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聊三国:曹操的智慧非同常人,竟能想到挖坑点兵

 桃源和风 2015-03-09

闲聊三国:曹操的智慧非同常人,竟能想到挖坑点兵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实力雄厚的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于是率二十万大军南下,准备消灭孙权和刘备。“冬十月,曹操自江陵顺江而下……遗(孙)权书曰‘……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曹操虽有吹牛之嫌——把二十万大军吹成八十万,但也的确没有把孙、刘联合的五万大军放在眼里。万没想到周瑜火烧连营,大败曹军于赤壁,曹操只得灰溜溜的退回北方。
曹操战败后,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计划中的荆州非但没有夺取,反而被孙、刘两家瓜分。曹操回到北方后,改变了策略,开始不断的在江淮地区用兵,希望以此处作为长江天堑的突破口。大将张辽即奉命在合肥驻扎并寻找战机。当时在合肥屯兵的魏军人数非常多,由于曹操将东线收缩到合肥一带,使合肥成为魏、吴长期的对峙点,因此战火不断。行军打仗最重要的是粮草,所以有“兵未动粮草先行”之说。这么多的士兵囤积在合肥,必须解决吃的问题,从后方运送粮草显然费时费力,因此在合肥施行屯田,粮草实现自给自足是上上之策。于是这些士兵平日里散落在合肥周边种粮的种粮,种菜的种菜,养猪的养猪。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孙权为(刘)备攻合肥……(曹操)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十四年春三月,(曹操)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从《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记载来看,当时在合肥发生战争实在是家常便饭。而每次吴军兵发合肥时又不及时通知,总是搞的魏军措手不及。另一方面,由于经常遭遇数日乃至数月的攻击,加上春季雨水多,合肥的城墙常常处于即将崩塌的状态,而这种情况下,需要守城的士兵快速的递补迎敌。
每当战事临近或吃紧时,如何迅速点兵成了魏军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曹操有曹冲这样能称大象体重的聪慧儿子,他自己自然也有非同常人的智慧。思来想去,他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一日,他吩咐一干士兵在空地上挖一口大坑,几天后,一个面积约有6、7公顷的大坑挖好了。曹操下令让士兵排队依次下到大坑,站满一坑,再上来,如此反复,像用斗量大米一样,很快便数清了人数。从此之后,魏军的点兵效率大大提高,不仅平时的零星战斗,即使前后五次的合肥大战,魏军再也没有为迅速点兵发愁过。
多年后,曹魏统一了中原,这口大坑也被闲置废弃,最终积水成塘,人们称之为“斛兵塘”。斛兵塘现在位于合肥工业大学校园内东南角,已成为重要的三国历史古迹。
曹操的智慧源于他的性格,曹操自小是一个活泼爱动的人,他活跃的头脑拥有着广阔的思想空间,所以时不时会有些好的创意与想法。当然,多年的行军打仗也迫使他养成了动脑筋想办法的好习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只有多动脑筋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挖坑点兵”,一个简单却奇特的方法,或许也只有曹操这种乱世奸雄才能想得到吧。
闲聊三国:曹操的智慧非同常人,竟能想到挖坑点兵X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