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肥城风光

 齐鲁一粟 2015-02-28

肥城风光  

2012-04-08 20:33:04|  分类: 心灵共鸣|举报|字号 订阅

走近肥城古八景



肥城古八景

肥城地处山东中部、泰山西麓,是连接泉城济南、东岳泰山、圣地曲阜、水泊梁山四个旅游圣地的一大特色景区,处于“山水圣人”旅游热线的中心地带。

肥城风光秀丽,资源丰富。境内有大汶口文化遗迹、齐长城等历史文化遗存,有孔子、颜回、李白、杜甫、范蠡、西施等历史名人交游居住的名胜古迹。国家级穆柯寨金牛山森林公园,山清水秀,林木葱郁,不仅地学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丰富,而且具有悠久的历史,有穆柯寨等历史文化遗迹、人文景观多达60多处,是天然旅游圣地。北部陶山为齐鲁名山,属泰山世界地质公园分园区。山上风景秀丽,山势险峻,方棱四削,峰顶平缓,负阴抱阳,遍身披翠,伟岸挺拔。中华商祖范蠡和美女西施曾在此隐居经商,是中国商业文化的发祥地,现仍有幽栖寺、范蠡墓等遗迹。陶山文物古迹众多,现有 20 多处,主要景点有范蠡墓、范蠡祠、幽栖寺、朝阳洞、小泰山等。南部的云蒙山岱阳观风景区,与泰山一脉相通,山体植被茂盛,花艳草鲜,林丰树茂,风光秀丽,植被履盖率达95%以上,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素有“古代兵家圣地、北方植物王国”之美誉。历史上孙膑、庞涓曾在此斗智斗勇,留下了孙伯陵、索鲁城、蝎子城、古寨门、古寨墙、古兵营等众多遗址,极为壮观。云蒙山景观众多,有观日峰、览月峰、望鲁台、燎星峰、落风岭五大峰,在绿荫掩映之中还有远近闻名的白衣寺,现存“超群绝伦”的古碑刻,有千年“青檀”、“紫檀”树等。

肥城境内不仅现在风景秀美,令人心驰神往;古代亦胜名远扬,文人竞相登临。据清康熙十一年《肥城县志》中记载肥城历史上有久负盛名的八大景观:鸾台夜月、龙沼春霖、牛山叠翠、陶洞清幽、山寺晨钟、书院秋风、孝堂夕照、清河晚渡。

鸾台夜月 

鸾台旧址,今位于老城镇政府驻地(河东村)北2公里,城东河(康河)西岸,济兖公路东0.15公里高地上,“老城革命遗址”碑(又名“老城遗址纪念碑”)东侧。据《肥城县志》(清嘉庆二十年)记载:“台在县署东,高出城堞。每当三五之值,天无片翳,皓月当空,俯视城中,万家灯火。东瞻泰岱,诸峰罗列,野店荒村,林光荟萃。令人望之隐然如画屏。”从记载中可以看出,鸾台位于旧县衙东,为汉元和中建,因凤凰曾集於此地而建。台高出城墙,每当十五之夜,晴空万里,皓月当空,站在鸾台上俯视城中,万家灯火,一片泰平景象。向东望去,泰山山脉,诸峰罗列,郁郁葱葱,树木和村庄,隐隐约约的象幅屏风画。明朝肥城知县林廷庸赋《鸾台月夜》(七律)诗一首:“擎天柱石矗云端,汉代曾闻集凤鸾。忆昔箫韶音断绝,祇今玉兔夜光寒。仙风吹绿生瑶草,蟾桂飘香散石坛。川岳効灵当盛世,九苞文彩镜中看。”由于年代久远,今日此处已几近夷为平地,旧日胜景不复存在。

龙沼春霖

走近肥城古八景



 

 沼在牛山西峰下的龙神庙内,龙神庙位于牛山穆柯寨下东侧,庙内梁上有龙的悬空造形,庙顶有方孔,庙中因泉建井,中午之时,以石投泉,陡起涟漪,梁上龙映于井中随之舞劲,成为奇观,明朝依泉修庙,龙神庙以此而得名。

沼在北宋时期又称“落石泉”,现有大宋熙宁六年(1073年)太常少卿通理郡事茹庭坚《留题落石泉》残碑中写道:“精舍开基叠嶂前,须知神意出天然。蓦从山上起飞石,特向岩隈生冷泉。积聚一池秋湛湛,放流满院夜涓涓。济民利物功殊大,岂止常程鼎饪煎。”清道光五年《重修龙神庙及书院碑记》文中写道:“龙沼者,古落石泉也,泉水湛碧深数尺,说者谓龙潜其中,每当春雨时,云树苍苍,烟飞雾结,令人不可名状,遂以此为龙沼。”龙沼在元初复置肥城县后就已被当时的文人墨客称为“龙沼春霖”。此后,元、明、清朝均将“龙沼春霖”列入肥城八大景之一。清代著名学者唐仲冕曾作诗赞美“龙沼春霖”的景观:“苍龙蟠蛰白云隈,龙跃云飞碧涧开。风满危亭波不乱,镜澄方沼月初来。秋深远映山头翠,春澍先闻地底雷。啜茗细吟白雪句,羡君卓是济时才。”

