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按摩的一些常识

 魔鬼之瞳 2015-02-28
二拿三点防糖尿病眼
 
糖尿病眼是糖尿病最为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包括角膜溃疡、青光眼、玻璃体出血等,最常见而且对视力影响最大的是视网膜病变和白内障,最终可导致失明,失明率是正常、人的25倍。预防糖尿病眼除了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外,坚持每天三点二拿,也能有很好的作用。 

所谓三点就是点眼周的三个穴位,即四白穴(在下眼眶正对眼球往下一横指处)、太阳穴(外眼角与眉梢连线的中点外一横指处)、攒竹穴(眉毛的内端),每次每个穴位各用拇指指腹按揉1分钟左右。

二拿就是拿合谷穴、拿曲池穴。合谷穴定位是将五指并拢,拇指与食指之间肌肉最高点;曲池穴定位是屈肘,肘横纹的外端,每次每个穴位用拇指食指各拿按1分钟左右。每天早晚各1次,长期坚持必有成效。 (武刚)

擦身防病法

在藏族传统的健身方法中,有一种名为摩达那,以擦身法为基础,加上坐功锻炼,可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擦身的方法,可以先用青稞酒、酥油等在治疗部位的皮肤上涂抹,然后再进行擦身。或者干脆用手掌推擦身体进行干浴。藏医理论认为,擦身法一方面可预防血管硬化、局部供血不足,防治脉管、骨节、皮肤、神经等部位的病症,另一方面,通过肢体的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防病治病,强壮体魄。摩达那健身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准备 双腿盘坐,双手向前方伸直,掌心搓至发热,然后用双掌对双目、面部、手臂、脚心、腿部等进行推擦,使全身发热。 

健脾胃 双腿盘坐,双手掌心分别放在两侧膝盖上。腹部做向左向右的扭动,每个方向各做3次。此法对腹腔内的脏器形成轻柔的按摩,有促进胃肠蠕动,健脾消食,通便排气的作用。

强腿脚 双腿盘坐,双手不离开膝盖。抬起左腿,向前方蹬出后收回,再抬起右腿,向前方蹬出后收回。左右交替,各做3次。此法可加强腿部肌肉力量,起到强壮腿脚的锻炼功效。 

护心肺 双腿盘坐,双手握拳,交叉放在胸前。双手同时向前甩向前方,至手臂完全伸直后收回,返回到握拳交叉放置在胸前的姿势。在收回手臂的同时,以双手拍打胸部和胁肋部位。可起到宽胸理气,健肺排痰的作用。

清利头目 双腿盘坐,双手拍掌或对搓至掌心发热。用两掌心分别对准双眼,进行圆圈状的按摩。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各做3次。再将双手搓热,用掌心摩擦头皮,从前额开始,一直向后达到枕部。此法可促进头部、眼部的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供应,起到明目醒脑的作用。

美容养颇 双腿盘坐,双手对搓发热,用手掌贴近面部,做螺旋状的按摩,从上到下,共做3遍。此法有助于消除面部皱纹和色斑,收到美容养颜的治疗效果。

护肩肘 双腿盘坐,右臂下垂放在体侧。左手掌捂住右肩,从肩部开始向下推擦,一直到达肘部。左右手交换再做,两侧各做3次。肩肘关节的活动量很大,容易因为肌肉、关节软骨的劳损而造成酸痛、活动不利等严重后果。通过对肩肘部位的按摩,可以收到活血止痛的治疗效果。 

擦腰护肾 双腿盘坐,两手掌搓热之后分别放置在腰部两侧,做从上向下的推擦动作。搓至腰部发热自我感觉舒适为宜。此法可改善腰部僵硬、酸痛、屈伸不利等不适症状。 (黎殷)

缓解牙疼按摩合谷穴 颊车穴

缓解牙疼需要按摩的主穴是合谷穴和颊车穴。采用以下方法,每天坚持按摩3~4次,牙疼症状就可得到缓解。

合谷穴位于虎口处,用一手拇指的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用拇指指尖进行按摩,由轻渐重按压1~2分钟,可以起到疏风解表、活络镇痛的作用。

中医里,牙疼分虚实两种,都可以通过按压穴位治疗。实火牙疼比较剧烈,不敢吃热东西,牙龈红肿明显;虚火疼痛不太明显,隐隐作痛,但持续时间比较长,牙龈红肿不太明显。

如果是实火牙疼可以配以内庭穴,此穴位于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纹端。虚火牙疼配太溪穴,位于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中点凹陷处。 

颊车穴位于颌骨边角向鼻子斜方向约1厘米处。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就是颊车穴。用双手拇指放于同侧面部颊车穴,由轻渐重按压1~2分钟,可以起到解痉止痛、活血消肿的作用。

自我按摩 强健性腺

对于老年人来说,坚持每天按摩相关部位能够延缓性衰老,维护性机能。下面介绍两种手法。 

1.按摩大腿内侧:仰卧床上,脱去下身衣服,放松全身的肌肉。先将自己的双手搓热,然后分开两腿,膝关节弯曲,用双手掌在两大腿内侧轻轻揉擦,先轻后重,先上下揉擦,再转圈揉擦,最后轻轻拍打,直到局部发红发热为止。因为大腿内侧的神经比较丰富,按摩此处能刺激全身,故能调动性欲中枢的积极性,使性神经兴奋起来,使性的衰老减慢。 

