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比较与翻译

 小林个人图书馆 2015-02-28

摘要: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本文通过对英、汉语言中基本颜色词的分析,试图对其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差异进行比较、研究,并在参照与基本颜色词相关的诸多翻译实例的基础上,对其翻译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基本颜色词;比较;翻译

  颜色是自然界中最灿烂的表象,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领域。由于历史背景、民族心理、宗教信仰以及文化传统等各方面的差异,颜色词往往被烙上鲜明的文化印记。作为分属于印欧语系的英语和汉藏语系的汉语,由于其所属语系的不同,其文化体系也截然不同。因此,颜色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使用及其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上势必存在着相当的差异,这也正是文化差异在颜色词中的生动反映。

  一、颜色词的分类

  无论是在英语,还是在汉语中,用以表示颜色的词汇其数量都极其丰富。一般而言,颜色词大体可分为三类:基本颜色词、实物颜色词和合体颜色词。

  (一)基本颜色词

  那些原本就用来表示物体色彩的颜色词被称为基本颜色词。在英语中,此类基本颜色词常见的有:red(红色)、yellow(黄色)、blue(蓝色)、green(绿色)、orange(橙色)、white(白色)、black(黑色)、grey(灰色)、brown(棕色)、purple(紫色)、pink(粉色),共11个;在汉语中,则基本与之对应,独有一个“青色(deep blue)”较为特殊。

  (二)实物颜色词

  某些原本用来指称物体的名词,因所指称的物体本身就具有突出、醒目的颜色,就将该类名词赋予可指称其物所具有的颜色,因此,这类颜色词被称为实物颜色词。由于其指称的双向性,可使所表述的颜色更加形象具体,栩栩如生。如:ivory(象牙色);chocolate(巧克力色);olive green(橄榄绿);camel(驼色)等等。

  (三)合体颜色词

  在描述某一颜色时,如用一个单一的颜色词不足以较为准确地表述其色彩,就可采用合成的构词手法,即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颜色词进行递加来构成新的颜色词,比如:drab yellow(土褐黄),bluegrey(蓝灰色),dark green(墨绿色),silver grey(银灰色),brownish crimson(褐红色),yellowishbrown(黄褐色)等。这一类通过将多个颜色词合成而构成的新词,被称为合体颜色词。

  二、颜色词的比较

  颜色词作为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词汇中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英、汉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烙印。由于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英汉两民族在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民族审美心理及认识情感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必然体现在语言方面。对于颜色词而言,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对同一颜色就会产生不同的联想,从而使其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引申意义和文化意义。

  (一)白色(White)

  在西方文化中,“white”象征纯洁无瑕、诚实善良,因此美丽的新娘头戴白色面纱,身着白色婚纱;

  而且与“white”相关的词多为褒义词,如:a whiteday(吉日)、a white lie(善意的谎言)、white man(正直可靠的人)、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幸福美满的日子)等。同样,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里,“白”也可表示圣洁、洁净、坦诚、清楚,如:白璧无瑕、真相大白、清清白白等。此外,白色还常常被用于与丧事相关的事物,如灵堂、孝服、挽联都是白色的。那么,“白”在汉语中的引申义则是徒劳、无知、空无一物,如:白痴、白搭、白费事、白手起家等。同白”还象征着政治上的反动、落后,如:白匪、白区、白色政权、白色恐怖等。

  (二)黑色(Black)

  在英语、汉语这两种语言文化中,“black”和“黑色”其意义大致相同,都会让人联想到哀伤,都有悲哀之意。如:在葬礼上,中国人戴黑纱;在英美国家,人们则穿黑色礼服参加葬礼。除此共同点外,黑色无论是在英语还是在汉语中,多与贬义相关;

  如:汉语中的黑市、黑心肠、黑幕、黑店、黑货、黑名单等,其中的“黑”意味着阴险、邪恶、反动;英语中的black spot(事故多发地段)、black man(恶魔)、black future(暗淡的前途)、black sheep(害群之马)等。

  (三)红色(red)

  在中国,谈到“红色”,人们往往会把它看作喜庆、吉祥、胜利、好运或受欢迎的象征。汉语中的“开门红”是指工作一开始就取得了好成绩;“走红运”指走好运;“大红人”指受器重的人;“事业红火”指事业兴旺。同样,在英语国家,红色也会让人联想到庆祝活动或喜庆的日子,如西方的一些盛大节日(圣诞节、万圣节等),在日历中通常会用红色字体印出,被称为“red letter day”。除此之外,“红”在汉语中具有浓烈的政治色彩,常被引申为革命、进步的象征,如:“红军”、“红色政权”;而在西方,“red”则被视是血与火的颜色,引申为火焰、鲜血、暴力、激进的“左”派、共产党、亏损等等,如:redbattle(血战)、red ruin(火灾)、red blooded(血气方刚)、in the red(亏损)、red figure(赤字)。

  (四)绿色(green)

  与“红色(red)”大相径庭的是,“绿色(green)”在英、汉两种文化中所引起的联想迥然不同。在中国文化中,自古以来谈及“绿色”便暗含一种低贱之意:古代绿衣是贱人之服,现代则仍有“绿帽子”一说;而在西方文化中,说到“green”则会让人联想到希望、春天,让人感到愉悦。与此同时,“green”还可表示缺乏经验、知识浅薄、妒忌等意义,如:“greenhand”指“生手”或“初出茅庐者”,“green as grass”指“无生活经验的”,“green wound”指“新的创伤”。