牛山叠翠  

走近肥城古八景



 

金牛山,又名郁葱山,位于肥城市新城北约15公里。山体东西走向,属泰山支脉。总面积19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7%以上,牛山景观资源丰富,类别众多,具秀、险、幽、奇和历史悠久等特点。纵观整个山景,可谓山清水秀,林茂境仙,峰峦如聚,峭壁若屏,苍松掩翠柏,瘦藤攀古树,景色迷人。是一处集旅游、观光、度假、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级森林公园。

据《山东通志》卷二十三记载:“金牛山”在县(指老城)西八里,府志相传宋真宗尝驻骅于此,改为郁葱山。光绪十七年《肥城县志·方域》中将金牛山称为“肥邑第一名胜”。据《肥城县志》(清嘉庆二十年)记载:“环肥皆山,而牛与诸山中峭拔特起,盖分岱宗之神秀者也。叠嶂嵯峨,危峰崱屴,岚光掩映,绿树参差,而一种苍翠之色出於天然。赞皇诗所云,众山如点黛也,虽觅荆关不得,以设色擅长也。”

牛山叠翠是元代以来肥城八景之冠,通指整个牛山风光。在雨季,雨过天晴,微风携卷着白云飘入林间,与树木山石相互分隔,远远望去只见丝丝缕缕云,层层叠叠绿,游人至此仿佛身临江南水乡。清代著名学者唐仲冕有《牛山叠翠》诗赞之:“烟林弥望与峰齐,扪葛缘崖径欲迷。才历深坳层嶂转,辄登危石翠岚低。斜阳烂映霞千树,空岫塞生月半圭。共坐苍茫独怊怅,萦怀更在郁葱西。”

陶洞清幽 

走近肥城古八景



陶山位于肥城市北部,属泰山山脉。据考范蠡三徙而隐于此山故名“陶山”,又名“鸱夷山”。清光绪十七年《肥城县志》载:“山高五里有奇,方棱四削,负阴抱阳,有东西二崦。左右环列为屏障……”。

陶山山势险峻,遍身披翠,伟岸挺拔。山中奇石遍布,天然石洞星罗棋布,相传有 72 名洞,多深邃不可穷。古时山前为湖,风光秀丽,是《水浒传》中提到的八百里水路的一部分。有诗赞曰: “ 泉美林秀何处再觅佳境,水抱山环此地即是蓬莱 ” 。

据清嘉庆二十年《肥城县志》记载:“洞在陶山之中,石磴陡绝,攀葛扪萝而上。中有三层,最深处极宽阔,四壁累累皆菩萨像,似非尽出於人工者。辽渺幽深,尘飞不到。清磬一声,如闻天上,真所谓洞天福地也。”肥城古八景之中的“陶洞清幽”即指“朝阳洞”。

朝阳洞位于陶山景区,是鲁西地区摩崖石刻最著名的溶洞,为陶山七十二洞之首。据光绪十七年《肥城县志》载:“朝阳洞,洞门向南,方可容车,广如堂室,为朝阳初洞,登二十级亦如此为朝阳中洞,又登二十级,深广倍于前洞为朝阳上洞,三洞四壁皆刻有佛像”,有1.3米高的“佛”字石刻,有“南无阿弥陀佛”六字组成的石刻竹画。朝阳洞分初洞、中洞、上洞。洞口上方刻有嘉庆二十二年刘佺题“朝阳洞”3个大字,刻面高0.6米,宽1.6米。洞前室宽8米,高8米,深14.5米。东壁近洞口处有关公、周仓、关平的石刻造像,有1.5米高石佛一尊和“潜修”“高隐”等题刻。洞内壁上众多的菩萨像和佛像,据碑刻记载是明代的。

春夏秋之季,拾级蜿蜒而上,远远望去,洞外藤萝缠绕,松柏葱翠;近观洞内,造像错落,清静幽深。清朝肥城知县史廷桂有《陶洞清幽》诗赞之:“偶寻幽迹问禅关,堙洞荆榛未可攀。鉴取鸱夷齐地客,智辞鸟喙越臣班。当年花雨因风违,此日松云渡水还。欲把麋踪吊西子,薜烟萝月满空山。”

山寺晨钟

走近肥城古八景



 