2.按摩生殖器官:性功能的兴衰与生殖器官的营养状况很有关系,老年男女如能经常按摩自己的生殖器官,如会阴部、阴囊、阴茎、阴阜、阴唇、阴蒂等部位,可促进这些部位的血液循环,供给这些部位营养物质,使这些部位的生命力更加强壮旺盛,衰老的速度减慢。但注意按摩这些部位时一定是要把指甲剪短,把手洗干净,防止受伤和感染。 (阎书春)

疏通经络砭石建功

砭术是中国最古老的医疗保健方法,是针灸的前身,它作为一种独立的医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各条经脉以及络脉等均处于畅通无阻的状态,各司其职,贯通周身。当病痛侵袭人体时,则有些经络出现不通状况。“不通则痛”,“通则不痛”,包括肢体麻木、痿软、拘挛等症状往往是经络闭阻或局部堵塞造成的。 

疏通经络就是调理经气。由于种种原因引起的经络不通、气血失调,致使经络气血偏盛偏衰,经络阻滞,气血逆乱,进而导致种种病变。治疗应当以疏通经络、调整气血为首。通过使用砭石在人体经脉、络脉、经筋、皮部、俞穴施以各种手法,刺激经气流动活跃,就可疏通经络、强健筋骨、恢复失调的脏腑功能。砭石的疏通经络作用,以刮法、擦法;熨法为最直接的操作手法,压点点刺守法是通过俞穴刺激达到通经作用的;击法则根据超声波振动原理,使人体在接收振波之后,经络被疏通,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文伦)

按揉养肝

平时我们可以自己通过按摩的办法,起到养肝护肝、增强肝功能的作用。

(1)揉大敦穴:盘腿端坐,赤足,用左手拇指按压右足大敦穴 (足大趾甲根部外侧),左旋按压15次,右旋按压15次;然后用右手按压左足大敦穴,手法同前。

(2)按太冲穴:盘腿端坐,用左手拇指按太冲穴 (足背第一、二趾骨之间),沿骨缝的间隙按压并前后滑动,做 20次,然后用左手按压右足大敦穴,手法同前。

(3)揉三阴交穴:盘腿端坐,用左手拇指按压三阴交穴 (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缘处),左旋按压15次,右旋按压15次;然后用右手按压左三阴交穴,手法同前。 

(4)推搓两胁法:双手按腋下,顺肋骨间隙推搓至胸前两手接触时返回,来回推搓30次。 

中医认为,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和新陈代谢,要靠气机不断地升降出入运动来完成,气机就是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的升降出入正常,气血水液运行通畅,各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便正常。肝的主要功能是疏泄,包括调畅气机和调畅情志等功能,情志的失常会影响肝的正常生理功能。当然,肝还有分泌胆什和促进脾胃消化的作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肝脏养生保健,对全身的健康都有重要意义。

1.调情志 中医认为七情中的“怒”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肝的疏泄失常可导致情志失常,出现急躁易怒、心烦失眠或抑郁寡欢、情绪低沉等症状;而大怒伤肝,可导致肝的疏泄失常,出现心烦易怒、面红目赤,甚则吐血、不省人事等症状。调节情志,化解心中的不良情绪,使自己保持一个好心情,有益于肝的养生保健。学会疏导木良情绪,必要时可找心理医生求助。多交天性乐观的朋友,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多与朋友交流、倾诉。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多参加集体活动。要从实际出发,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少饮酒,不熬夜,不和其他人攀比,不过于争强好胜。情绪既不要过于激奋,也不要低沉抑郁,使情感世界保持在一种平和的状态中,则对肝的养生保健极为有利。

2.要顺时 中医认为“肝属木”,“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与春气相应”。就是说肝脏与自然界春季生长之气相应,应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的状态。春季既是肝养生保健的最好季节,也是肝病易于发生的季节,所以在春季更应注意肝的养生保健。春季来临时,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使自己的身心充分放松,抛弃一切烦恼和杂念,让自已有一种融于大自然中蓬勃生长的感觉,对养肝护肝防治肝病有很好的效果。 

3.讲环境 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宽敞舒适与否,与肝脏养生保健关系密切。当然,居住在蓝天白云之下,青山绿水之间,是最理想的.事情。但城市居’民多不具备这样良好的条件,居住在人口密集,交通拥挤,污染严重的地方。所以,在城市中居住的人,可以多到居住地附近的公园去活动,那里有花有萆有水有树;视野开阔,环境优美,空气新鲜;对健康有益。有便利条件的中老年人,也可以多到有山有水有湖泊有树林的郊区去旅游,踏青、登山、游泳、垂钓、采摘、漫步都是较妊的运动方式。在居室内或阳台上种植一些美丽的观赏植物,对改善环境、清洁空气也有好处,有利于肝脏的保健。 {费子豫) 

