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香薷饮 (辛散苦泄法) 宋朱肱《活人书》 香薷二钱 黄连酒炒半钱 厚朴姜制一钱 水煎热服 【主治】治伤暑大热烦渴。 【方论选萃】 宋朱肱:治阴阳不顺,清浊相干,气射中焦,名为霍乱。此皆由饱食腥膻,后啖乳酪,海陆百品,无所不餐,多饮寒浆,眠卧冷席,风冷之气伤于脾胃,诸食结而不消,阴阳二气壅而不反,阳气欲降,阴气欲升,阳阴交错,变成吐利不已,百脉昏乱,荣卫俱虚,冷搏于筋则转筋,宜服此方。……水一盏,酒半盏,同煎至七分去滓,用新汲水濒濒浸换,令极冷顿服之,药冷则效速也(《类证活人书卷十八》)。 清吴谦等:香薷饮治暑热乘凉饮冷,阳气为阴气所遏,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腹满吐泄者,……香薷芳香辛温,能发越阳气,有彻上彻下之功,故治暑者君之,以解表利小便,佐厚朴以除湿,扁豆以和中,合而用之为饮。饮入于胃,热去而湿不留,内外暑悉除矣。若心烦,口渴者去扁豆加黄连,名黄连香薷饮加茯苓甘草名五物。……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麻黄,气虚者尤不可服,今人不知暑伤元气,概以用代茶是开门揖盗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三》)。 近代张耀卿:“暑为无形之阳邪,最易耗气伤津,若汗多者,当以白虎汤清透气热为原则;但有无汗而表症悉具者,仍当以辛凉解表,黄连香薷饮为主方。”(《内科临证录》)。 【近代验证】 例一 张伯臾治夏天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案(选自《张伯臾医案》)。 汤某某,女,29岁 一诊:1968年7月19日,体温:40.9℃,壮热无汗两天,微恶寒、头痛、口干、胸闷,脉浮数,苔薄白而干。寒暑湿错杂之邪,蕴蒸气分,拟黄连香薷饮加味,解表清暑。 炒川连2.4克 香薷6克 扁豆花9克 川朴花4.5克 淡豆豉12克 黑山栀9克 广郁金9克 鲜芦根1支 防风9克 鸡苏散18克(包煎)一剂。 二诊:1968年7月20日,体温:38.5℃,药后微汗,身热较减,头痛倦怠,半夜略咳,口干,大便未解,脉仍浮数,苔薄。暑温表证减,腑气未通,仍守前法出入。前方去川朴花加枳壳9克、杏仁9克,一剂。 三诊:1968年10月21日,体温:36.7℃,得汗不多,但寒热已退,大便亦解,头痛未止,头汗齐颈而还,脉浮小滑,苔薄腻。暑温虽化未清,再拟芳香宣化。 鲜藿、佩兰各9克 冬桑叶9克 菊花6克 薄荷3克(后入) 鲜芦根一支 茯苓12克 炒枳壳9克 桔梗4.5克 青蒿9克 白薇9克 三剂。 例二 蒲辅周治风暑湿内闭(乙型脑炎)案(选自《蒲辅周医疗经验》)。 贾某某,女,4岁,1964年8月15日会诊。 高热五天,体温都在40℃以上,一直无汗,昏睡谵语,前日起伴有抽搐,眼珠左斜视,每日呕吐3~4次,大便不畅,小便少。脊髓穿刺,脑脊液外观透明、蛋白(一)、糖1~5管(+)、红血球116、白血球50,其中淋巴45、中性1、单核4。血化验:白细胞总数19,500/立方毫米,分类中性78%,淋巴22%。脉沉弦细数,舌正红,苔黄白厚腻。属风暑湿内闭,治宜宣透三焦。处方:。 鲜菖蒲一钱半 郁金一钱半 鲜藿香二钱 香薷一钱半 扁豆花二钱 杏仁二钱 银花二钱 黄连八分 僵蚕二线 钩藤二钱 六一散(布包煎)五钱 竹叶一钱 通草一钱 二剂。紫雪丹一钱(分五次服)。 8月17日二诊:神昏,腹满,呕吐黄水,咽喉间痰多。烧热未退。脉微弦滑数,舌淡红中心苔黄腻。治宜开闭宣通郁热。处方: 黄连一钱 法半夏二钱 黄芩一钱 炒枳实一钱 九菖蒲一钱半 竹茹二钱 茵陈二钱 通草一钱 杏仁二钱 厚朴二钱 生姜一钱半 二剂。 8月19日三诊:服药后周身汗出,烧热渐退,体温36.2℃,已能吞咽,痰尚多。腹已不满,大便量多,小便通畅。脉滑微数,舌淡黄腻苔退。治宜调和三焦,益气养胃。处方: 茯苓二钱 法半夏二钱 橘红一钱 炙甘草一钱 扁豆衣二钱 生稻芽二钱 宣木瓜一钱 苡仁四钱 九菖蒲一钱 茵陈一钱半 生姜二片 二剂 后以此方加减,调理而愈。 【按语】 此方《活人书》原名香薷散。方用香薷穗一两半,厚朴去皮、二两,黄连二两,已上三味,以生姜四两同炒令紫色用。右捣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酒半盏,同煎至七分,去滓,用新汲水频频浸换,令极冷顿服之,药冷则效速也。治海陆百品,无所不餐,多饮寒浆,或眠卧冷席,风冷之气,伤于脾胃,诸食结而不消,阴阳二气壅而不及,阳气欲降,阴气欲升,阴阳交错,变成吐利不已,百脉昏乱等症。元《世医得效方》名黄连香薷散。明秦景明《症因脉治》改名黄连香薷饮,通治暑热。暑月火土司令,天之暑气,地之湿气,氤氲郁蒸,避暑贪冷,露宿当风,往往暑湿内蒸,风寒外薄,发热无寒,头痛肢楚,胸痞泛恶。最为对证,而今空调取凉,尤多是证,学者最须留意焉。 附方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