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通治方痰饮论

 钟家台 2015-03-07

中医通治方痰饮论

属性:诸方论痰饮为病,有因气脉闭塞,津液不通,水饮停留,结成痰者;有胃气虚弱,不能营运水谷成痰者;有因酒后饮水,停滞于脾胃成痰者;有风寒湿入脾,相搏成痰者。

此证之始,所感不同,难以类举。且人之脾胃,为仓廪以纳谷,因脾弱不能营运,致气血失于滋养,故不周流。气道壅涩,中焦不能腐谷,遂且停滞。或有喜怒哀乐之过情,饮食起居之不节,湿热内蕴,风寒外搏,皆为痰饮,变则为寒为热,为喘为嗽,为呕吐,为反背,为肿满,为眩晕,为风痫,为嗳气,为吞酸,为嘈杂,为痞膈,为疼痛,为怔忡,此皆痰之为病。

《内经》有云:从脾胃湿土,大过为积饮。痞膈与饮发于中者数条,末有痰之名也。自张仲景分饮名有四: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后人续增留饮,谓之五饮。

一曰悬饮者,饮水流于胁下,咳嗽引痛。

二曰溢饮者,饮水流于四肢,当汗不汗,身体疼重;

三曰支饮者,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

四曰痰饮者,其人素虚,肠间沥沥有声;

五曰留饮者,背恶寒,或短气而渴,四支历节疼痛,胁下满,引缺盆,咳嗽转甚。

庞安常云: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诚哉斯言。且如头风眉棱角疼,累以风药不效,投以痰药收功。如患眼赤羞明而痛,与之凉药勿瘳,用之痰剂获愈。凡此证以脉理推之,至朱丹溪各分其因,以施吐利燥润,温散升降,消导动达,开软提补之方法而治之,最得其当。

刘张又论痰饮,其文乱一也。东垣云:脾土上应于天,亦属湿化。经以水谷津液不行,即停聚而为痰饮也。

是以五痰之分,言其湿热相乘,如湿在心经为之热痰,结而如胶,其色红;

湿在肝经为之风痰,其色青如沫;

湿在脾经为之湿痰,湿久而热,其色黄;

湿在肺经为之气痰,其色白,咯出如米粒;

湿在肾经为之寒痰,其色黑如唾。

由此言之,岁气淫邪,乘于脾胃,津液不布,积为痰饮也,亦必从其所乘之气兼化而为五痰也。且如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诊其脉偏弦为饮,浮而滑亦为痰。治法或下或汗,或温或利,莫若顺气为先,分导次之,气顺流通,痰饮自下,临病诊视,在乎详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