拔罐方法不同效各异

拔罐时,利用火焰燃烧消耗掉罐中的大部分氧气,并借火焰的热力使罐内的气体膨胀而排出罐内部分空气,使罐内形成负压,从而使火罐可以吸附在施术部位的皮肤上。火罐治疗的原理,一是活血作用。研究发现,在火罐负压吸拔的时候,皮肤表面有气泡溢出,从而加强局部组织的气体交换。同时负压使局部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刺激机体自我调整,从而产生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的功效,促进脏腑功能恢复正常。二是温热作用。在拔罐操作中对局部皮肤的温热刺激,能使血管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使体内的废物、毒素加速排出,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从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促使疾病好转。三是调节作用。拔罐作用于神经系统末梢感受器,经向心传导,达到大脑皮层。中枢神经系统发出调节信息,从而使患部组织代谢旺盛,吞噬作用增强,促使机体功能恢复。

拔罐时一般采用闪火法,即用镊子夹住棉球,蘸取95%的酒精,用火柴点燃后在火罐内绕1—2圈,或稍作停留后,迅速退出并及时将罐扣在治疗部位上即可吸住。火力旺、罐内热度高、扣罐动作快,则罐的吸拔力大,可加强治疗功效。根据不同的病症和治疗部位,可以对症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闪罐 是指用较小的火罐,将罐子拔上后立即取下,如此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时为度。适用于皮肤肌肉不太平坦,吸拔不紧或留罐有困难的部位。可用于治疗局部皮肤麻木或功能减退的虚性病症。比如肩周炎、膝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等病症的治疗。

留罐 又称坐罐,是指拔罐后将火罐留置一定时间,一般留5—15分钟。适用于皮肤肌肉比较松弛而且平坦的部位。这些部位可以使用较大而且吸拔力强的火罐来操作。此法活血止痛功能较强,可用于治疗慢性腰肌劳损,带状疱疹,感冒,腹泻等病症的治疗。

走罐 又名推罐、飞罐。适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腰背部、大腿等处。选口径较大、罐口平滑的玻璃罐,先在罐口和治疗部位皮肤上涂一些润滑油脂,将罐吸拔好后,用手握住罐底,慢慢向前推动,来回数次,至皮肤潮红为度。走罐与按摩、刮痧有异曲同工之妙,有利于皮肤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促进周周血液循环,调节神经功能而治疗腰背疼痛、慢性疲劳等疾病。 

药罐 煮药罐一种配方是取艾叶、羌活、木瓜、川乌各10 克,将药物装入布袋内扎紧袋口,与竹罐一起放入清水中煮沸约15分钟。使用时取出竹罐,迅速甩干水后放在治疗部位上。适用于治疗受风头痛、风湿疼痛。另一种配方是取法半夏、生姜、桂枝各10克,细辛3克,放人布袋中与竹罐一起加水煮开 15分钟。使用时取出竹罐,甩干水后迅速放在治疗部位上。此法适用于治疗哮喘、咳嗽、慢性胃炎等病症。 (叶琳)

藏医擦身防病“民族奇术”

藏医理论中,有关防病治病、健身强体、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丰富多彩。 

藏族民间普遍流行的擦身法,是一种油涂、擦身与日光浴同时进行的保健方法,婴幼儿和老年人尤为常用,可用于防病保健。所涂之油,既可用清油(菜子油),也可用酥油。 

比如治疗关节疼痛、腹痛、腹泻等病症时,在病变关节或者腹部涂抹上油脂,然后双手按摩治疗部位,采取捏拿、拍打、按揉等手法按摩。按摩操作以局部皮肤发红发热,自我感觉舒适为宜。平时选择风和日丽的日子,多在户外进行日光浴,以达到温阳活血止痛的目的。 

(张蔷) 

藏医火灸穴位中有许多穴位与中医针灸的穴位几乎完全相同。例如:人头部相同的穴位有百会、地仑、人迎等。在人体背部,藏医的膈肌穴、肝穴、赤巴穴、脾穴、胃穴、肾穴、膀胱穴、"三姆休"穴等,分别相当于中医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膀胱俞、三焦俞。上述穴位不仅位置相同,主治疾病亦基本一致。 

自我按摩可治病

按摩治疗疾病,既不用药物,又不用工具,仅凭双手在体表运用一定的手法,就能达到治病保健的目的。具体的手法分为平揉法、压放法、点打法、揉捻法等基本手法,各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用。

平揉法 其动作要求是先用手掌按住治疗部位的皮肤肌肉,然后手掌向左右、上下方向,或者做圆形摩动。此法含有按、摩两者之意。由于连续平揉的刺激,可引起局部组织的酸麻或酸困等感觉。这种良性刺激不仅能够直接促进血液循环,而且能使刺激信号传人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再发出调节信号,做出生理上的机能调节,从而加强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平揉法的作用,主要是放松身心,缓解疲劳,调节脏腑功能。一些功能失调性疾病,比如失眠、颈项不适、慢性腹泻、腹胀等病症,适合于用平揉法来治疗。失眠可选择平揉后背脊柱两侧,颈项不适可平揉后颈部位,慢性腹泻、腹胀可平揉腹部肚脐周围。每次做10分钟,每天1次。

压放法 是一种手向下压和往上放开的动作。压下即放,放后再压,一压一放为1次,一般做100次为一遍。操作过程中要保持均匀的快慢速度,压到深处,劲在穴位的里层;放开与皮肤相平,劲在穴位的表层。其手法要求局部有酸痛、发热,自我感觉舒适为宜。压放法具有活血止痛的功效,适用于治疗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比如治疗头痛,可以在颈后两侧和疼痛局部进行压放治疗。治疗食积腹痛,可在肚脐两侧进行压放。

