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古代文化地標』

 文化龙乡 2015-03-07

0816B1801.jpg

  郟縣的孔姓後裔目前已有6000人,成為當地一支望族,孔姓本身對他們既是榮耀,又是約束。圖為郟縣孔姓後裔在自家院子裡修建的『泮池』。

  如果從郟縣空中俯看,你會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在文廟的紅牆綠瓦四周,分布著郟縣幾乎所有重要的學校,文廟被廟南的郟縣實驗二中和廟北的郟縣城關二中緊緊環抱,往西南、往北分別是郟縣一高、郟縣第一實驗中學和郟縣實驗小學。文廟東側的麒麟閣街和南側的三官廟街上,有一所幼兒園和一所外語學校。

  無形之中,以文廟為中心,形成了一個特殊的場,另外三地文廟卻無這種現象。詢問孔令公,他說:『現代教育都是要劃片的,要照顧交通因素。而郟縣文廟周圍學校密集分布的傳統卻延續下來,而且還不斷有學校出現。』

  文廟周圍出了一些大學生,很為周圍居民樂道。近三年裡,郟縣一高考上名牌大學的就有29人,2005年平頂山市的文理科狀元都是郟縣的,2006年中招全平頂山的前五名都是郟縣的。

  孔令公把這一切歸結為近幾年復修文廟後『郟縣文風氣動了』。文廟的鄰居,60多歲的徐老太太說:『俺這裡考上大學的不少,敬孔子敬得不賴。』

  郟縣文廟現象,用唯物的觀點來解釋,也很正常。文廟自民國改成學校後,周圍學校開始密集分布。學校多,自然出的大學生就多。

  事實上,全國各地的文廟或多或少都會被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這也是文廟文化中很獨特的一部分。孟子小時候,為了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他母親搬了三次家,最後定居在學宮(文廟前身)之側。後來孟子登堂入室,成了文廟大成殿四配之一。

  文廟作為被時光浸潤的文化渡口,人們可以在此駐足體會儒家文化對中國社會的巨大影響,它曾影響了過去,也浸潤到現在,一定程度上,也會輻射到未來。

  在四文廟中,郟縣文廟顯得尤其神秘,這和當地的一個地望大族有關。郟縣文廟能夠順利申報『國保』,和這個地望大族中的一個人有關。這個人是孔令公,這個地望大族是孔子的十大支派之一的郟縣派,目前已有6000人。

  聖人後代初創文廟

  孔子的第76代孫、郟縣文廟博物館館長孔令公有鮮明的家族自豪感,他帶記者去見了一些孔姓族人,他們共同的特點——溫文有禮令人印象深刻。

  孔令公是郟縣名人,社會事務繁多,被大家戲稱為『縣寶』,雖然辦公室設在文廟戟門前的平房裡,人並不常在廟裡,但他在廟裡走來走去時,給人一種極其自在的感覺,因為文廟就是他的家。

  2000多年前第一座文廟是孔令公的老祖宗孔子的家,在這之後,文廟演變成四類,一是曲阜本廟,二是流散在各地的孔子後裔所建的家廟,三是京師文廟,四是地方文廟。前兩類叫家廟,後兩類叫官廟。

  在記者此次走訪的四個文廟中,只有郟縣文廟是帶有家廟性質的,最初它是由唐代遷居郟縣的孔姓支派『郟縣派』所創建,後毀於戰火。金代開始在原址重建為官方文廟,但郟縣的孔氏族人對其有著特殊的感情,世世代代都有守廟人。

