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荷兰现代农业的几个亮点及启示

 yzsr273 2015-02-28
    荷兰从一个资源贫瘠的欧洲小国,一跃成为在国际贸易赛场上屡获“金牌”、“银牌”的农产品出口大国,可谓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荷兰农业的成功经验,值得全世界,特别是中国这样的人多地少、资源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借鉴。2013年9月,编者有幸随考察团远赴荷兰,在为期较短的行程里,对涉农科研单位、企业及农场进行了调研考察,了解了荷兰现代农业的基本状况,捕捉了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亮点,现进行简单总结整理,希望能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荷兰农业的基本情况
    荷兰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温夏凉,年降水量大致为834毫米,适宜大多数作物的生长。然而,荷兰农业的发展仍面临一系列不利条件的制约。首先,荷兰纬度较高,全国光照不足,平均仅1484小时,全年平均气温在8.5-10.90C之间,对大田作物的生长有较大影响。其次,荷兰全境为低地,24%的国土面积低于海平面,1/3的面积仅高出海平面1米,易受海潮入侵或河流泛滥的威胁。最后,荷兰国土面积狭小,是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小的国家之一,耕地面积仅有105.4万公顷,草地和牧场面积为82.6万公顷,拓展农业生产的空间十分有限。
    虽然荷兰的自然资源条件并不优越,但是,它却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培育了独具特色的国际竞争力。荷兰选择的是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的发展道路。在种植业方面,1/3左右的耕地用于大田作物,主要产品包括玉米、马铃薯、小麦等作物,产值占到农牧业总产值的10.4%;园艺业所占耕地比重仅为5.7%,分为露地园艺和温室园艺,主要产品包括球根类花卉、蔬菜、果树、观赏用灌木和一些盆栽植物,其产值占到农牧业总产值的39.5%。畜牧业分为放牧型和集约型,其中,前者主要适用于养牛业和养羊业,后者则主要适用于养猪业和养鸡业。
    荷兰农业的显著特点是高投入、高产出,即通过资金密集的先进技术实现高效益,而这一切都需要先进农业科技的有力支撑。荷兰对科技发展极为重视,全国教育和研究经费占到国家总预算的19.1%,远高于其他部门,而农业科研则是其中的重要领域。2008年,政府农业研发支出达到4.11亿美元,明显高于英国等欧洲大国。此外,荷兰农业科研、推广和教育“三位一体”,由农业、自然及食品质量部统一负责,有效整合了资源,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了便利。
    二、荷兰农业与中国农业之间共同点与差异
    就农业而言,荷兰与我国既有共同点,又存在显著差异。如表1所示,荷兰与我国一样,土地资源并不富裕,人均农田面积均为0.1公顷。人多地少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粮食生产难以完全满足消费需求,需要大量进口。相关统计资料显示,两国谷物进口量都在1100万吨以上。
    然而,总体来看,荷兰农业的发展质量要明显高于我国。(1)荷兰的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降到2%,而我国仍在10%,说明其产业结构优于我国。(2)荷兰的农业就业人口比重在3%以下,即用约3%的劳动力,创造了约2%的价值;而我国农业就业人口比重接近40%,即用约40%的劳动力,创造了约10%的价值,这说明其劳动生产率高于我国。(3)荷兰每公顷蔬菜产出为54.4吨,而我国只有23.0吨,还不足其二分之一,说明荷兰的土地生产率高于我国。(4)荷兰有机农业面积占比为7.4%,而我国仅为0.4%,而且,荷兰的农药施用量和化肥施用量也明显低于我国,说明其农产品品质好于我国。(5)荷兰主要农产品中,只有谷物属净进口,其他产品均处净出口局面;而我国的主要农产品,除渔业外,都处于大比例净进口的局面,说明其农产品自给能力和贸易优势均强于我国。
    三、荷兰现代农业的几个亮点
    荷兰农业非常发达,在设施农业、花卉产业、科技创新、订单农业、规模经营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都能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一)发展设施农业,突破资源瓶颈
    荷兰光照不足、土地资源稀缺,对农业生产形成严重制约。在这种情况下,荷兰人投入大量资金,依靠世界领先的玻璃温室技术,建立起世界一流的设施农业系统。据统计,荷兰的玻璃温室面积达到1.1万公顷,约占世界温室总面积的1/4。在荷兰郊区,集中连片的温室随处可见,一般温室规模能达到40公顷左右。温室都采用了先进技术,能显著提高透光率,减轻温室建筑材料的重量,增强温室抗风耐压性能,进而大幅降低能耗。与此同时,温室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举例来说,在玻璃温室内,一株普通番茄的产量能达到30-40公斤;此外,据统计,全国玻璃温室切花的年产值可超过20亿欧元。在发达的设施农业的支撑下,荷兰从一个资源贫瘠型国家一跃成为世界农产品出口大国,每天向全世界出口约1700万枝鲜切花和170万盆花。
    (二)专注优势领域,打造产业精品
    荷兰的花卉产业闻名世界,被誉为“欧洲花园”和“花卉王国”。虽然世界各国都有花卉产业,而且,有的国家还具有得天独厚的花卉生产资源,但是,都没有像荷兰一样使花卉业成为真正的大产业,即每年出口规模达到几十亿美元,还能吸引无数世界各地游客前来旅游赏花。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荷兰将花卉产业视为核心优势,采取了精品化的产业发展战略。
    在荷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花卉产业举足轻重。据估计,在25万左右的农业就业人口中,有近9万人从事花卉生产和销售,占比超过三分之一。2007年,荷兰共有纯种植业农场24853个,其中,花卉园艺农场9035个,同样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此外,荷兰花卉产业链完整,花卉育种、育苗、生产、交易和流通等环节科学分工、高效联动,推动整个产业快速发展。
    (三)加强科技创新,积聚发展潜力
    荷兰人重视通过科技创新来获得竞争优势。在育种方面,荷兰人到世界各地搜集种质资源,进行大量的杂交育种工作,从中选择各种性状优良的单株,对其进行少量的繁殖形成一个品系;在栽培方面,对同一品系进行编号,栽培于品种资源圃中,而后根据该品系的表现、市场潜力等方面进行优选,并对选出来的新品种进行命名、申请品种权保护和推广;在种植方面,依托先进农艺技术、温室技术和水肥技术,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实现每平方米土地产值成倍增长;在流通方面,采用高效快捷的“荷兰式拍卖”,依靠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使完成交易的鲜花在一天以内发送完毕,运到世界各地,以满足鲜花对时间的苛刻要求。