点打法 是以手指尖端进行操作,先把手指提起,离开皮肤约2—3厘米,再将指尖对准穴位中心,向下点打。在点打的时候,动作要有弹性和节奏感。这样一打一提为1次。点打的次数以100次为标准。而点打的轻重,要依据病情来决定。较快手法可以引起局部皮肤毛细血管的扩张,使穴位周围感觉微红微热,相当于艾灸和热熨的作用。适用于治疗受寒所致的怕冷、关节酸痛等病症,并且能收到强壮功效。点打法具有止泻、祛风、止痒等作用,适用于治疗无菌性腹泻,便秘,风寒感冒,皮肤瘙痒等病症。例如治疗小儿腹泻,可在肚脐周围进行点打。治疗便秘,则在整个腹部进行点打,并重点在肚脐向下的腹部正中线上进行点打。 

捻揉法 捻揉法是以拇指和其余四指相配合,提起局部的皮肤,轻轻捻揉后放下,反复操作,以100次为1遍。捻揉法有通经络、活气血、止疼痛、治麻木等效果,适用于治疗肩、肘、腕、膝、踝等关节的肿胀疼痛。比如治疗肩周炎疼痛,可在肩部周围各处做捻揉动作。治疗咳喘、胸闷,可选择在胸背部各处进行捻揉。治疗咽喉肿痛,可在颈前正中及两侧进行捻揉刺激。每次10分钟,以达到局部发红发热,自我感觉舒适为宜。 (林宇南) 

五轮常转眼不伤

这里所说的五轮是指中医眼科特有的肉轮、血轮、气 轮、风舱、水轮。中医 ,认为人的眼睛由外向内可分五部,分别对应五脏,眼睛不好 与五脏精血不足有 关。通过对眼部的 按摩,可使五轮常 转,补精养元明日。 当视物过久,眼花、 眼胀、眼酸的时候, 可以做做以下五轮 转功,可收到很好的 保健功效。 预备姿势:两足 分开,自然站立,松胯,微屈两膝;圆裆,轻提肛,含胸,略收腹。虚腋(腋窝留空隙),两臂自然垂放在体侧,头身正直,舌尖轻抵上腭,全身放松,意守丹田(脐下1.5寸)。入静1—2分钟。 

具体功法:随吸气两手上举,两手食指中指并拢,按放在下眼眶的承泣穴(目与眼角之间),经瞳子醪(外眼角旁0.5寸,眶骨外缘凹陷中)、丝竹空(眉梢处的凹陷中);阳白穴(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上推至头临泣穴(阳白穴直上入发际 0.5寸)。随呼气,食中指向下经鱼腰(眉毛的中心)、攒竹穴(眉头凹陷处),按摩至内眼角之睛明穴(内眼角旁0.1 寸)为1次。随调息之吸气、呼气,重复上述动作。时间少可按揉8次,时间充足可按揉64次,以眼部发热、轻松舒适为度。 (哈维涵)

按摩耳朵可治病

中医理论认为, “耳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的循行皆通过耳朵。人体某一脏腑发生病变时,可通过经络的联系,反映到耳廓的相应点上。经常按摩耳部能疏通经络,调理脏腑功能,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按摩耳朵防病的具体部位有以下几处。

耳垂 与面部相对应。用双手揉捏耳垂,直至发红发热时、为度,每天2次。按摩耳垂,不仅可用于防治牙龈、面部肿痛,而且有着美容养颜的功效。

耳甲腔 在正对外耳孔的开口凹陷处。与胸腔内的各个脏器相对应。将食指伸进耳甲腔内,拇指则放在耳朵外面相对应的部位。两个手指相互配合,一捏一放为1 次,做50次为1遍,每天按压2 遍。有保护心肺功能,缓解咳喘痰多、胸闷气短等心肺病症的功效。

耳甲艇 位于耳甲腔上方的凹陷处。此处与腹腔脏器相对应。用手指肚旋转按摩刺激这个部位,每次5分钟,每天3次。有助消化,强肾健脾功效,可有效缓解腹胀、便秘、腹泻等肠道功能失调的症状。

耳轮 位于耳廓的外周,与躯干四肢相对应。耳轮顶端凹陷处,从上到下分别与足趾、脚踝、小腿、膝盖、大腿、腰椎、颈椎、肩背等部位相对应。因此按摩此处,可有效缓解颈肩腰腿痛患者的疼痛症状。 

耳尖 将耳朵向前方对折时,耳廓的上缘所出现的尖端处为耳尖。这个部位是清热消肿,凉血解毒的常用穴位。用拇指和食指相对,按压此处,有退热、镇痛、消炎、降压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发热、头痛、血压升高等不适症状。 (董岩)


少商可止血

鼻出血时,可采取棉球塞入鼻孔压迫止血,额部及后颈部敷湿冷毛巾等方法止血。另外,还可以用艾灸少商穴的方法。

少商穴在大拇指指甲角旁,属于肺经,有清肺利咽、收摄止血的功效,对防治鼻出血有较好的作用。治疗的方法是,点燃艾条,应急肘也可用香烟,在少商穴上温灸,直至出血停止即可。 (秦岩)