山寺,旧名,今幽栖寺,在陶山西崦,始建于汉代,相传这里是范蠡与西施晚年幽栖隐居的地方。幽栖寺遗址石刻云:“陶朱幽栖处,范蠡旧时林,入山不见寺,静曲路幽森”。

据清嘉庆二十年《肥城县志》记载:“钟在陶山之幽栖寺。寻山根入,径甚曲折,过小溪始达禅关。时当梵宇霜清,万籁俱寂。晨钟一撞,谷应册鸣,其声可远闻数十里。” 明朝陈尚仁有咏“山寺晨钟”的诗句:“月隐高城漏已更,上方寂寂晓钟鸣。觉来顿洗胸襟累,听罢都忘宠辱惊。双涧微微和叶落,一林隐隐带霜清。行人莫问迟和早,明日同来听此声。”

唐、宋、金、明各代对幽栖寺行了大规模的维修扩建,香火最旺的年代到过800多个僧人。遗址现有一座距今1200年,雕刻精美的唐经幢及宋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宣和三年(1119年)、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大定十七年(公元1177年)的石柱和柱础。

古钟于1958年炼了钢铁。2003年,寺院主持仁才法师在原址修建了大雄宝殿;2005年,又对钟楼进行了维修,并铸钟一个。

书院秋风 



 

据《肥城县志》(清嘉庆二十年)记载:“院在凤凰山之阳。相传孔子经游遇雨晒书於此。后人为之立书院焉。境本清旷,古木抉踈,凉飚微振,萧然意远。神宇奥区,此其是矣。”院指“大成书院”,亦是晒书城汉代遗址,在今肥城市桃园镇境内凤凰山南。清朝肥城知县史廷桂留《书院秋风》诗云:“赭磴苍崖石室孤,秋风十里涧芹芜。香吹书带枯阶草,道契麟符礼壁图。蠹字不随寒烧尽,蝌文宁遂野磷枯。百年俎豆传芳谷,飒飒林飚动碧梧”

相传2000多年前,春秋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时,曾游于东里村北凤凰山下,遭遇书淋湿后在此下马晒书。当时阴雨连绵,孔子等一行在众乡亲的帮助下,依托几棵大树搭起了草棚凉晒书。数日内孔子边晒书,边教书育人。世人因仰思圣德,建祠塑像祀之;又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所以一同祀之。匾曰:“晒书城”。到元至正年间,有俗僧棲住此处,改塑佛像于中,左塑老子,右塑孔子,遂更名“三教堂”。至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知县刘赞迁佛像移老子扩建大成殿3间,东西厢房各5间,大门1座。将孔子安在中间,旁配4贤哲,匾曰“大成书院”。

历经沧桑,“晒书城”城址已毁坏,“大成书院”以及历代重修“晒书城”碑记早已湮没。

1961年,人民公社机关迁址晒书城,1967年底,公社机关由晒书城迁往屯头村新址。1970年11月,解放军某部驻防晒书城, 1985年驻守部队撤走。1987年11月,桃园二中迁址晒书城,1999年夏,桃园二中从晒书城迁址高岭村,与桃园一中合并,自此,闲置至今。

孝堂夕照 

据《肥城县志》(清嘉庆二十年)记载:“山不在高,上有殿阁精严,迥廊环绕。当夫虹消雨霁,雾结烟霏,一抹斜阳,楼台幻影,岂秀异之气有独钟欤,亦人杰地灵之一征也。”清朝肥城知县史廷桂有《孝堂夕照》诗云:“曳手碑阴诵古铭,偶然樵径拜山灵。千重云树斜晖淡,石缕烟霞返照幂。儿为母埋情转返,金砖天赐事非轻。祗知孝德同山峙,芳草年年暖石亭。”

山名孝堂,是“孝敬高堂”的意思。在今肥城市老城镇西北七十里,原名巫山。汉孝子郭巨奉母避难於此,以孝著称始改名。山上有孝子堂,即郭巨的石室。此山原属肥城市,现属济南市长清区。

清河晚渡 

据《肥城县志》(清嘉庆二十年)记载:“渡当东西之中,往来云屯,商贾辐凑。时见人趁夕阳,马嘶远岸,清流波静,杨柳风微。观者不禁怀利济之思焉。” 明朝监生徐一鹗作《清河晚渡》诗赞曰:“迢迢路限通津远,漒※※(两个字相同,三点水加“弥”字。)河流拍岸清。估客来时归鸟没,篙师渡处片帆轻。棹歌摇曳空中发,渔笛凄凉柳外声。最是往来离别客,夕阳荒草总关情。

旧志记载,大清河自平阴境内行三十二里入肥城界。又东北迳许家道口、傅家岸至孟家道口入长清界。历齐河、历城、齐东等县至利津入海,俗名盐河。现此河已不属肥城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