绑,每加一次都能够丰富词汇的形,我们都能得到全新的感受,而且是唯准的。但是,相对于词汇的理解而言,人与人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哪里呢?一方面体现在词意把握的多少,另一方面体现在清晰度上——是否对词汇的刺激源进行了挖掘(即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空间形思维)。形的累加会使我们对词汇的感受产生变化,在阅读中对词汇感受的随机性会使我们对词汇感受的强弱比例产生变化,刺激强烈的形将占主要地位,在阅读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常用的那个意义,而不常用的意义将排在后边,好象有前后顺序似的,其实是没有顺序的。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形的模糊性认识进行一下解释,“我们听普通话能够听懂什么意思,听方言照样能明白说的是什么”这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其实很简单,它的原因就是有“形”的存在。这个形一方面指语音的特征性感受,另一方面指特征性语音所固有的语意,亦即语言的形是多维的,不是一维的。我们在听别人说话时一方面感受的是语音的基本特征,而对于语音基本特征外的感受并不敏感,这就是说语音同样具有抽象性,这种抽象性是在长期语言实践中对携带语意的语音形成的一种特征性感受(我们关注的是语音的抽象特征,而不是语音的全部,只要具有语音的抽象特征,形就会在瞬时激发),也就是说我们对抽象特征是十分敏感而有灵性的,而对于不具有特征感受的部分就不那么敏感,需要与相关人经过长期的语言接触后,我们才能对不具特征的那一部分形成特征感受。基于形的这一特性,在我们与周围的形象事物接触中也同样具有类似的情景,我们不在乎事物的形象如何,我们只在乎它的特殊之处,哪怕只有部分的特征感受,就能够很快对形产生激发,例如,我们说两个人长的相似,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就不得不承认:是由于有了对“抽象特征”的感受,我们才认识了事物,而这一抽象特征就蕴含在事件内部,特征与事件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事件就会有抽象特征存在。

    关于形的多维性、一致性、形象性和抽象性  在我们接触事物的时候,比如说一把椅子,它既有形状,又有光泽,还有硬度和质感,以及重量。我们注重的是特质的感受,所谓特质是不存在空间概念的,只有感受,这好象有点不好理解,但事实确实是这样的。因为在我们提到长城的时候,我们的脑子里并没有长城的影像,而只有长城影像的感受,也就是说作为具有影像特征的形只有影像感受而没有影像,除非我们特意去回顾它的影像特征,不然的话在形这个感受里是没有影像的,而只有影像的感受。不但影像是这样,而且人所有的感受器官(包括思维)所形成的形都是这样,比如疼痛、幸福、舒心、跑步、大象等所有的词汇都会在最后只剩下被感受对象特质的纯粹感受,所以才形成了语言这一高级的思维模式。因为事件的存在是多维的,所以我们的大脑在接受事件多维刺激的时候,会形成对这些多维感受的综合性特征感受,这种特征感受就是事件的特质,这一特质既是分离的又是综合的,这种分离意味着它的形象,而综合就意味着它的抽象。因此,世界的每一个事件既是形象的又是抽象的,而这个高度集中的抽象就是灵感思维的源泉,是事件的本质和灵魂。这就是形的多维性、一致性、形象性和抽象性的关系。