常搓脚身体健

俗话说:人老脚,先老,病从脚上起。做好双脚的养护,正是防病延年的关键所在。我国宋代的文学家苏东坡,虽年过花甲,仍然精力充沛,耳聪目明。他的健身秘诀之一就是坚持搓脚心。

研究自然疗法的医学专家认为双脚,上的许多神经末梢与内脏器官和腺体相连,所以用手搓擦、按压这些部位,就能促使相应器官功能的正常化。人体的多个脏腑在脚掌上都有相应的对应部位。

比如说,脚的外侧和小趾处与膀胱经相关,搓按此处可调节膀胱功能,治疗小便不畅,遗尿,尿痛等不适。足背及第二脚趾处与胃经相关,搓按此处可调节胃肠功能,治疗胃胀、嗳气、反酸等不适。足内侧、大脚趾与肝、脾经相关,搓按此处可调节肝脾功能,治疗心烦易怒,食欲不振,腹胀,腹泻或便溏等肝脾功能失调的症状。脚心部位则与肾经相关,搓按此处,可起到补益肾脏精气的作用,用于治疗腰酸腿软,耳鸣耳聋,性功能减退等肾脏功能不足的症状。足第四趾属胆经,搓按此处能防治便秘、胁肋胀痛、肩背痛等症状。 

常搓脚不仅能使脚部的血流量增加,改善局部营养状态,增强血管内壁弹性,而且对大脑也是一种良性刺激,对头晕、头痛、失眠多梦等有较好的疗效。老年人常搓脚,还能防治腿脚麻木、活动不灵、脚心冰冷等病症。搓脚具体方法是:先用热水泡脚15分钟,擦干后坐在床上,将一条腿屈膝抬起,脚放在另一条腿的膝盖上,用右手搓左脚,用左手搓右脚。先左右来回搓动,再前后搓,最后转圈搓,直至局部发热、感觉舒适为度。每次扫晚各1次。 (沈建海) 

经常做做【家庭操】

老年人外出活动不方便,不妨在家里做做家庭操,如果能坚持天天做这些小动作,同样可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摇头晃脑:每天3次做摇头晃脑运动,上下点头并左旋右转脖颈,每次5分钟。这种轻柔的运动可增加头部血管的抵抗力,颈部的肌肉、韧带、血管和颈椎也因此增强了耐力,并减少了胆固醇沉积于颈动脉的机会,是预防中风、高血压及颈椎病的有效措施。

打'耳光’:每天早、中、晚用手掌拍打双耳各100次。拍打时手掌距耳约10-15厘米,力量适中。耳朵上分布有多个穴位,经常拍打可刺激穴位,促使气血运行,增强免疫力及各系统的代谢能力。还可使耳膜保持良好功能,并能消除疲劳,清神醒脑。

耸肩:晨起后做耸肩动作,双肩上提,缓慢放松,一提一松,反复做5分钟。耸肩能使肩部的神经、肌肉、血管得以放松,活血通络,可防治肩周炎。由于颈部也参与运动,可为颈动脉血流人大脑提供人工驱动力,迫使血液加速流向大脑,可降低脑血管供血不足和梗塞发生的几率。

鼓掌:坐位或自然站立,全身放松,排除杂念,双手掌心相对,鼓掌动作宜缓慢,用力要适度,以鼓掌后手掌胀热为宜,连击30次为一遍,一日3 遍。掌心、手指末端和手背布满经络和穴位,鼓掌能健脑益智、增强记忆、消除疲劳、提高思维能力,还可以防治末梢神经炎等多种疾病。

撞背:早、中、晚坚持练撞背功,50次为一遍。即双足与肩等宽,站立于一平面墙壁之前,约相隔 20厘米,全身放松,身体后仰,用背部撞墙,借反作用力身体前倾,如此反复,力量由轻到重。此动作可壮腰肾,通经络,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

摇肢:双手握拳,连同双肩一起,先左后右向前转,如同转动辘轳状,左右各转24次。其次,双手叉腰,向前后踢腿,左右腿各踢10余次。每日早晚各做10遍,能活动四肢关节,舒筋通络。 

踏脚:久坐或久站后,可有意识地做踮脚运动。将双足并拢着地,用力踮起脚跟,然后放松,再重复,每次做5分钟。此法可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静脉曲张及跟骨增生。

手指交叉按摩提精神

当感到大脑迟钝,精力不易集中时,不妨把双手手指交叉地扭在一起。可能有的人把右手拇指放在上面,有的人则把左手拇指放在上面。哪只手的拇指放在上面,产生的效果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某只手拇指在上地交叉一会儿后,要换成另一只手拇指在上地交叉。如果这样会感到不舒服,这是由于采取了与平时不同的动作,会给大脑一种刺激,由此可以促进大脑功能的提高。 

然后,使手指尖朝向自己,某只手拇指在上,从手指根部把双手交叉在一起,并使双手手腕的内侧尽量紧靠在一起。紧靠一会儿后,换成另一只手拇指在上地交叉。这也同样会给大脑以刺激。一般交叉3秒钟左右就要松开;然后再用力地紧靠在一起,反复进行几次