  這支孔姓後裔是咋來郟縣的?孔令公依據《孔子世家譜·河南通譜》大概梳理出了一個來龍去脈:『唐朝時,孔子第35代孫,我稱為35代祖,叫孔隧之,曾在河南寧陵縣做地方行政長官,後來襲封褒聖侯,授國子四門博士,死後葬在寧陵縣。35代祖單傳兩代到37代祖孔齊卿時,調任淄青節度使,在與朝廷叛軍作戰時,寡不敵眾,陣亡於東平。37代祖生子三個,長子惟桎、次子惟枋、三子惟時,子承父職,繼續平叛。公元820年,三人把叛軍完全消滅,凱旋後,長子回到曲阜,襲封文宣公,管理孔府府事及地方政事。次子被唐憲宗授予兗州參軍軍銜(地方軍事行政長官),三子惟時留寧陵看護祖上塋墓。惟時就是38代祖,我們這一支的宗祖。傳到46代祖孔文時,他不願在朝廷為官,就離開寧陵,遷到現在的郟縣堂街鎮孔灣村,這就是郟縣一支的由來。孔文性格孤潔,喜讀詩書。他與伊川縣大學者程頤、程顥過往甚密,致使「二程」後代遷郟很多。』

  從此,這一支孔子後裔便在郟縣紮下根來,成為地方望族。五代後周年間,孔姓族人在時任縣令郭忠恕的全力支持下,捐資創建孔氏家廟——孔廟,於後周世宗顯德元年(954年)竣工。

  最初郟縣孔廟的家廟性質是沒有爭議的。北宋末年部分毀於戰火,金泰和六年(1206年)縣令奉旨在孔廟舊址修建官方文廟。明清兩代曾大修和增建10次,確定其今天的宏大規模。

  雖毀建多次,但孔氏族人一直對其充滿感情。孔令公說:『孔姓族人世世代代都有守廟戶,就住在離文廟不遠的地方。『

  聖人後代力挺『國保』

  像所有的文廟一樣,郟縣文廟命運發生巨變是在1905年『立停科舉』之後,文廟的官學功能喪失。民國時,被改成了學校——郟縣第一初中,後來演變為郟縣城關二中,這所學校現有兩千名學生。

  二中長時間『吃』掉整個文廟,大成殿一直是學校辦公室。2002年後,學校退出大成殿等建築,但是廟左側的官學部分還被其佔用。

  2002年,郟縣縣委、縣政府著手維修保護、開發利用文廟,孔令公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這項工作中。他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文廟泮池院已成雜亂無章的小市場,要拆遷,就得給人家補償。孔令公沒錢,就對拆遷戶說:『你有土改證、土地證不錯,但文廟上千年了就是我們的家廟,廟外本來還有100多畝廟租地。歷史上是你們的先人一步步侵佔我家的領地,這麼多年了,又給我們交過什麼?』就這樣,孔令公順順當當地完成了拆遷工作。

  2002年五六月份,開始修泮池。當時剛剛拆遷完畢,建築垃圾堆積如山,就地舉行了一個開工典禮,古代的泮池在什麼地方,沒人知道。眾目睽睽之下,孔令公用腳『趨』出一個輪廓,有人在後面用白灰撒線,書記縣長執鍬象征性地挖了一下,便開工了。工程隊的人半信半疑,但挖到兩米半深時,古代泮池的基礎池壁挖到了。之後,孔令公沿用此法又准確地定出了聖域門、賢關門和圍牆的位置。

  孔令公解釋說:『文廟的建制我懂,古代丈量用魯班尺,後來演變成公尺,我給它換算一下位置就定出來了。我當眾走過去時已經步量好了。』

  2002年農歷十一月十九,郟縣文廟舉辦了一個民間祭孔典禮。典禮前夕,連日大雪。孔令公很著急,孔氏家族的一些老年人安慰他:『祭孔時下雨雨停,下雪雪停,刮風風停,你放心。』十九早晨仍是大雪,能見度不足20米。10點鍾,當孔令公宣布祭孔典禮開始時,雪慢慢停了,透過薄雲,陽光射出。