    关于形的抽象性和唯准度问题  形是一种抽象的感受,这种抽象性一方面是指它源于形象而失去了形象的意义,如我们听到大象时我们的大脑中并没有大象的影像,但还能确切地知道大象这个词是什么,这说明感受这个东西与有没有影像是没有关系的,因为触觉和味觉照样可以形成清晰的感受,大象通过视觉变成感受后它不具有空间影像的意义,而是一种具有大象特质的感受,亦即有所指,这个有所指代表了大象的特质,除非我们对大象进行空间特征性想象,我们不会在大脑中有大象的特征影像,我们不能以特征影像去理解事物,而是由特征影像所固有的内在特质去理解事物,这一特质就是空间形象思维高度浓缩后的形。需要说明的是,灵感思维不来源于形象感受,而是来源于形象思维的特质感受,也就是说形象思维所形成的抽象感受——形是灵感思维的直接来源,而只有形象思维才能产生抽象的形,可见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最初的那个源头。另一方面是指形是多个子形高度集中后的瞬间感受,而不是一个思维过程。这就必然要形成一个模糊感受,其实这种模糊感受就是抽象的代名词,因为是混杂的,所以我们称它是模糊的,但是,这个模糊感受的指向是明确的,具备所代表事物的特质,并且指向明确,客观反映了形所代表事物的内在本质,这种长时间过程性感受积累经过瞬时压缩后我们还一时想不清楚它的过程性感受是什么,而对它指的是什么却很清楚,这说明形与感受的“时间和过程”没关系,形需要的是特质性感受这个结果。但是形又具有渐进性,它随着人对一个事物的感受内容的不断增加而增加,使我们通过不断完善事物的形而认清事物的本质,因此,形在建立后虽然有所指,而且指向明确,但每个人所形成的事物的形是不一样的,包括词汇。因此才有了唯准这个概念,唯准是指我们的理解要与一个事物或词汇的本质相吻合,而且要通过空间形思维使我们对事物、词汇或题目解析的理解达到细致和准确的程度,这是一个学习标准问题,当我们达不到这个标准时,会产生两种情况,一是对事物、概念或题目从总体上把握得肤浅,即便是表面的思维感受也带有模糊性。二是对事物、概念或题目内在的空间形思维做得不够,致使我们的思维达不到过程事件的细致度和准确度。而这两种情况会使我们大脑中建立的空间形漏洞百出,这对于我们的学习来说是十分致命的。因此,使我们的学习达到唯准的唯一途径就是空间形思维,我们对事件的理解存在模糊现象就是因为我们进行的空间形思维是有差距的,因此,我们必须通过空间形思维的形式改进我们的学习,远离模糊,逐步趋近事件的本质。

    关于文字逻辑思维与空间形思维的一致性  文字逻辑与空间形思维是形式与内涵的关系,是一致的,不存在分离的问题。从实质上讲,空间形思维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逻辑思维,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不同感受的相对依附关系,这种依附关系对应的不是三维视觉空间,而是客观世界的实质——存在与存在之间的相对关系。文字逻辑思维与空间形思维是一致的,文字逻辑思维的实质同样是客观世界存在与存在之间的相对依附关系。我们不能认为汽车是真实的,而否认形容词和副词的真实,它们照样是一种思维的真实,它体现的是人类社会的思想情感,但这种思想情感也是有物质基础的,你不能说“害怕”“见微知著”“聪明”“态度”等词汇是虚无的,它体现的是一种思想或情绪的状态,虽然在自然界我们找不到它们,但它在人类社会是真实存在的,是人的内心世界的客观表现。这些思想情绪的存在与客观事物的性是绝对没有差别的,它和我们看到彩虹的漂亮一样,彩虹照样有它的物质基础,彩虹只不过是表象而已。即便是真实的月亮这个天体在广阔的宇宙时空中也只是一瞬而已,我们所看到的月亮也只是一种表象,我们的感受也只能是表象性的,与月亮的实质是差之千里的。因此,客观物质世界和人类内心世界的一切存在在思维的“眼”里都是表象,它们最终都难逃虚拟感受这个命运,月亮是虚拟感受,“害怕”“见微知著”“聪明”“态度”照样是虚拟感受,对于大脑的思维而言它们是同等的,他们留给我们大脑的都是抽象的感受,而正是因为我们对这一抽象感受进行空间形思维才发现了事物的真相。我们不可以将磁力线当作是形象,而把词汇当作是抽象,那种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对立起来的做法是极端荒谬的,因为形象与抽象是不可分的,形象中蕴含着抽象,抽象在产生逻辑之后又会生成形象,当我们整体把握事物的时候,形象照样是抽象的,二者是相对的不可分的。反之,没有形象就没有抽象,没有抽象的形象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必须对这种对立关系进行有力回击,请看下面对形象思维的定义(来自有关书籍):