  然而,最能够突出表现英汉民族文化差异的则是:英语用“green with envy”表示“嫉妒”、“妒忌”,汉语则用“眼红”或“红眼病”来表述,由此可见“红”、“绿”两颜色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千差万别。

  三、颜色词的翻译

  从以上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英汉语言中颜色词的象征意义、引申意义和文化意义都有较大的差别。

因此,在翻译时切不可生搬硬译或望文生义,而应在了解原语颜色词含义的基础上,结合颜色词所处的语境,采用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对其进行处理,这样才能在译文中重现原文中那色彩斑斓的世界,使译文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针对英汉颜色词文化内涵的共通性和相异性,在翻译过程中可以相应地采取以下三种翻译方法。

  (一)直译

  虽然诞生于不同文明之中的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由于人与人的相互交往、国与国的文化交流,英、汉两种语言也必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共同之处。这就意味着在翻译颜色词时,某些时候可以直接在目的语中找到与原语对应的颜色词来进行翻译。一般而言,此时的颜色词在原语与目的语中都使用其基本含义。如:原文:从严冷枯黄的北方归来,看到展现在我眼前的青山碧水、红花绿叶,使我惊讶而欢喜!(冰心《我的父母之乡》)译文:Returned from the bitter cold northwith its drab and dried up vegetation,I was a-mazed and delighted when greeted by the charm-ing scenery of sapphire mountains and emeraldrivers as well as red flowers and green leaves.(张培基译)比对原文与译文中的颜色词,可以看到译者把原文中的“黄”、“青”、“碧”译为“drab”、“sapphire”、“emerald”。尽管译者并非简单地将这三个颜色词直译为“yellow”、“blue”、“green”,但“drab”一词在英文中意为“dull muddy brown”,用以指单调的泥巴样的土色;“sapphire”、“emerald”本义为蓝宝石和绿宝石的颜色。因此,从其翻译手法看,译者仍是采用直译法,直接选用了这三个词的基本义;并且,“drab”用来指没有生机的土地的颜色,“sapphire”和“emerald”用来描绘富于变化的明亮的山水的颜色,均恰到好处,使得那副灵动的画面跃然于纸上。

  再如:

  原文:蔷薇的花色还是鲜艳的,一朵紫红,一朵嫩红,一朵是病黄的象牙色中带着几分血晕。(郭沫若《路畔的蔷薇》)译文:They were still fresh in color.One waspurplish-red,another pink,still another are sicklyivory-yellow slightly tinged with blood-red.(张培基译)原文中“紫红”、“嫩红”、“病黄的象牙色”、“血晕”这些颜色词,都可在英语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82-表示其基本直观含义的颜色词来翻译。不过,尽管是直译,也还是要考虑到目的语的使用习惯而稍作调整,如“病黄的象牙色”、“血晕”在译文中并没有译成“sickly yellow-ivory”和“blood flush”,而是采用英语中惯用的“实物颜色词+基本颜色词”的形式,调整为“sickly ivory-yellow”和“blood-red”,这样的译文既精准又符合目的语的行文习惯。

  (二)直译加注

  当运用直译法翻译颜色词,不能清晰、准确、完整地将原文再现出来时,可通过添加注释的方法对原文进行补充翻译,这种方法称之为直译加注法。

  例如:

  ⑴原文:Black Tuesday译文:黑色星期二[1987年10月19日(星期二)美国华尔街股市崩溃]此译文在翻译时,先照字面意思将其直译成“黑色星期二”,然后通过加上注释用以说明,这样就能使读者知其所以然,读有所得。

  ⑵原文:却说那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红楼梦》第一回)译文:When the goddess Nu wa melted downrocks to repair the sky,she used only thirty-sixthousand five hundred of these and threw the re-maining block down at the foot of Blue RidgePeak(homophone for“roots of love”).(杨宪益、戴乃迭译)熟读过《红楼梦》的读者知道,在其开篇,作者就对读者进行过交代———有一块石头被弃于青埂峰下,种下情根。因而,在译文中,译者便对青埂峰加了注释,青埂峰是“homophone for‘roots oflove’”(“情根”的谐音),这对于不熟知《红楼梦》背景的外文读者而言,可增进对原著的准确理解。

  (三)意译

  相对于直译而言,意译就是透过原文词语的表层意义,把握住原文的精神实质,在翻译时不拘泥于原文的字词和形式,用译语将其中的深层含义表达出来。例如:原文:试看春残花落时,便是红颜老死时,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红楼梦》“葬花词”)译文:As petals drop and spring begins to fail,The bloom of youth,too,sickens and turnspale.

  One day,when spring has gone and youthhas fled,The maiden and the flowers will both bedead.(大卫·霍克斯译)原文中的“红颜”一词在汉语中用来表示“年轻、美丽的女子”,译者在译文中分别用“the bloomof youth”和“youth”进行阐释,尽管译文中无法体现原文所蕴含的文化因素,但却仍较为准确地表述了它的意思。

  四、结语

  英、汉两种语言中用以表示颜色的词极其丰富,但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各异,那看似普通而简单的颜色词被赋予了超越其颜色本身的文化内涵,从而使其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引申意义和文化意义。因此,在翻译时,译者不应也不能简单地生搬硬译或望文生义,这极易造成原语意图的缺损甚至歪曲,而应仔细推敲、谨慎处理,准确地把握它们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按照译语的表达习惯忠实、准确、生动地再现原文。

  参考文献:〔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3〕胡文仲.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5〕张培基.英语声色词与翻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本文由中国论文库www.整理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