    在编者所参观的花卉物流企业E.Den Dekker,工作人员结合自身工作需要,设计出了一种自动包装设备,能快捷、高效地为成批的花卉包上保护膜。据企业负责人透露,使用该设备一天可节省保护膜约1000延米。
    (四)发展订单农业,规避市场风险
    订单农业也叫合同农业或契约农业,是指农产品订购合同、协议。签约的一方为企业或中介组织,包括经纪人和运销户;另一方为农民或农民群体代表。订单中规定农产品收购数量、质量和最低保护价,使双方享有相应的权利、义务和约束力,不能单方面毁约。 订单农业使农产品在生产之前就已经明确了销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价格波动和市场供求变化所带来的风险。荷兰的花卉蔬菜通常在温室中生产,价值大、成本高,受市场风险的影响更明显。因此,荷兰农场大都采取订单生产。
    在所参观的育苗企业P.Van Geest,大规模的温室被分成了若干区,每个区都在为不同的订单进行生产。所产种苗的品种、大小、特性等都由订单决定,订单的买方会定期前来检查订单的执行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者只需承担生产风险,按照订单保质保量完成生产任务,其经济效益因而更加稳定。
    (五)依托家庭农场,推动规模经营
    家庭农场是荷兰农业的主体和有活力的细胞,而荷兰农业的宏观竞争力来源于微观层面农场的活力。 荷兰虽然人均土地资源非常有限,但是,并没有像中国一样,走上“小而精”的农业发展道路,相反,荷兰农场的平均规模非常大。以欧盟定义的9级农场经济规模单位(ESU)来衡量,荷兰农场均位于第8级与第9级之间,即100-250ESU。2010年荷兰单个农场平均年收入约为5.6万欧元,农场净增值约10万欧元,总资产约214万欧元。
    可以说,荷兰农场的规模化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因为荷兰的农场主要跟全世界的农业生产者竞争。由于“优胜劣汰”的机制,农场数量不断减少,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这也使得荷兰农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为提高定价权和竞争力,荷兰的农场还纷纷加入合作社。根据2010年的统计,在糖与淀粉土豆领域,合作社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100%,而在花卉、奶制品与蔬菜水果领域,合作社的市场占有率也分别高达95%、86%与95%。
    四、对北京市的启示
    基于上述考察交流的成果,结合北京市的实际条件和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提出如下建议供参考:
    (一)开展种业合作,把握竞争先机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一个强大的现代种业体系。荷兰的种业比较发达,在育种方面的一些经验和技术值得我们引进和学习。北京市致力于打造“种业之都”,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也正在建设良种创制和种业交易中心,两者都离不开先进种业科技的支撑。编者所考察的Axia蔬菜种子公司是一家极具潜力的种业公司,曾与山东省寿光市开展过合作,对我国的情况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可以作为未来合作的门户。
    (二)强化设施农业,提高生产效率
    同荷兰类似,北京农业发展同样面临土地、水资源等方面的制约。发展设施农业是突破制约的重要途径,为此,应学习荷兰的先进经验,将设施农业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已经提出,到“十二五”末,北京设施蔬菜总面积达到35万亩,占到蔬菜面积的一半以上,蔬菜年总产量达到450万吨,自给率提高到35%。为实现上述目标,应进一步加快温室技术特别是现代化玻璃温室技术创新,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推动相关技术成果的大规模应用,不断提高设施蔬菜的生产效率。
    (三)聚焦高端产业,突出发展重点
    荷兰的经验告诉我们,对于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或地区,农业生产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可行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不断深入的今天,资源贫瘠型国家或地区完全可以通过突出特色来获得竞争优势,并通过国际贸易来调剂余缺。北京市的情况也是如此。在建设世界城市的大背景下,北京农业应当以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建设为契机,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生物育种、农业安全投入品、农业智能装备等高端产业,走“高端、高效、高辐射”之路,不断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四)完善土地制度,促进规模经营
    土地适度集中是规模经营的根本前提。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努力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这就要求土地制度能更好地服务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组织,并促进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然而,目前我国的土地流转制度相对不健全,强制流转、流转程序不规范、流转过程中农民利益受到侵害等问题时有发生。为此,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为规模经营的实现奠定制度基础。
    (五)健全市场机制,降低交易成本
    从根本上说,我国农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部分农产品的供求失衡等问题主要源于农产品市场机制的不健全。市场信息不对称、交易机制效率低下、监管制度不完善等缺陷,导致农产品交易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并耗费高昂的交易成本。发展订单农业和“荷兰式拍卖”无疑是规避市场风险,提高交易效率的有效手段。另外,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残酷的退出机制,也可以使农业生产者严格遵循相关规定,生产出质优价廉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信息的不对称,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