    (一)形象性  形象思维所反映的对象是事物的形象,思维形式意象、直感、想象等,其表达手段是图形、图象和形象符号,具有生动性、直观性和整体性的优点。 

    (二)非逻辑性形象思维不像逻辑思维那样,对信息进行线性加工,而是调用许多形象材料,一下子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形象,或由一个形象跳跃到另一个形象。它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不是系列加工,而是平行加工,是面性的或立体性的,使人迅速从整体上把握问题。

    (三)粗略性形象思维对问题的反映是粗线条的,对问题的把握是大体上的,对问题的分析是定性的或半定量的。所以,形象思维通常用于问题的定性分析。在实际的思维活动中,往往需要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巧妙结合,协同使用。

    (四)想象性  想象是运用已有的形象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思维并不满足于对已有形象的再现,它更致力于追求对已有形象的加工,而获得新形象产品的输出,具有创造性的优点。

    以上这四点概括我们认为是十分混乱的,与客观世界的划分是不相吻合的。原因有四:第一,形象是抽象的构成材料,没有形象就不会产生抽象的真理和艺术。牛顿三定律、万有引力、相对论、《红楼梦》、《三国演义》哪个不是形象的呢?因此,形象是构成抽象的重要物质基础,没有形象的存在抽象就不会存在。第二,形象思维对抽象思维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没有形象思维就不会产生真理。第三,我们不可以机械地将有形的东西看成是形象,而把无形的东西看成是抽象,这是形而上学的。而应该把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看成是形象,这才是科学的。抽象的源头是形象,没有形象作基础的抽象是不存在的,如果这个世界只剩下形象而没有抽象,我们人类将要倒退到猴子时代。第四,形象思维的本质是抽象思维,没有抽象思维的话形象思维将成为空壳。如果没有对人和猴的本质认识,就不可能有孙猴子的出现。如果没有对美的实质认识,就不会有美的塑造。这无不说明形象的实质就是抽象,只不过是将“形象”冠以“思维”的名字罢了,那么形象思维这个概念还有存在的必要吗?为了澄清形象和抽象两个概念,我们可以举例说明:当我们回忆一个熟人时,我们会用语言描述出对他的印象,甚至在大脑中有他的影像感受,我们称这一印象就是抽象。相反,对于仅仅是一面之交的陌生人来说,我们即便是看着他的脸,认为他也是陌生的,这时,这个陌生人所展现的一切就是他的形象。因此,抽象是指对人的特征性感受,形象是没有产生特征性感受之前的感受,而抽象的特征性感受是蕴含在形象之中的,我们之所以对陌生人感到陌生,是因为我们对陌生人没有形成特征性感受,因此,我们对陌生人没有抽象的感觉,也就是说我们不认识他。因此,艺术的进步源于对抽象的思考,形象是抽象的物质基础,抽象是形象的意识形式,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关于灵感思维  灵感出现的直接原因是形,形是对事物本质的感受,当然灵感的产生离不开空间思维,因为形是空间思维的主体,形与形之间的对比思维运动必须在空间中进行体现。因此可以说,多个唯准而抽象的形经过足够时间的思维酝酿所形成的矛与盾的撞击会产生灵感,当多个有关的唯准而抽象的形所产生的思维运动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会发生思维的质变,形成一种稳定的空间思维模式,这个模式就是灵感的雏形。但这个雏形还不够,必须向细部进行延伸和拓展,我们必须结合我们已有的知识进行空间形思维对这种拓展进行逻辑性的大胆推断,我们会发现有些推断与实际现象是吻合的,有些推断与实际现象又存在矛盾,我们要想使两者统一起来,就必须从更深层次去挖掘症结的所在,这种递进式空间形思维过程就是对灵感进行挖掘的过程,灵感一方面是空间形思维的产物,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因为灵感的产生基于多个空间形概念的建立,而每个概念的建立都是需要实践验证的,是有根据的,过程性的。理论的形成过程是从抽象到形象的拓展过程,通过这种拓展会使我们从模糊走向深刻,从表象走向真相,只要弄清事件内部的真实结构,一切将会明朗,而达到明朗的唯一途径就是空间形思维,所以说,理论的形成过程就是抽象思维过程和形象思维过程的集合体,当然这里的形象思维指的是空间形思维,是建立在事件的抽象本质之上的空间形对比思维运动,绝对不是影像!影像不产生灵感,只有影像变成抽象特质的感受后才产生灵感,灵感是在形象思维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瞬间产生的。就比如,我们在大街上见到一个人,说它象以前见过的一个人,我们不是凭借这个人的长相,而是凭借对这个人长相的“特质性感受”,具体哪里象我们不好说出来,必须从特征上给予辩认,不然我们找不到原由。因此,灵感源于这种十分高级的特质感受,而不是源于长相。

