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最优秀的元夕词

 木柳书屋 2015-02-28
美女与鲜花系列日志背景边框13 - 心灵之约 - .

 

   中国古代最优秀的

元夕词

 
 
 
2015-01-12 21:17:20
(转自:凤凰网·乐云的博客)
 


中国古代最优秀的元夕词

/乐云

元宵节,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传统节日,一直是诗人们偏爱的创作题材,亦留下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如唐代苏味道的“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正月十五夜》)、崔液的“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上元夜》),以及宋代欧阳修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生查子》)等。不过,如果给古代元夕词排座次的话,辛弃疾的这首《青玉案·元夕》当之无愧第一。

上片以生花妙笔写景,极尽铺叙元宵节张灯结彩之盛事。隋唐以来,史书关于元宵节的记载甚多。据说,唐玄宗时期,长安灯市的规模及其庞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沿至宋代,元宵节之规模气势,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致“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孟元老《东京华华录》)。这些热闹非凡的盛况也不断被史家诗人诉诸笔墨,载于史籍典册之中。但辛弃疾却能超越前人,以新奇的想象与典型的意象来展示元宵佳节的盛世繁华。“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上片起笔就充满奇幻的想象力:那料峭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那璀璨的灯光焰火,光影憧憧之中,焰火盛放,仿若群星从天而降,陨落如雨。此处,词人套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意境,为我们营造了一幅光影交织而又弘阔艳丽的旖旎夜景。接着,词人将视野转向灯市那灯火辉煌、万人空巷的热闹场面。那宝马,那香车,那鼓乐,那焰火,那花灯,那月色,交织成一幅色彩斑斓的赏灯画卷,在这画卷之中,我们分明感受到词人最为关注的游女形象,已呼之欲出。

过片以“蛾儿雪柳黄金缕”这些女性头饰佩饰开篇,以细腻之笔,为我们勾勒出游女如织的景象。游女们身份高贵,打扮得艳丽别致,在灯市中穿梭,一路说笑,遗留下一地的暗香粉尘,为元宵佳节涂抹上一丝浓郁的富贵香气。“笑语”,极状游女之开心愉悦;“盈盈”则暗示游女的身段轻盈袅娜;“暗香”,既指美女,也指美女轻盈掠过时残留的香气。词人以廖廖数字,却将游女之顾盼轻盈、若有若无,刻画得惟妙惟肖,令人神往。

然而,再美妙的景象都只是过眼云烟,再娇俏的佳人都不是我心仪的那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浓墨重彩地铺叙出元宵节之盛况后,词人陡然一转,全盘托出他为何在灯市徜徉追寻的秘密。原来,他之所以在灯市流连,并非贪恋佳节的繁华,暗香的浮动,而是在苦苦寻觅他心中念念不忘的“那人”。她在哪里?当词人蓦然回首时,惊喜地发现她在灯火即将凋零散尽的地方。

整体来看,此词之卓绝高妙,主要体现在三处:一是以雄健之笔写婉约之词,其格调有别于宋初以二晏、小山为代表的绮丽妩媚与“风情婉娈”的词风,而是呈现出清丽净洁、含蓄隽永的审美特征,极大地丰富了词的审美格调。二是以繁华之笔写内心之哀恸,外表的繁华喧嚣,正反衬出内心的凄凉痛楚。写元宵节之盛况佳绝,实乃词人之障眼法,其内心境况,不过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梁启超《饮冰室评词》)。三是将丰富的人生体验与深邃的哲理表达融会贯通,涵蕴深厚,具有“含不尽不意,意于言外”的艺术效果。此词结句,既可指对意中人的寻寻觅觅的相思情绪,也可指做学问的第三重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还可以提炼为一种普遍的人生体验与生命哲学,正所谓“山穷水复疑地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的盛衰反转、波峰波谷以及苦尽甘来等人生体验,不正可以从此三句得到充分呈现与应证吗?  

青玉案①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②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③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④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⑤

注:

青玉案:词牌名。“案”读wan,第三声,与“碗”同音。

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玉壶:原指玉制的壶形佩饰,此处指月亮。周密《武林旧事》:“其后福州所进,则纯用白玉,晃耀夺目,如清水玉壶,爽彻心目。”

蛾儿雪柳黄金缕:蛾儿、雪柳、黄金缕,均指妇女头上佩戴之饰物。

阑珊:凄凉、零落,即将凋零消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