按摩足部治女性尿失禁者

女性尿失禁者,其膀胱括约肌弹性都较松,和子宫韧带下垂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严重者走楼梯、大笑、或轻微跳跃都会有尿失禁感觉。脚底自疗保健法对此症效果会令人相当满意。女性尿失禁自疗保健法要按反射区——尿道、膀胱、腹股沟、子宫。

1.尿道:在双脚内侧约踝关节与脚后跟的一半,按摩时会有一条斜向凹陷的沟。按摩方向是由膀胱反射区往脚后跟方向推。

2.膀胱:在双脚内侧约踝关节与脚底相交处,按摩时会有一粒肉球凸出的感觉。按摩方向是由输尿管连接点斜向尿道方向推。

3.腹股沟:在双脚内侧踝关节凸出骨头边,用手触摸有微凸颗粒的感觉。按摩的方法是定点揉按。

4.子宫:在双脚内侧的踝关节与脚后跟中央骨头上方凹陷处。按摩时找到凹陷处定点扣按。
【《上海中医药报》赵海云文】

护背保暖病不欺

 
冬季万物闭藏,自然界阴盛阳衰。冬季养生应注重敛阴护阳。背部是身之表,又是督脉循行之处,此脉被称为“阳脉之海”,能总督一身之阳经。风寒易从背部入侵机体,背部受寒的话,最易伤体内阳气。因此冬季尤其要注意背部保暖,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人体的背部有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而且五脏六腑皆系于背。心、肝、肺、脾、肾、胃、胆、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等十二俞穴都集中在背部。

后背正中的脊柱是人体两条最大的经脉之一的督脉必经之地,脊柱旁的膀胱经与五脏六腑联系密切,经常按摩后背,能疏通气血,调整脏腑。背为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主要部位,有抵御外邪入侵的作用,冬天风寒之邪侵入人体,往往背部首当其冲。背部若受寒,易致心肺受寒,诱发冠心病,出现气管炎、肺炎、哮喘等。背部受寒也可引起腹痛、腹泻等。倘若背部保暖不好,旧病还易复发加重。 

进入冬季要注意背部保暖,比如晒太阳时应多晒背部;穿一件羽绒背心、皮背心等;夜间睡觉时,将热水袋放在背部取暖。老人平时最好坐有靠背的椅子。长期坚持擦背或捶背,可以振奋阳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和五脏六腑,起到消除疲劳、宁心安神的作用,滋养全身器官,也能达到“背宜常暖” 的目的。 (司尧)

巧按摩有助睡眠

选择一些特定的穴位进行按摩,能有效改善大脑供氧、供血,促进睡眠。双手搓热,干洗脸,由上而下,100 次;

用双手中指,轻揉双侧太阳穴3分钟,能疏通头部的经络、气血,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用食指内侧轻刮眼眶 100次;用拇指先后顺时针、逆时针按摩印堂穴3分钟,此时人会有困乏入睡之感;最后再用拇指轻揉百会穴3分钟可宁神定志. 

十指常动 有益心脏

中医有“胸中之病内关求”、“劳宫治心闷”的记载,手指与五脏六腑是由经络联系起来的。手背、掌心和手指末端的经络上,有诸多敏感的穴位,拉拨手指、按摩这些穴位,可宽胸理气、调气行血。临床发现,十指常动,能促进冠状动脉的扩张,增加心肌供氧量,增加冠脉血流量,有益心脏。也就是说十指常动,能缓解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心病等引起的胸闷、心慌、憋气等不适。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端坐,全身放松,精神集中,女性要从右侧开始,男性从左侧开始,用一只手的食指、中指夹紧另一只手的小指两侧,从手指根部向指端拉拨,感到指尖有温热胀感为宜。然后依次从无名指到拇指,按上法各做1次。两手交替进行。然后,用一只手的拇指尖按另一只手的劳宫穴(半握拳,中指、无名指之间近掌心处)100次,再用一只手的拇指尖按另一只手的内关穴75次(前臂事侧,腕横纹上 2寸处),两种方法需要两手交替进行。以上方法,每天早晚各做1次,每次约5分钟。 (谷铭轩) 

按摩健耳

耳部按摩可增强耳部气血流通,调动体内正气,以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保持生理相对平衡,能润泽外耳肤色,抗耳膜老化,预防冻耳,防治耳病;此外按摩耳朵能活跃肾脏元气,强壮身体,抗衰老,利健康,助长寿。按摩耳朵的具体操作方法,分为以下几步。

按摩耳根:用两手食指按摩两耳根前后各15次。

按抑耳廓:以两手按抑耳轮,一上一下按摩15次。

遥拉两耳:以两手拇食两指遥拉两耳廓各15次,但拉时不要太用力。

弹击两耳:以两手中指弹击两耳15次。

呜天鼓:以两手掌捂住两耳孔,五指置于脑后,用两手中间的三指轻轻叩击后脑部24次,然后两手掌连续开合10次,此法使耳道鼓气,以使耳膜震动。 

按摩耳部可不拘时间、地点、体位。按摩力量要适中,开始时动作要慢,时间宜短;然后随着耳部对搓揉的适应,逐渐加快搓揉速度和延长搓揉时间,以增强保健效果。 (沈恩熙)

