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无言,读者有灵 ——读《我听傅雷讲艺术》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与大师对话,需要大师在思想上的引领和点拨,需要大师的精神滋养和人格支撑。我们可以穿越时空,走进大师曾经的时代,与大师对话。李云雷著的《我听傅雷讲艺术》(中国致公出版社),恰是一甬走近傅雷大师的时空遂道。 傅雷——一个令众人仰慕的名字,一个大写的人,一位博学多闻,见识独具的文人大师。他在文学翻译、美术评论、古典音乐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人惊叹与景仰。《我听傅雷讲艺术》是以大师的著作为依据,根据作者对大师的研究理解,从美术、音乐、文学以及大师的为人等四个方面,探索傅雷先生讲学的特色、欣赏艺术的角度和方法,将大师的学术思想、治学精神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取艺术审美和做人境界的双重滋养。 一、傅雷大师的艺术观和审美观。 从阅读的第一个层面看,了解大师的艺术观和审美观,无形中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艺术鉴赏水平。无论大师是讲美术还是讲音乐,我们都可以通过傅雷先生的眼睛,去了解古希腊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一批顶极艺术大师,进入大师的心灵与艺术境界,濡染大师的风采与风范。 对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大师这样与你对话:—-你仿佛在听一曲神妙的音乐,对象的表情和含义完全跟了你的情绪而转移。你悲哀吗?这微笑就变成感伤的,和你一起悲哀了。你快乐了吗?她的口角似乎在牵动,笑容在扩大,她面前的世界好像与你的同样光明同样快乐。—-蒙娜丽莎的谜样的微笑,其实即因为它能给予我们以最飘渺、最“恍惚”、最捉摸不定的境界之故。在这一点上,达芬奇的艺术可说和东方艺术的精神相契了。对于拉斐尔的《美丽的园丁》,大师这样描述:几条水平线,几座深绿色的山岗,轻描淡写的;一条平静的河,肥沃的、怡人的田畴,疏朗的树,轻灵苗条的倩影;近景,更散满着鲜花。没有一张树叶在摇动。天上几朵轻盈的白云,映着温和的微笑,使一切事物都浴着爱娇的气韵。全幅画上找不到一条太直的僵硬的线,也没有过于尖锐的角度,都是幽美的曲线,软软的,形成一组交错的线的形象。我们知道从浪漫派起,风景才成为人类心境的表白;在拉斐尔,风景乃是配合画面的和谐的背景罢了。 大师对莫扎特这样评价:在整部艺术史上,不仅仅在音乐史上,莫扎特是独一无二的人物,没有一种体裁没有他登峰造极的作品,没有一种乐器没有他的经曲文献。后世的人单听他的音乐,万万想象不出他的遭遇而只能认识他的心灵—-多么明智、多么高贵、多么纯洁的心灵! “他自己得不到抚慰,却永远在抚慰别人”。傅雷心中的贝多芬是一位“超越于音乐之上的精神导师”,是部读不完的大书。“他在心灵的深度、广度上都代表了日尔曼民族在智力、感情、感觉方面的特点,也显出人格与意志的顽强,飘渺不可名状的幽思,上下天地的幻想,对人生的追求,不知其中有多少深奥的迷。贝多芬实在不仅仅是一个音乐家,无怪罗曼·罗兰要把歌德与贝多芬作为仅是日尔曼民族并且是全人类的两个近代的高峰”。 概括来讲,傅雷先生对美术或音乐的讲解,都不是简单的作品介绍,而是极富个人情趣的艺术领悟,我们会于不知觉中被领进了艺术的殿堂。傅雷先生音乐鉴赏文章,“本身就是艺术品,优雅细腻的文笔,娓娓道来的叙述,充满着诗情画意,让人读后不禁细细品味,余味无穷”。 二、傅雷大师的文格与人格。 从阅读的第二个层面看,了解大师的为人,我们可以得到很多人生的启迪。可以领略到傅雷先生作为一位中国文人的求实精神、铮铮铁骨和人格魅力。 “一只昂首天外的仙鹤”是著名散文家及电影剧作家柯灵对高洁孤傲的傅雷先生人格个性的赞美之词,也是傅雷先生孤傲一生的真实写照。傅雷先生的一生坎坷,但他从不向困难低头。抗战八年困于沪上,仍坚守名节,闭门不出,自述“东不至黄浦江,北不至白渡桥,避免向日本宪兵行礼”。对日本侵略者和汉奸,他表示了凛然不屈的极端孤傲,甚至不让已到学龄的孩子进当时的小学。抗战胜利后,他对国民党统治者依然表示了不屈的孤傲,“宁肯变卖遗产过活,也拒绝任务合作”。1957年反右的狂飚殃及先生,他仍然一身傲骨,出版社印行他的译著时建议他用笔名,他的回答是“不”,后来有关部门告诉他准备给他摘了右派的帽子,希望他有个认识错误的表态,他的回答还是“不”。1966年,更大的浩劫来临,面对侮辱、残害和高压,他以生命捍卫了自己的尊严,保卫了他所珍视的那些价值和财富,实现了文格与人格的统一。 作为学者专家,傅雷先生的一生又是严谨而奉献的一生。“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是傅雷先生的座右铭。傅雷先生以极其严肃的态度从事文学翻译,每每动手翻译一部作品时,他总是把原著看过四五遍,弄懂弄通了,领会了其中的神韵、风格,这才开始下笔。先生一生至力于向大众介绍西方文学艺术,并为此奉献了一生。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作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垦植。”这番话是傅雷先生表明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平凡而高尚的价值观。先生高度关注子女教育问题,楼适夷为《傅雷家书》序曰“我们看傅雷怎样培育他的孩子,也正和傅雷的对待其他一切一般,可看出他是怎样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与心力,在对社会、祖国与人类尽自己的责任的”。 大师无言,读者有灵。
100% (7) 0%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