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风的先辈--李邦珍

 齐鲁一粟 2015-02-28
 (2011-03-30 09:38:05)作者:幽谷清风

    最近一直在坚持看【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明朝二百七十多年波澜起伏的历史被作者娓娓道来,清风在过瘾之余业确实增长了历史知识。记得小时候常听本族老人提起我们的先辈曾经为官,他的事迹在老家的县志上都有详细的记载。闲来无事在搜索引擎上竟然真的找到了他的详细资料,把先辈的光辉事迹贴在清风的博客算对自己的一个鞭策吧!

 李邦珍(公元1515~公元1593年),字同川。祖籍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白马山前驿马村李家大楼。明洪武年间其先人迁居肥城县。“至讳增者,倜傥有大志,好善力行……于是最终得授省祭官(注:掌田猎和祭祀的官)”。其祖父李章“雅好施与,城外桥梁圯坏,亟捐资修治克底于成,计费不下千金,名曰:‘迎恩’,往来称便。又置义学、义田。学则备礼,延名士为师,召邑中俊秀从游讲习,因而成材者众。田则振恤困穷,凡婚丧弗举者,俾于斯取给焉,此三者皆利于民生日用,由此知公其正身泽物者哉”。(以上均见《肥城县志》嘉庆二十年版本)。邦珍自幼在“惟善以为宝”的家风熏陶下,养成优良的品德,少时就读于城北牛山佛寺庇普禅师之屋。公元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中进士,任职行人司。(注:明代官署名。专以奉使出外,传宣诏命为职)。在山西、河南任职时,为政清廉。后在浙江道任试用监察御使,因功绩卓著,升为监察御使。(注:明代职官名。隶属都察院,掌巡视京师,巡狩各道,按察藩属大臣及府州县长官。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权势颇重)。公元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被封为文林郎。(注:明代文阶官名)。是时,正值倭寇拢华最为猖獗的时期。据《中国历史大事年表》(沈起炜编著)统计:自公元1369年(洪武二年)起,至公元1613年(万历四十一年)止。在244年间,倭寇拢华共28 次,平均87年一次。尤其是公元1523年(嘉靖二年)至公元1566  (嘉靖四十五年)的43年间,倭寇拢华计16次,占倭寇拢华总次数的57%,平均27年一次,并曾出现连续六年和连续八年拢华的高发期。江、浙、闵受害最烈,而鲁、粤也频遭波及。“公元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倭寇破福建兴化府,自倭寇以来,府城失陷,为前所未有”。(见《中国历史大事年表》第450页)。就是在倭寇侵掠“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的严竣形势下,“遂以肥城同川李公来按闵中。既至,百凡兴革,独民疾苦,念而又宽赋惩贪,躬行节俭。有顷,贼陷莆阳,莆去省会仅百里,上下戒严,唇齿为惧”。(见《肥城县志》嘉庆二十年版本)。至公元1563年(嘉靖四十二年)“冬十月,倭犯福建,其自浙之温州来者合福建连江贼登岸,攻陷寿宁、政 和、宁德等县。自广之南岛来者,合福清长乐贼攻陷玄钟所;蔓延于龙岩、松溪、大田、古田之境。无非贼者”。(见《明史纪事本末·沿海倭乱》)。在政局混乱,战事千钧一发之际,李邦珍基于“赤心事上,忧国如家”的忠心,虽为文职巡按,却勇于挑起武职重担。“奋然曰:‘遇变而通之谓才,临难不避之谓忠。贼在境上,讵可坐视而泥职守之常经邪?’于是自为令檄诸道兵分屯要害,缓其失守之罪,策其使过之功,一切军旅事悉为己责。旬月之余,疏十上。首念无兵,则请浙江习练之卒二万以入援;继忧乏食,则请内帑之金二十万以助饷。足食足兵非将不可也,则又疏留戚参戍(注:戚继光)为副总兵,专征讨之权,所以一时兵粮凑集,大将得人,盘踞之寇不崇朝而歼之殆尽;啸聚之徒闻风奔溃,百战百胜,泄莆阳不共戴天之愤;解会省出地无门之忧。谁之力哉?则公力量之所致也”。(见《肥城县志》嘉庆二十年版本)。后在人民抗倭斗争的推动下,至十六世纪六十年代中,终于平定了倭乱。当李邦珍离开福建时,各界人士赠他《海狱澄清图卷》一幅,以示念和表彰他平寇安边的丰功伟绩。

 公元1567年(隆庆元年),李邦珍升为中宪大夫(注:明代为正四品升授之阶)。后任北京大理寺左少卿右佥都御史。又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注:以上均为官名。明代始置。为司监察之职)。在任河南  巡抚时,因秉公执法,廉洁为官,百姓为其立生祠,以颂扬他的功德。公元1572年(隆庆六年),他念桑梓之情,不辞劳苦,热情地参与了首部《肥城县志》的编纂工作。公元1573年(万历元年),神宗任命他为提督操江(注:官名。明代始置。领上下江防之事,隶南京都察院)。

 公元1575年(万历三年),李邦珍61岁致仕故里。他将原读书处改建为“同川书院”,在院内筑有聚乐堂、悠然台、环翠亭、甘霖池等胜景。聚集亲友和子孙讲学授业,就读众学子多有成名者。公元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  李邦珍谢世,享年79岁。为悼念其功绩,被追封为从二品正奉大夫。(注:明代为从二品加授之阶),御制祭文,由山东布政使左参政汪应蛟前来致祭文。

    他在倭寇拢华的存亡之秋,基于爱国爱民的忠心,运用“凡谋之道,周密为宝 ”的智慧,采取“用兵之法,教戒为先”和“欲治兵者,必先选将”的果断措施,而展现他“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的战略勇气。达到海宇肃清,山河巩固之目的,实国家之幸,百姓之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