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渐行渐远的礼节

 文化龙乡 2015-03-04

    在豫北乡村,磕头礼节是春节重要内容之一。每逢大年初一凌晨,约4、5点钟的样子吧,家家户户的孩子们就早早地爬出了被窝,全家人喜喜洋洋梳洗打扮之后,大人们去张罗着煮饺子,孩子们张罗着放鞭炮。吃罢饺子,放过鞭炮,磕头礼节就率先拉开了春节的序幕。

   磕头是讲究顺序的,首先给本家的祖先家谱磕头,泛黄的家谱挂在堂屋的正墙上,前面放着祭品,左右两旁点着大红蜡烛,摇曳的烛光,映着家谱上那一排排密密麻麻的名字,充满了神秘的气氛,因此孩子们一般是不敢单独呆在那里的。磕罢祖先磕长辈,先给自家的爷爷奶奶磕、爹娘磕,接着再到五服(五服:古代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也称辈数,谓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内的近门和邻居家磕,最后在孩子们的前呼后拥下成群结队的去村里排着门磕。大人们磕头为的是联络感情,完成街坊邻里一年一次的礼数,其乐融融。孩子们的主要目的是用磕头换来平常难得一见的水果糖、焦花生、柿饼、核桃、大红枣等美食,另外还能捡拾到五颜六色的鞭炮。大街小胡同的笑声、祝贺声、鞭炮声四处飞扬,那叫一个欢啊。

   乡下磕头不仅仅是一个礼节活动,还有很多讲究和作用呢。比如两家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情闹了矛盾,互相谁也不搭理谁,但是作为邻居这样犟着也别扭,到了大年初一,输理这方跑到对方家给长辈的把头一磕,矛盾就算和解了,如果矛盾大的,一时解不开,村里有头有脸的人就会出来劝导,督促双方互相去拜年,天大的事儿也就一解百解了。再如有的亲戚连续两年不来磕头,就意味着这门亲戚断了。俗话说,走亲戚走亲戚,亲戚不走就不亲戚啦。

   我小时候每逢大年初一,都要随大人欢天喜地的出门去磕头,后来进城生活了,到年下只给大人磕头,去邻居家拜年只是礼节性的问个好。前几年我搬到了一个新的生活小区,第一年春节,楼上的邻居来我家给老人拜年,他们夫妻一进门就给老人跪下磕了个头,让我们全家都感到惊喜。他们夫妻走后,母亲赶紧对我说,人家使的是老礼儿,你们去人家拜年,如果人家的老人在,也得使老礼儿。后来我们这栋单元里,凡是有老人的家庭,拜年的时候,都要使老礼儿,这也一时成为了小区里过年的花絮。

   如今磕头作为一种民俗活动,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被人们淡化着,渐行渐远着。有没有必要恢复、倡导这种传统礼节,则成了一个热门的话题。前些日子我专门拜访了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全国十大民间文化守望者、民俗专家夏挽群老师,他说:磕头绝对不是落后的礼节,它是中国古代各种礼仪中,最尊重、最能表达崇拜之情的礼仪,磕头是感恩的最高礼节。2006年春节前夕,我的好朋友,著名民俗专家高有鹏举起了《保卫春节宣言》的大旗,宣言中明确宣示:“晚辈在春节向长辈磕头是不为过的,是歉意的敬意表达”。

   我想,磕头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淡忘她也好,保卫她也好,实际上她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烙印,早已深深地烙在了我们的心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