点穴治头痛

不少女性的头痛症状轻重,与情绪波动或月经周期相关,可以选用少阳经脉上的穴位,通过点按、推揉等手法刺激,来疏通经络,解除经脉郁滞而治愈此类头痛。所选的穴位主要有少阳经上的外关穴(手背腕横纹中点向上2寸)和足临泣 (足背第4、5趾间连接处前方凹陷中)。 

具体操作如下:用手指尖按压穴位,左手按压右侧,右手按压左侧。按压时,以局部出现较为明显的酸、麻、胀感,并向周围放射时为佳;在按压的同时,可以配合做摇头、瞪眼、闭目、睁目等动作,直到头痛感渐渐减轻或消失时即可。 (严西平)

按压内关穴缓解皮试疼痛

人们普遍反映皮试的疼痛程度比肌内注射、静脉穿刺更甚,感觉有难忍的撕裂样疼痛。临床实验表明,指压内关穴可以明显减轻皮试时的疼痛。 

内关穴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中点上2寸,属于厥阴心包经,走手少阳三焦经,是八脉交汇穴之一,通阴维阳,有宁心安神、活血通络之功。古人把三焦称为阳气之父,心包称为阴血之母,表里二经有疏调全身气血的重要作用,气血通则不痛,故按压内关穴可使气血通畅,消除或有效减轻皮试时的疼痛。 

具体操作方法:在皮试前一两分钟,用拇指固定在皮试前臂的内关穴上,其余各指握住前臂背面下1/3端,拇指由轻到重进行按摩,约1分钟,有酸、麻、胀痛时,立即进行皮内注射,拔针后,继续按压内关穴半分钟即可。 (刘丽)

清利咽喉按摩疗法

清咽法具有清利咽喉作用,对咽喉肿痛、声音嘶哑、慢性咽炎、咽部有异物感等有一定的疗效。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颤喉头:以一手拇指与余四指分开,置于喉结两侧及其周围,慢慢地用力向上、下、左、右颤动,并按压2—3分钟。

2.拿气管:以一手拇、食指分置于喉部及气管两侧,轻轻提拿9次。

3.揉咽穴:以一手拇、食指指端点揉人迎穴1分钟,以拇指指腹按揉廉泉穴1分钟,以中指指端勾揉天突穴1分钟 (斜向前下,以咽部有痒感欲咳为佳),以中指指腹按揉膻中穴 1分钟,最后以拇指按揉合谷穴3分钟。

4.顶上腭:将舌根部用力收缩,同时舌尖用力向上顶住 —仁腭,待口腔内津液增多时,吞下津液,并将舌体放松,反复操作9次。


颈部穴位自我按摩强身健体

强项法具有舒筋强项作用,对颈椎病、落枕、颈项背痛、颈性眩晕等有一定的疗效。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按揉项部:以一手食、中、无名指三指的指掌面自枕骨下方风府穴起,向下沿颈椎棘突按揉至大椎穴止,反复操作9 次;然后双手以同样方法自枕后风池穴起,向下沿颈项两侧部按揉至肩部肩井穴止,反复操作9 次。

2.温熨颈项:以双手掌心相对用力搓热后,趁热自枕后风池穴起,沿颈椎两侧向下抹至颈项前侧,反复操作9 次。

按压缓解尿频

尿频、尿急和尿失禁等一系列症状,部属于膀胱过度活动症的范畴。研究发现,对身体的特定部位进行按压刺激,有助于改善大多数患者的不适症状。

实验中,将有尿频、尿急等症状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选取与膀胱 功能相关的区域,比如大腿内侧,腰骶部,下腹部和膝外侧。

对以上部 位进行摩擦、按压、拿捏等刺激,每次20分钟,每天2次。对照组则选取身体其他 的部位进行按压刺激,所用的刺激手法和治疗时间都相同。4周后,观察到实验组尿频、尿急症状缓解,而对照组则无明显改善。 (华岩)

每日揉腹少生病

腹部是人体上下联结的枢纽,也是许多经脉循行汇聚之处,气血生化之所在。人体各处的营养供应,均依靠位于腹部的脾胃吸收饮食中的水谷精微而提供。因此,古人有“腹为万病之机,治疗万病全在治疗腹部”之说。 

腹部按摩就是一种很好的腹部保健方法,不仅能治疗局部的腹胀、腹痛、便秘、腹泻等病症,而且对全身组织器官的功能有调节促进作用。实践证明,腹部按摩对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痛经等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腹部按摩的整个操作过程需10-15分钟。手法要轻柔缓和适中,空腹和饭后1小时内以及酒醉者不宜按摩。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分推 病人仰卧,操作者两手掌着力,自剑突下沿腹中线两侧,向下推按至脐下,反复施术约1分钟。

团摩 病人仰卧,操作者两手掌相叠,沿顺时针方向,也就是沿升、横、降结肠的方向,自右向左旋转按摩,反复施术约3分钟。

捏拿 手的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左手捏住腹部肚脐以上的部位,右手拿住肚脐以下的部位,两手同时着力向上拿捏3—5次,轻轻放开。此法能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引导元气到达丹田(在脐下1.5寸处)。

