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交响曲指南: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

 牛牛18 2015-02-28

                   原文来源:theguardian.com     原作者:Tom Service     译者: silverfall    


尽管舒伯特只写了两个乐章,他的这首第八交响曲依旧是最成功也是最奇怪的交响曲之一。

      1822年的秋天,当舒伯特开始写B小调交响曲的时候,这个25岁来自维也纳的作曲家正逐渐探索音乐里陌生的领域。从1813年到1818年之间,仅是一个青少年的他已经奇迹般地完成了六首赏心悦耳的交响曲。对于舒伯特来说,此时彼时相隔的四年代表着他截然不同的另一段作曲生涯。其中两次他尝试写交响曲,都只停留于草稿阶段。当时最伟大的作品是贝多芬的第七和第八交响是,分别于1813和1814在维也纳首演。1822年,舒伯特终于决定要在他艺术歌曲上的成就和钢琴奏鸣曲及室内乐里初绽的锋芒为基础,再次尝试创作交响曲。然而他并不想和贝多芬比拼谁的音乐更有动力,更完美地展现冲突。舒伯特在写B小调交响曲的时候展现的于空间里塑造时间的方式,是从前作曲家从没达到的高度。因此,这个交响曲在音乐史里是前所未有的。用尼古拉斯·翰恩克特的话来说 (讨布鲁克纳的未完成交响曲第四乐章的草稿),舒伯特B小调交响曲里已经完成的部分像”月亮上来的石头“,出人意料,令人惊奇。

      如今这首交响曲存留下来的有两个乐章:快板以及柔板。这两个乐章富含的神奇力量不只来源于音乐本身,还来自于舒伯特当时的创作背景。自1822年起,舒伯特深受梅毒迫害,六年后的他将被疾病夺取生命。这对他想要完成这首交响曲的愿望造成了致命打击(还有他于1823年初完成的A小调钢琴奏鸣曲,音乐表达相对萧索),但与此同时,那时的舒伯特把他在面对突袭的黑暗与痛苦时无所畏惧的精神,带到了这首交响曲的创作里。

      音乐从一开始就让人觉得陌生和新奇。一般古典时期和浪漫主义初期的交响曲都以一个自信的,或充满能量的主题开始,但这个交响曲的开头却像幻象,魂魄,梦境。八个小节的引子里,极弱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创造出影子的意境。接下来单簧管和双簧管奏响的第一主题,漂浮于弦乐神经质般颤抖着的十六分音符之上。舒伯特的配器法为其音乐加了另一个精神维度:贝多芬第五交响曲里带来胜利气氛的长号,在这里起到截然不同的作用。两个乐章里,他们都影射不详的征兆(就像长号在莫扎特的歌剧《唐璜》里代表鬼魂一样)。

      当音乐过渡到大调的第二主题时,乐队在奏响B小调和弦后几秒里,圆号和大管奏响G大调,和之前的B小调产生交叉消逝的效果。舒伯特接下来让大提琴展现另一个弱主题(pianissimo theme)然后小提琴在一个切分节奏型的伴奏之上,如一个超凡的手风琴,创造出温和的大调和感性的音调。就在你觉得音乐即将舒适地结束,乐段中心,舒伯特忽然把舒适的毯子从你耳下抽走了(真有这么形象)。一个让人屏住呼吸地停顿后,一个小调和弦忽然强烈奏响。第一部分剩下的部分逐渐趋于稳定,驶向G大调。然而平静并不持久,如果乐队指挥选择执行舒伯特的反复记号的话,舒伯特很快地又引回来开头的主题。如果乐队指挥选择不执行反复,那我们就继续往下,来到了乐章的中间部分。

      中段代表的是与这首交响曲最开始的那个魂魄面对面的冲突。这也是“未完成”交响曲令人寒颤的黑暗核心:原本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响的第一主题从阴暗处走出来,接受众人绝望的注视。在新的铺垫下,音乐里对第二主题原本柔和的伴奏回忆变得令人不安。乐章的整个中间部分都建立在开头的音乐之上的。舒伯特在此运用了一些很了不起的音乐层次:低音弦乐演奏的颤音以及半音上的慢重音创造的不和谐音出让人听了心碎;紧张乐句的不断反复层叠,终与交响曲音乐化的灵魂的强大而全面地相会(full, fortissimo encounter),更加强化了音乐里暗涌的力量和乐器之间的紧张度,直到乐章再次回到之前单簧管及双簧管演奏的主题。这次,舒伯特巧妙地赋予小调和大调主题新的味道,仿佛音乐已被我们方才经历的黑暗所影响。乐章的最后仍不减内涵:鬼魂般的主题重现,但是舒伯特在呈现他与音乐的挣扎时,让一切终于与B小调,而不是继续探索对音乐及感情上的无限可能。

      第二乐章,E大调。和第一乐章一样,也是一小节三拍。其和第一乐章几乎一致的速度,更加强两个乐章间奇怪的和谐感。两个乐章里的主题以及乐句轮廓都有相似之处(可以对比慢板大管里的第一个乐尾以及第一乐章的结尾)宏观来看,两个乐章像互相的“负片”: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是小调,第二乐章的开头则是大调。第一乐章的第二主题是大调,第二乐章的第二主题则是小调(还跟得上吧?…那就好。)另外,第二乐章的小调主题进行的方式恰似第一乐章的第二主题伴奏部分的节奏。慢板平静的开头逐渐浸入奇怪的调性以及半音,承上启下。作为一个从头至尾都在打我们听觉主意的交响曲,这个乐章有太多让人迷惑不解的过渡段落。当你认为回到了开始的调性时,有两次第一小提琴都只运用五个无伴奏的音符,极弱地把音乐带入新的和声里!这是舒伯特独道的天来之笔。有一次,音乐转入降A大调,但很快到了降F大调,可就在乐章即将结束前,你才发觉其实一切都是在与降F大调同音的E大调。你不由感叹真是让人难以捉摸的音乐!

      舒伯特只写了大约二十小节的第三乐章。至于他没有再写下去的原因是心理上,音乐上,还是生活上的,我们无从得知。是他当时的病情导致的,是他觉得自己没法写出能和前两乐章媲美的另外两个乐章,还是只是因为他想在完成一些新的音乐后,回过头来完成这两个乐章?不管他的初衷是什么,这首未完成交响曲直到1865年才在维也纳首演,尽管这样的音乐风格在那时已经是时代前沿。舒伯特在1826年完成了他的C大调交响曲,又名“伟大”交响曲,则与之不同,采取的角度更加外向。布鲁克纳给“未完成”交响曲的评价非常中肯:“未完成”交响曲也许仍被传统的四乐章结构所局限,但是这首B小调的大师之作是一个完整的,核心的,神秘的交响乐经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