    我们认为,抽象感受是产生灵感的原因,既便是来源于形象,也是来源于形象的抽象感受,灵感思维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们必须给它以定义,我们不可以将我们的研究建立在一个模糊和抽象的概念上。我们认为,灵感思维首先是它必须产生于多个抽象感受的碰撞,这种碰撞所形成的总体感受必须是我们以前生活工作中思考感受过的,可能是一个形,也可能是多个形的联合体,是唯准存在的,不然我们就不知道这个综合感受是什么,也就是说必须有相似的感受隐藏在我们的记忆里,在多个抽象感受碰撞时才能激发这个相似的隐藏感受。这种碰撞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是经过长时间的有关无关的思考和酝酿所产生的一个可能的思路,而这个思路就是一个很复杂的空间形,这个空间形思维为我们激发产生灵感提供了很大的可能,也就是说,多个形组成的空间形思维(包括隐性和显性)会产生一种可能的感受(这个感受是以前生活或工作中曾经思考过的),形象地说,就是我们对苹果落地这一现象激发产生灵感必须有我们对引力的亲身感受存在,否则的话我们不可能产生引力这一灵感,而这一引力感受为牛顿发现并证实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重要基础,这是十分重要的。又比如说,光在经过黑洞时会产生弯曲,我们会对光这一现象作出推测,凭直感认为光会是一种物质,它是有质量的,而在平时生活中光是瞬间即逝的东西,并且透过玻璃后照样存在,由此认为它们又是矛盾的,瞬间即逝的光怎么能有质量呢?那么光到底是什么呢?是能量还是物质?或是介于二者之间呢?虽然质能方程是存在的,但光的实质和物质的实质又是什么呢?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转化呢?物质无限分解后最终会是什么呢?是不是光呢?引力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这就要我们弄清引力、光和质量三个概念的实质!这是十分有挑战性的,只有弄清它们的实质,我们才能找到它们的联系。也就是要验证光是有质量的,而引力的原因就是质量(如果不怀疑万有引力的话),如果这个不成立,那就是我们对三个概念实质的理解出现了问题。我们必须对三个概念的实质重新给予思考,或是这一现象的解释已经超过了我们的认知范围,我们无法对它进行解释。我们对真相的寻找不可能一步到位,或许我们的猜测会产生矛盾,甚至是可笑的,但这些思考至少给了我们引导,让我们排除不可能,从而找到可能。我们说这的目的不是为了验证什么真理,而是要弄明白产生灵感和灵感挖掘过程的本质,这个本质就是形和空间形的思维,也就是抽象感受的空间思维运动会产生灵感,而绝不是影像,如果硬要说成是影像的话,那也是影像的特征性感受而不是影像。因此,灵感的源泉必须是感受,而这个感受我们不限定是形还是空间形,灵感的产生需要我们对多个唯准的单体感受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入地思考和挖掘,进而产生对这种联系的深刻理解,这是很重要的。而我们每走一步都必须有以前建立的形或空间形作保障,不然的话我们的思维就无法进行,而每个空间形的建立都离不开形的联系的思维,所以灵感到底还要归结到形,是由于形与形之间联系的撞击才产生了灵感,这种灵感会改变我们的既有感受向更准确、更深刻迈进,同时会产生进化了的新概念,而这一新概念是我们以前感受中所没有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