点按 用手指尖按压以下几个重点部位:中脘(肚脐向上 4寸)、天枢(肚脐两侧,分别旁开2寸)、气海(在脐下1.5寸处,也是丹田之所在)、关元(肚脐向下3寸),每穴约1分钟。 

掌振 将手掌平放在腹部,以细微而高频率的振动来刺激腹部。重点治疗部位在肚哜上和肚脐下,每个部位约做1 分钟。 (刘菲)


点击查看大图 

3.按揉穴位:以双手中指按揉风池、肩井穴各1分钟,以一手拇指点揉风府、哑门、大椎穴各1分钟,以拇、食指相对用力拿肩井、列缺穴各1 分钟。

4.转动颈部:头项正直,随呼吸头先缓缓向左转动至最大限度后,略向左后下方旋转片刻,再缓缓还原;以同样方法再向右侧转动并还原,如此反复操作9次。然后随呼吸头前屈至下颌触及胸骨柄后,再缓缓还原,接着随呼吸将头缓缓后仰至最大限度后,再缓缓还原,如此反复操作9次。 

桥弓穴

桥弓穴,位于人体脖子两侧的大筋上,左右移动头部的时候都能感觉到。桥弓穴具有降压的作用,其实从现代医学来说呢,它这儿有个颈动脉窦,通过颈动脉窦的刺激可以反射引起血压降低,然后双手交替。左手推右侧的桥弓穴。

  高血压患者可不可以按摩桥弓穴呢?答案是:可以,但要讲究方法。临床上对高血压的治疗,主张将多种治疗方法搭配起来使用。因此,高血压患者除了遵照医嘱服用降压药外,还可以配合使用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及按摩疗法等进行治疗。高血压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配合使用按摩桥弓穴的方法,可以起到很好的降压效果。因为桥弓穴正好位于人体颈动脉窦的部位。颈动脉窦起着调节人体血压的作用。所以按摩这个穴位,可以使人的心率减慢、血管扩张,以至血压下降。

  正确按摩桥弓穴的方法为:患者取坐位,自己或他人用大拇指的指腹、指尖或拇指外侧,自上而下地用推法推按位于耳后翳风到缺盆(锁骨上窝处)成一条线的桥弓穴。先推左侧的桥弓穴,再推右侧的桥弓穴,两侧交替进行,可推按1~2分钟。然后分别对左右两侧的桥弓穴进行揉、拿,操作时间为4~6分钟。操作时,患者会感到此处有胀硬的感觉。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按摩桥弓穴时只能一侧一侧地进行,切不可两侧同时按摩,以免使血压降得太快而发生意外。按摩的手法要求尽量柔和、均匀、有力、深透。手指要温暖,不要留长指甲。另外,按摩桥弓穴只能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不能用它完全代替降压药。患者在进行这样的治疗时还要配合使用其他疗法,如在饮食中要遵循低盐、低脂肪的原则,多吃蔬菜和水果,戒烟和尽量不喝酒等。如果高血压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出现了脑缺血的症状,应立即停止按摩桥弓穴和停用降压药,并需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

注意

  临床观察发现,按摩对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果的确不错,也有一定的降脂作用,但若用力过猛,按摩穴位不当,易使血压下降过度,导致脑缺血。

  如何正确按摩“桥弓”穴呢?一是切忌两侧同时进行,其次是按摩手法要尽量柔和、均匀。按摩桥弓穴只起辅助治疗作用,如患者血压很高,症状较明显,就必须尽快到医院就诊。

平衡推拿治呼吸道反复感染

进入冬季以来,呼吸道反复感染的患者增多,尤其是儿童。此症多表现为在一段时期内出现感冒、咳嗽、支气管炎甚至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反复发作,且可引起其他疾病。多见于半岁至学龄前儿童,尤以1-3岁幼儿更为常见。在季节上则以冬、春及气候突变或感冒流行期易发。我院采用以平衡推拿为主,配合平衡拔火罐及点针疗法,患儿无痛苦,更无毒、副作用,临床疗效满意。 

  平衡推拿法 

  1。患儿取仰卧位,先以四指平推法,在其胸部进行施术,3-5分钟,以局部皮肤微红为度。 

  2。在患儿腹部以摩推法、点抖法、反复施术5分钟左右,以皮肤温热为度。 

  3。患儿俯卧,在其背部先以掌揉法进行施术,并用中指点揉天宗穴、肺俞、大肠俞穴,再用手掌大鱼际在其脊柱上及脊柱旁自上而下擦揉督脉、膀胱经,至局部皮肤红润为度。 

  平衡拔火罐

  在患儿背部、胸部用直径3-5厘米的火罐进行闪火拔罐,以皮肤红润为度。 

  平衡点针法

  主穴:天突、太渊、列缺、手三里、曲池。 

  配穴(肺虚):肺俞、大肠俞、膀胱俞、三阴交、涌泉。 

  痰湿:丰隆、脾俞、阴陵泉。 

  纳差:脾俞、胃俞、足三里。 

  医嘱 

   1.多饮温开水,避免受凉,衣物随时增减。 

   2.食用萝卜排骨汤,少食生冷、刺激性食物。 

   3.适当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4.明确诊断,排除他病。如有过敏体质,应远离过敏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