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太阴经脉气血不和证: 原文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语译:太阳病应汗,医反下之,致中伤邪陷,出现腹满时痛者,为邪入太阴致经脉气血不和,可用桂枝加芍药汤;若见便秘腹痛拒按的,可用桂枝加大黄汤。 提要: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经脉的证治 成因:表证误下,邪传太阴经脉,使太阴经脉气血不和。 分析:太阳病,不当下而反下之,使表不解而邪气内陷,每随体质差异而有病兼太阴、或兼阳明之不同。 兼太阴见腹满时痛(时轻时重,时作时止,喜温喜按)——太阴经脉受邪,经气雍滞则腹满;血脉拘急则腹痛。 按:此条相当于现代之肠痉挛之腹痛。 病机:脾伤气滞络瘀,经脉气血不和。 治法:通阳益脾,活络止痛。 方药: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折现代量:桂枝15g,芍药30g,炙甘草10g,生姜15g,大枣4枚。 水1400ml煎取600ml,温分三服。 兼阳明见:大实痛(即腹满痛剧,难以缓解,拒按,大便不通)——太阴经脉气滞血瘀,不通则痛。 按此条相当于现代之肠系膜淋巴结炎之腹痛。 以上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两证为太阴经脉气血不和,非脾脏阳虚寒盛,故虽腹满腹痛而不伴吐利。 病机:脾伤气滞络瘀,郁滞较甚。 治法:通阳益脾,活络止痛,化瘀导滞。 方药: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大黄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折现代量:桂枝15g,大黄10g,芍药30g,炙甘草10g,生姜15g,大枣4枚。 水煎取汁,温分三服。 方解: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汤——解未尽之表邪 重芍药————敛阴止痛。合用,解表和里。 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汤——解太阳之表 加大黄——泻阳明之里。合用,解表攻里。 桂枝加芍药,小似健中之剂;桂枝加大黄,微示调胃之方。 鉴别:太阴腹满——腹满时减,复如故,喜温喜按 阳明腹满——腹满不减,减不足言,疼痛拒按。 郝万山说:我用桂枝加芍药汤治疗肠痉挛、肠系膜淋巴结核、放射性结肠炎等,见腹中拘挛性痛者,效果良好。桂枝加大黄汤用于上证伴血瘀指征者,如舌上有瘀斑,腹痛剧烈,疼痛部位不移,腹部压痛明显者。 案例71——脐痛(肠系膜淋巴结炎) 崔某,男,10岁,卢氏县五里川人,2013年5月2日诊。 主诉:脐部疼痛反复发作半年余。 患者于半年前出现脐部疼痛,曾在三门峡黄河医院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经治疗效不明显,特来本所治疗。 刻诊:持续性脐部疼痛,时轻时重,久治不愈。伴食欲不振,口苦,心烦易怒,平时易感冒,二便正常,按其上腹部及脐部压痛,腹肌稍紧张。诊脉弦滑无力,舌质正常,苔微黄而腻。 诊断:1、肠系膜淋巴结炎;2、慢性胃炎。 中医辩证:中焦气滞络瘀,木郁乘土,肝脾不调。 方选桂枝加芍药汤合小柴胡汤。 桂枝10g,白芍30g,炙甘草8g,生姜10g,大枣5个,柴胡12g,黄芩10g,半夏10g,玄胡15g,川楝子10g,九香虫10g。5剂,水煎服。 上药服完,腹痛止,食欲开,苔腻转薄。因小孩不愿再服中药,用三九胃泰调理2周而痊。后经随访,愈后未发。 按:本例脐痛兼见食欲不振,口苦,心烦易怒,脐部压痛而肌紧张,苔微黄而腻,脉弦滑。辩证为中焦气滞络瘀,木郁乘土,肝脾不调。治用桂枝加芍药汤通阳理脾,和络缓急止痛;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枢机,调和肝脾。如此则中焦气滞得散而脾络疏通,少阳枢机畅达而肝脾自调,则脐痛自止矣。 (余泽运医案) 原文280、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提要:脾虚气弱者当慎用攻伐之品。 分析:太阴为病(即太阴经脉受邪,气血失和证)伴脉弱——即兼中气不足; 续自便利——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有此二者示胃气虚弱。 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大黄、芍药甘寒、苦寒,易损中焦阳气,故运用时要适当减量,而不是去掉。这是因其人中气较弱,易被苦寒阴柔药所伤而引起下利。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余泽运的伤寒论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