  這件充滿巧合的事,在民間的渲染中,變成『孔子顯靈,郟縣文風氣動了』。這種心理,也被孔令公巧妙利用,號召社會捐助文廟的維修保護。

  郟縣文廟昇『國保』的過程很戲劇化。當時郟縣是為三蘇祠申報『國保』,拍的錄像上交代三蘇祠的大背景,有文廟幾個鏡頭,這吸引了羅哲文(國家文物局古建專家組組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鄭孝燮(國家文物委員會委員、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等專家的注意,馬上建議,補充文廟申報『國保』。當時已是2004年12月份,2005年2月中旬之前必須報齊。

  申報材料需要的文本要求十分嚴格,孔令公加班加點,春節也沒有休息,手都凍腫了。2月14日、15日纔報了上去,2月17日就開始評了。順利通過。孔令公事後得知,評審時,羅、鄭兩位專家『向與會的評選委員做了大量說明』。

  一座縣級文廟,為什麼會吸引住羅哲文、鄭孝燮的眼球呢?事情還得從2002年說起,那年5月2日到7日,兩位專家曾到郟縣考察三蘇墳和郟縣文廟,文廟大成殿令二人驚嘆。在文廟的文奎閣內,兩人看到清乾隆年間四塊完整的建閣碑記,十分感興趣,希望能拿到一份拓片。孔令公組織人精細地做了拓片,寄到兩人手中,兩位專家十分滿意。

  文廟本身的價值,加上專家的『感情分』,郟縣文廟就此順利昇級。這一舉措勢必對它的利用與保護起到更好作用。

  聖人後代英纔輩出

  自唐朝遷來的孔姓後裔,綿延至今,已有6000人。孔令公很自豪地說:『全國人都講自己是炎黃子孫,但誰也不能從自身算起,一代不缺地與炎、黃二帝聯系起來。只有孔姓能夠一代不缺地與軒轅黃帝聯系起來。自軒轅黃帝至孔子傳了四五十代,孔子到郟縣孔姓最低輩,又傳80代,自軒轅黃帝至今,已傳有一百二三十代人,經歷了約5000年歷史。』

  孔令公的這種自豪,來自於孔姓延續了五千年、一代不缺的家族世系家譜。2002年,當時文化部搞了一個全國性的『譜牒搶救工程』,孔令公把他珍藏多年的《河南通譜》捐了出去。

  盡管家譜捐了出去,但郟縣孔姓族人心裡還是有譜的。這六千族人只要互相通報一下姓名,就能知道彼此的輩分和相互的稱呼。孔令公說:『廣義上的孔姓族人是大分散、小聚居,具體到郟縣,孔姓是聚居的。他們集中在南孔樓、北孔樓、柏樹行街、堂街鎮孔灣村等地。』

  因為對孔姓族人感興趣,孔令公帶記者拜訪了文廟附近的幾戶人家。無論老幼,他們多體態消瘦,溫文有禮。孔姓本身對他們既是榮耀,又是約束。孔姓家庭嚴格的家規家訓,是已經融化在他們血液裡的東西。孔令泉,60歲,職業司儀,在他家的老宅子裡,進門處是孔子畫像,下面是香爐供奉,院子中心是不規則的長方形水泥池,池壁上大書『泮池』二字。孔令公笑著說:『這泮池是不合規矩的,但到底是心中的一個念想。』孔令泉的外孫子,纔三四歲的光屁股小孩,已經會作揖行禮了。

  在郟縣居住的孔子後代,英纔輩出。39代孔克寬,公元847年,由宰相白敏中保奏唐宣宗,歷述其功德,唐宣宗封其世襲國子監學正(相當於現在的大學教授),下傳六代仍擔當此職。63代孔貞貫,曾任知縣,其弟任武官。66代孔興象,是飽學之士。70代孔廣仁,參與明代孔府修譜,將郟縣孔姓族人全部續入孔府家譜。71代孔昭逵,為五品官。

  現在全國的孔姓已經變成一個龐大的家族,據1988年國家有關部門排的100大姓,孔姓排在第72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